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记

发布时间:2024-12-21 19:21

万家灯火时,应是团圆日。从前对除夕的期待,是归家时熟悉的家乡菜,是一家人围在火炉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抑或是留到除夕那日才可穿上的新衣,零点准时响起的烟花爆竹声,不能熄灭的灯火仿佛在预示着新年的好兆头。“拜年拜到麦子黄”是过年期间父母一代对小时候“走亲戚”的回忆,初一拜父母,初二回娘家,挨家挨户走到一条巷子或者整个村落的尽头,热闹的氛围一直持续。回家乡过年、走亲访友、聚会闲谈成为过年具有仪式感的事情,但对于新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来说,对亲戚的依赖感和人情社会下的亲密关系的需求正在逐渐降低,他们迫切需要冲破传统观念和习俗的束缚,走向具有自由选择过年方式的境况中,不返乡而选择在自己的小家庭里度过,或者以旅行的方式去释放因一年的工作产生的疲惫感,不用在乎人情社会下所产生的复杂的利益关系,不用担忧上一辈人询问学业、事业以及婚姻问题所带来的负担,也不用劳心劳力维护不熟悉的亲缘关系。两代人甚至多代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和漠视让“走亲戚”慢慢演变为“走关系”,从而走向“断亲”。“断亲”现象为何出现?是理性分析下的主动选择还是环境塑造下的被动接受?“断亲”现象背后隐藏的究竟是情感的断联还是人情社会下利益关系的选择?基于此次返乡过程中的访谈实录可以对以上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和回答。

一、“断亲”访谈实录

访谈问题:是否亲身经历过“断亲”?如果经历过“断亲”,为何会选择以这种方式来结束或者漠视亲戚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断亲”带来的一系列变化?

访谈者一(70后,已婚):不能算是真正的“断亲”吧,至少在我心里血缘关系是无法割舍的,只是迫于现实的一种无奈的选择。我从三十多岁开始,父母亲就已经离世了,搬离了原本生活的小乡村,搬进了大城市,在外也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过年回家也只能看见破旧的无人居住的房屋,完全没有小时候热闹的氛围,亲戚之间很久不见面,渐渐地生分了。今年过年一方面迫于经济压力没有办法回家,另一方面老家熟悉的亲友已经很少了,回家的想法也相应减少了,现在也觉得没有必要了。平常哪家有喜事了,就托亲友代我送送“人情”。“断亲”带给我的感受更多是一种孤独感吧,但是这种感觉已经习惯了,现在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经营好这个小家庭已经让我觉得很幸福了。

访谈者二(80后,未婚):我从十几岁就开始在外打工,打工的地方离家很远,平常回家的次数已经很少了,小时候熟悉的亲人也越来越少了,对于亲人的联系也只是停留在过年回家见面的时候。亲戚之间的联系会让我有一种疲惫感,“送人情”、“问事业”、“催婚”等等问题都让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受到了干涉,常常觉得离他们远一点,会更轻松一些,也就不会再听到他们的闲言碎语了。现在觉得一个人的生活会更自由一些,不用担心亲戚之间因为人情世故所带来的纠纷。但是也不至于到“断亲”的程度,还是会怀念小时候骑着自行车给叔叔婶婶拜年的场景,小孩子都挤在一个被窝里,放鞭炮、点烟花,那时候的快乐很简单,只能说联系更少了吧。

访谈者三(90后,未婚):亲戚的关心让我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没有办法以成年人的视角去审视亲戚之间存在的利益关系,也无法真正融入到大人的世界里,互相争夺上一辈人留下来的财产,为分多分少问题大打出手,长辈生病的时候却互相推诿,谁不愿意多照顾一点点。“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重男轻女”的观念让我越来越觉得亲戚之间没有感情,只有纯粹的利益。这种越来越冷淡的关系不如亲近的朋友,所以过年的时候我会选择旅行或者和朋友一起过,不再陷入这种复杂的利益关系里。

