王维:佛教的人生 人生的佛教
历史感应 不昧因果
善恶之报 如影随形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唐代大诗人王维,因为一曲《阳关三叠》而名耀千古。其实,王维的诗固然美好,更加美好的,是王维一片真诚的心。今天,就让我们体会一下诗人背后的睿智与他深藏不露的仁德。
王维:佛教的人生 人生的佛教
王维出生于公元七世纪末,当时还是唐朝鼎盛的时期。他家是当时著名的大家族,爷爷王胄精通音乐,父亲王处廉亲自教授王维诗文。王维的母亲很有教养,又很懂得绘画,王维小的时候,常常跟随妈妈提笔作画。
然而好景不长,王维九岁那一年,父亲生病去世了。好在母亲笃信佛法,常常带着孩子们学佛。佛陀的教诲对少年丧父的王维而言,是生命的依归。
王维的母亲面对家庭变故,镇定自若,她遣散家奴、变卖家产,带着王维和他的四个弟弟、一个妹妹回到山西娘家生活。她一边靠绣花养家糊口,一边在家中教授孩子诗文、绘画与佛法。王维也在家门口摆摊售卖自己的画作,帮助母亲。王维和大弟弟王缙两个人都有很好的文笔,为了贴补家用,两兄弟还常常帮人家写文章赚一些稿费。
史书说王维在父亲去世之后,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在当地传为佳话。少年时的家庭变故,让王维变得成熟、稳重、懂事。
即便生活不如意,也不能少了乐趣。有一次,有人登门给王缙送稿费,却找到了王维。王维指着弟弟笑着说:“大作家在那儿呢!”一句话把大家都说乐了。“作家”这个称呼由此不胫而走,流传开来,成为一个尊称、一份职业。现代汉语中的“作家”,原来是王维兄弟的一句玩笑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维对于佛法的学习也愈来愈深入。他的字“摩诘”,与他的名字合在一起,就成了“维摩诘”,维摩诘是一位与释迦牟尼佛同时代的居士。
维摩诘居士是唐朝人非常敬仰的,在敦煌壁画中,还有维摩诘居士的肖像画。佛教认为他虽然是一位在家的居士,但是他在佛法的成就与释迦牟尼佛相同,是古佛化身在我们的世界上,帮助佛陀弘扬佛法的。
和释迦牟尼佛一样,维摩诘居士一生也在讲经说法,教学场所十分灵活,甚至包括赌场在内,他的听众也很广泛,涵盖各行各业。佛陀的弟子在面对维摩诘居士时,也会向他“执弟子礼”,就像面对佛陀一样。正因如此,佛陀教育流传到中国的时候,中国人以师道传承佛法,两千年来未曾间断。
大概是受了维摩诘居士的启发,王维一生奉佛却并不远离官场。可是,他虽然一生为官,却处处在凡间活出了禅意。
就在开元盛世的时候,王维在朝中做官,家中的弟妹渐次长成,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王维此时可谓长兄如父,照顾弟妹。尽管如此,他的诗歌一样清新而又亲切,入世而又出世。在济州,他经过朋友家,恰逢友人在请客吃饭,此时王维说起那天的黄昏,热闹之中却依然不失宁静,“深巷斜晖静,闲门高柳疏”。
即便是宴客,也不失内心的宁静,这样的人生会不会太疏落了?不会!因为在王维的心中有着真挚的人情味。他写给好朋友张諲说:“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让人们看到两个好朋友一起谈诗论画的美好与喜悦。
盛世的背后难免蕴藏危机,及至安史之乱爆发,世乱与离别,成为王维诗歌的主题之一,著名的《阳关三叠》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王维送朋友离开长安,去安西做官,一路从长安城送到了渭河边。诗中的渭城,现在还在。即便是今天,从西安开车也要一个小时才能到渭城。唐朝的时候,这一路送朋友大概总要一天的时间吧。临别,还要和朋友喝酒唱和一下,叮嘱一番。王维待朋友亲如手足的真情,由此可见。
晚年的王维,虽然每天依旧上朝,但是回家后,却以禅坐为乐。在他的房间里,一切清净,只有一张放着经书的桌子、一套茶具,还有用于禅坐的凳子而已。傍晚,王维退了朝,就会在家中点好香,独自静坐、诵经,自得其乐。
有一天,他退朝静坐,忽然停了下来,准备好纸笔,给大弟弟王缙写了一封信,又给亲朋好友一一写了赠言,劝勉他们学习佛法、修养身心、成就佛道。写完了信,王维放好手中的毛笔,宛如高僧一般自在离世了。
佛法对于修行人离世,称为圆寂,意思是修行人在这一刻得以圆满其所修,了脱生死之苦,成全静妙之乐。死亡是极大的痛苦,但是,在离世的这一刻,修行人以一生信、愿、行,依止佛陀的教诲,自然证得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躬身力行,人人可证。
王维真的很像维摩诘,用看似凡俗的人生,为世人演说佛教无上的妙义。领受佛陀教育的人生,充满了真情,随缘之中的流露,感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上,许多古曲都随风飘逝,后人无缘得闻,但是《阳关三叠》却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此中真情由此可见。用随缘妙用的一生来行道、证道,人生中无所不在的佛法,让凡俗的生命得以与天地融为一体,超越生死无尽的轮回,回归光寿无量的本然。
王维的一生,虽然官职不能和弟弟王缙一样成为宰相,但是,他的快乐、他对文明的贡献却是王缙不可企及的。王缙虽然也非常尊重佛法,但是却始终未能像哥哥一样看得破、放得下。王维因学佛而得以了脱生死,王缙却因学佛而被世人所诟病,认为他打着佛教的旗号盘剥百姓。兄弟俩同气连枝,到生死关头,王缙却无法像哥哥一样自在、安然。此中的关键,还在于是否“真诚慈悲”,能否“看破放下”。
人们常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即便是王维、王缙这样的兄弟,都依然是“公修公德,婆修婆德,不修不得”。这大概就是两位唐朝的居士给世人的又一个警示吧!
学历史 说感应 知善恶 明因果
网址:王维:佛教的人生 人生的佛教 https://mxgxt.com/news/view/400209
相关内容
从《佛说善生经》看佛教的家庭伦理观南传佛教与泰国佛教的关系
泰国王室与佛教文化:泰王必须是佛教徒,面见其选任的僧王得跪拜
佛教中的佛珠你了解多少呢?
鲁迅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佛教文化的滋养
佛性与世俗之间——“明清佛教社会生活史专题工作坊” 纪要
明星信佛,却又绯闻不断!北大教授:大部分佛教徒是盲目的
猫与佛教的关系
封神演义中的西方教为啥改为佛教?只因内部发生了一件事!
【观点】如今的藏传佛教活佛,与从前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