访谈者四(00后,未婚):除了父亲母亲,其他人都不会真正认可自己,也不会存在无条件的付出而不求回报。我从小就是别人眼中的乖小孩,父母对我的要求很高,给我最好的教育资源,在生活上想要的东西也会尽他们的能力满足我,但这种方式也给我很大的压力。我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好,让他们在亲戚面前抬不起头。考研二战的时候给我很大的压力,那个时候我就想把自己封闭起来,切断了和亲戚之间的所有联系,他们来问我的近况,我也会让爸妈遮掩过去。二战失败之后,我才彻底感觉到这些关系给我带来的负累,他们看到的只有我的好,而不能接受我不好的一面。听他们说谁家的小孩今年考上了985、211的研究生,谁家的小孩考上了公务员,谁家的小孩找到了好工作,工资多少,甚至还有“考得好不如嫁得好”、“读书不如早点工作”、“读书无用”的言论,让我感受到的都是世俗的鄙夷的眼光,全然没有亲情的温暖。所以“断亲”能让我看清自己真正想去做的事情吧,不用在乎别人的眼光,生活是自己的,不要活在别人的影子里。

访谈者五(00后,未婚):我从小就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已经脱离了家族这个大环境,一直生活在父母所设定的人生里,但我却总想着去反抗,即使内心不是这样想的我也会做出相反的行为,所以亲戚一直认为我是一个极其叛逆的小孩。今年没有回老家,是在家里一个人过的,小时候已经去过那个地方,但也只是过年去看一眼,对我来说仍然是陌生的,我会认为那是父母生活的地方,那里都是父母的亲戚并不是我的亲人。小时候最害怕的事情就是亲戚说:“你还认识我吗?小时候还抱过你呢。”但实际上,我对他们的印象却仅停留在父母给他们的称呼上。小时候在老家的玩伴已经结婚生子,能够谈论的话题已经从以往的兴趣爱好变成了婚恋观、育儿观,在我看来我们的人生进程已经不一样了。现在认为父母回老家就足够了,我不用再勉强自己,让自己融入不熟悉的圈子里,也不想让他们用不同的标准来评论我的生活,除夕的时候和朋友一起玩游戏、吃吃饭,闲下来去旅游,比在老家坐着和一群不熟悉的人聊天舒服很多。至于“断亲”,根本没有亲近过的人也无所谓断不断吧。

图片 3.png

二、“断亲”现象背后的关系流变

从访谈者的实录和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来看,“断亲”现象背后存在着关系流变。在传统社会中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因地域限制在同一圈层内,即挨家挨户都是亲戚。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增强,因学业、事业而产生的业缘关系逐渐成为社会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关系,而这类关系与传统的亲属关系存在较大差别,具有任意性、伸缩性的特点。在人情社会中,血缘是联系情感的纽带,是维持家族观念的对象,而“断亲”则是一种向边缘化关系的逃离,不再着眼于血缘纽带而走向个人需求和自由选择。

在传统社会中,亲戚因地缘产生的联结使得他们拥有相同的生活方式和相似的价值观念,集体意识得以显现,在劳动分工的形势之下,能够基于不同的能力和需求进行合作和分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共同分享获得的食物。相同或者相似性构成了能够在同一屋檐下生存的纽带,在“分家”这一形式出现之后,原本稳定的协作关系被打破,分得的家产成为原始资本,在传统模式之下无法看到的差异性日益显现,家族式关系慢慢演变成为小家庭关系家族之间的情感联结逐渐被财富、利益、荣誉等因素所取代,转向小家庭内部的亲密关系。家族之间的联系逐渐减弱,从纵向横向相互联动的亲属关系,变成单一的纵向关系的流动。旁系血亲的谱系正在走向衰落,独生子女除了父母一代之间的亲属关系,同辈之间的交流逐渐减少,家中老人和长辈在亲属关系中承担了重要角色。在访谈过程中,多数人表示如果家中老人过世,那么“走亲戚”的次数也会越来越少。从“断亲”的根源上来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亲属关系网络的逐渐衰微,一旦维系家族关系网的长辈切断联系,那么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小家庭的关系网仅限于两代人或者三代人之间。家族之间的交流呈现出利益导向的特点,即“走关系”,谁对我有利我就和谁亲近,情感联结越来越少,小家庭情感内化的特点逐渐显现。

在现代社会,小家庭拥有了更多自主决策的机会和方式,而不再依赖大家族所提供的后盾,小家庭不再需要寻找在大家族中的位置,反而形成一种独立发展的趋势。在这种境况之下,亲属关系需要被重新审视和定义,亲属关系下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义务机制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血缘所形成的,但权利观念兴起时,基于血缘关系又会形成强制的权利机制,这种权利和义务之间不对等的关系则会带来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断亲”则是其中之一。

三、个体从亲属关系中逃离

“断亲”现象也可看作是个体从亲属关系中逃离的一种方式,在现代社会,个体意识逐渐成为拥有权利和进行自由选择的引擎。但这里所说的自由并不是一种完全脱离社会存在的自由,人们的行为和决策不可避免会陷入社会道德标准和风俗习惯的审视中。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然而社会意识也具有历史性的特点,一旦道德标准未能随着社会的变化获得相应的发展就会陷入停滞状态,表面上是一种和谐共生共处的关系,实质上则是以牺牲个人自由为代价。社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依据个人的特点和能力进行分配的需求,但在群体中所实现的个人自由,仍然会考虑社会利益的优先性。当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会优先保护社会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个人没有与强大的群体对抗的力量,因此只能妥协和退让,去满足共性的需求。随着个人或者小家庭抵抗风险的能力增加,脱离亲属关系不再被道德标准所凝视,牺牲个人利益满足家庭利益的要求不复存在,个体就会从亲属关系中逃离。但这并不代表个体完全漠视家庭内部的情感联结,一定程度上个体向家庭靠拢的程度取决于抚养和扶养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比如“隔代亲”。父母亲在外打工,孩子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孩子和上一代之间的感情则会更加亲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在家庭中所承担的重要角色,物质需求和情感需求在亲属关系中不可分割。这也说明亲属关系的定义不再局限于血缘远近,也同样受到主体选择的影响。传统观念认为血缘决定了一个人在一个家庭或者家族里的身份,长幼有序,即使主动选择也无法割舍,但现代化过程中,个人选择关系的自主性增强,“走亲戚”向“走关系”的转变,意味着亲属关系的划分标准不再是单一的血缘,而转向个人需求、利益价值、情感认同等等。

个体从亲属关系中逃离的原因,首先,是人的社会性增强,在亲属关系中无法得到认同感,反而在其他社会关系中能够寻求,这种强烈的归属感使得人们从家族或者家庭这个群体关系中脱离出来,转而寻求其他社会关系所带来的价值,从而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社会身份实现自我认同;其次,脱离亲属关系也意味着亲属地位的降低,传统社会中亲属关系在其他社会关系中居于首位,当所有关系与之发生冲突时都要与之让位,例如所谓的“护短”。随着个人成长方式的转变,从前走街串巷是亲戚,而如今与之生活相关的都是因学业、事业而产生的亲密关系,亲属关系不再成为亲密关系的必选项;最后,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影响也会成为逃离的又一原因,父母离异导致亲属关系网的混乱、上一代人的恩怨所带来的关系网的阻隔以及下一代人的情感漠视都会成为“断亲”的诱因。

图片 5.png

四、传统观念与新型生活方式的冲突

社会流动性增强,从亲属聚居的模式向分散模式转变,地缘关系的疏离也会带来亲属关系的淡漠。一方面,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远离自己的家乡,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小城市走向大城市,生活区域的变化也导致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社会关系的变化。在趋利避害的情况下,正如访谈者一的经历,小家庭的迁移必然导致亲属关系的疏远。亲属不在一个区域内生活,互助互惠的联结也相应不存在,反而被邻里关系或者业缘关系所取代,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亲属关系。另一方面,土地不再成为家家户户聚集的纽带,叠起来的高楼大厦将人与人之间认同感和归属感割裂,乡土情怀由此减弱,我们也很难认为熟人社会中亲属关系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在价值多元的时代,传统观念与新型生活方式的冲突更加具体化。多代人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念,同辈之间存在的竞争压力以及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的财富与认知差距都有可能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农耕社会,人们的身份地位以及在同一片土地之上所形成的认知没有较大的差别。但在城市化进程以及人口流动过程中,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和智慧脱离了原有的环境与身份,实现了阶层的晋升,而另一部分人则停留在原始的阶层内,两者之间的相似性被破坏也会影响原本存在的亲属关系。一代人之间的差异已经存在,而在这一代人所培养的下一代人中,这种差异会更加明显,不仅在于社会地位、教育资源以及身份荣誉的不同,也在于外部条件影响下所产生的心理认同。每个人的人生进程不同也会影响关系的变化,不同年龄层在不同的视角下能够谈论的话题也相对有限。相似性被破坏的情况下,很难形成共同意识从而认同亲属关系的存在,多代人之间的“代沟”也就延展为了同代人之间的“代沟”。

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加剧,学习和工作的压力急剧增加。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年龄层的访谈者面对生活压力时的无助和无奈,不同社会关系所带来的压力已经成为一种负累,亲属关系所带来的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的心理暗示理应被淡化。为了逃离亲属关系所带来的强制、压迫以及相应的消极影响,年轻人会选择一种尊重自我的方式,从复杂的亲属关系中抽离,转向志趣相投的能够找到自我价值的关系中。人们从传统的以亲属关系为主导的社交圈中逃离,转向更为积极主动的社交方式,互联网时代下的互通互联不再局限于走街串巷,虚拟的网络世界为建立亲密关系创造了更多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交成本,不再受限于线下面对面的聚会,但与此同时,虚拟世界的冷漠也导致了社交恐惧,不经意的点赞行为也可能引发网络舆论。人们不再愿意向人透露自己的信息,以免成为别人的谈资,这种社交恐惧也易于激化亲属关系之间存在的嫌隙和矛盾。

图片 1.png

五、“亲”与“情”的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

春节期间,“断亲”一词重登“微博热搜”,可见“断亲”现象的复杂性。社会视角下的关系异化表现了不同时代人对亲属关系的不同态度,长时陪伴所带来的情感依托与高压环境下所带来的压抑和束缚同时存在。在访谈中,年长一辈的人更愿意用“怀念”一词来表述亲属关系带来的感受,而年轻人则会用“逃离”一词来描述。“亲戚在的地方是家族,而父母在的地方则是家庭。”家庭观念的变化也展现了一种理性与感性的冲突,理性思维下青年人有挣脱家族或者家庭束缚,减少依赖性和走向自由独立的权利,教育政策、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社会道德评价标准的转变都为此提供了机遇,现代社会青年人的社交关系网络是基于认同感和相似性而建立的。

正如赫尔曼·黑塞在《德米安》一书中所述:“人永远回不了家。可是,当志同道合的路交叉在一起时,那一刻,整个世界看起来就是家园。”“断亲”断掉的是亲属之间存在复杂的利益关系并非基于陪伴和依赖而产生的亲情,“走亲戚”并不是“走关系”,中国式家庭无法割舍人与人之间所存在的情感联系,“自家人永远是自家人”,但是可以选择如何维持健康积极的亲属关系。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胜过过度干涉生活的亲戚,与其保持一种血缘关系下所构建和捆绑的情感联系,不如割舍血缘所带来的尊卑凝视,理性选择符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归根到底,乡土社会仍然需要一种情感的回归,当试探变为鼓励,干涉变为理解,利益变为关心,对乡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则会重归。无法预测未来的关系流变,但依旧可以期待传统社会关系中所产生的亲情依赖,这是乡土情怀的重要承载。

网址:回乡记 https://mxgxt.com/news/view/399589

相关内容

《柳舟记》·拜乡宴上…
五一回乡 |乡野家乡 常念常想(3)
有一段情,入画后,回到旧梦中的故乡,有一段爱,落款上,刻下前世的印记!
杨子姗饰演的“女明星回乡记”,看得我心有戚戚
展现乡土气息 发扬本地文化 传承精神遗产 乡村博物馆的记忆与乡愁
蔡崇达携新书《草民》回到故乡,“故乡三部曲”历时十年收官
展现乡土气息 发扬本地文化 传承精神遗产 乡村博物馆的记忆与乡愁
展现乡土气息 发扬本地文化 传承精神遗产 兰州乡村博物馆的记忆与乡愁
《道泉记》:书写山乡巨变的“非典型”叙事|品读
陶红当老板拍家乡戏 书记县长亲上阵演自己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