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与连接,大学生如何从家庭关系中走向独立自主?

发布时间:2024-12-21 01:47

2021年11月10日,沈家宏老师为广东白云学院的150多名学生分享了主题为《分离与连接,大学生如何从家庭关系中走向独立自主?》的讲座,现场反馈热烈。

而小编作为一个大四的实习生,沈老师这次的课程也给了即将需要与父母分离、从家庭离开走向独立的我,很多的启发与引导。

我把沈老师课程的精彩部分分享给大家,希望也能对大家有所助益!

如果我们想做到独立自主,想要过好自己的人生,想要达到自我实现的水平,那么我们要做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弄清楚“我是谁”,也就是要找到我们的自我。

猛然一听,似乎这是一个荒谬而又可笑的任务。一个人活着,难道连自己都不认识吗?

是的,很少有人真正认识到“我是谁”。

难道我们是因为迷失了自我,才没法顺利走向独立自主吗?

事实上,我们很多问题不是来源于我们迷失了自己,而是因为我们从来都没有过自己,所以也不存在迷失的问题。

回顾过去,在我们18岁之前,在我们的整个人生成长中,会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对我们的要求。

例如社会倡导、老师教育,特别是父母的要求与规划。他们的要求有利于我们的成长,可当我们丝毫不差地顺应他们,变得依赖他们的要求与指导而活的时候,等离开他们的一天,我们就会变得无所适从。

这就像习惯了当提线木偶的人,当失去那些操纵我们的线的时候,我们就很难拥有自主意志的去活!

我们很多人在进入大学、进入我们漫长的青年期后,由于来自父母、老师的束缚少了,指引也少了的时候,往往会陷入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该怎么活。

当一个人迷茫到找不到自己时,就会借用他人来寻找自己。


比如,“我要像XX明星一样瘦到能穿童装!”,“我要像XX一样穿得那么酷炫时尚夸张!”,“好多人去考研了,我要像他们一样去考研!”等等。

这些是别人想要的,但不一定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找不到自我时,我们走着自己的路,拿着的却是别人的地图,走向的是别人的罗马。

当我们找不到自我的时候,就无法自我实现,无法自我实现的时候,我们就会实现他人。

而想实现他人就会依赖他人的指引与支持,这个他人往往是父母,当我们依赖父母的时候,我们就更无法离开父母了。

所以,我们想要过好自己的人生,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找到我是谁,找到自我。

接纳自己的人可以更好地离开父母,走向独立。

接纳自己的人内心往往充满着对自己的信任,笃定与确定感,不管外界如何在我们这里煽风点火,我们始终会给到自己一个比较稳定持续的认可与尊重。

当我们无法接纳自己的时候,我们就会非常依赖于外界的评价。

当我们对自己有很多不接纳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常常是动荡不安的。外界的微风细雨,落入我们的心里都可能会引发狂风海啸。

因为渴求着父母的遮风避雨,我们可能就会想要一直停留在父母的身边,无法独立自信的走向外界,去接触更多人,更广的世界,从而只能固步自封留在父母的身边,与父母两厢纠缠难舍难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聚焦于我们不要什么。

例如在咨询室里,当咨询师问来访者通过咨询想要什么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回答说,我不想要焦虑、抑郁、不想要父母控制我,不想要伴侣太强势,不想要孩子不听话。

当我们说不要什么的时候,我们的潜意识就会聚焦于不要后面的部分,由于潜意识是不分好坏的,这时候潜意识就会认为你想要抑郁、焦虑、控制的父母,强势的伴侣,不听话的孩子。

而当我们聚焦于我们想要的部分,例如我们想要轻松、快乐、开明的父母,民主的伴侣,懂事的孩子的时候,我们的潜意识才会慢慢往这些部分去倾斜,从而慢慢找到获得这些的方法。


当我们明确了自己想要什么,聚焦于如何获得我们想要的部分时,就不会一直陷入我们不要的部分。

当我们一直陷入不要的部分的消耗中一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时候,就会陷入对他人特别是对父母的埋怨中,一直处于埋怨状态的人就很难走向自我负责的独立道路。

我们要明确与父母的界限,尊重父母的状态,不企图改变父母,我需要为自己的所有事物承担责任。

① 首先,我们要分清哪些是父母的事务,哪些是自己的事务,以此找到我们与父母的界限。

例如:父母的婚姻、事业、交际、生活,爱好是父母的事情,需要由父母自己去承担。

成人之后,我们自己的学业、生活、交际、往后的人生规划,是我们自己的事情,需要我们自己去承担。

② 其次,找到了界限,我们就要保持好与父母的界限。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决定父母是否干涉我,但我们可以决定是否采纳父母的建议,当我们不接受父母的建议的时候,也要尊重父母的反应。

例如:我们不介入并尊重父母的婚姻状态,不牺牲自己的生命能量去帮父母解决问题或拯救父母的婚姻;父母对我们学业和就业的期待是父母的,我们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


当我们拒绝时,父母可能会心痛,反对,生气,我们也尊重父母的反应,并不去要求父母不能心痛,反对,生气。

我们要维护好与父母直接的界限,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全部的责任。

③ 最后,尊重父母的人生状态,做到和父母之间的不求不助。

必要的不求不助是指,我们在自己的能力之内不求父母,在父母的能力之外不求父母;在父母的能力之内不助父母,在自己的能力之外不助父母。

要我们做到不求不助,并不是要我们冷漠、不孝顺,而是要我们尊重和接纳,要我们和父母都能充分地发展自我,而不互相为对方牺牲自我,能各自过好自己的人生。

当然,作为中国的孩子,要做到上述的部分很难,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文化向来不强调界限,不强调父母与孩子的分离,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作为父母的孩子,天然地会忠于父母。

所以,我们更会出于对父母的忠诚而突破界限,回到无条件帮助父母的状态中。

但我们可以不断的觉察,当我们觉察到与父母的分离与界限,可以让双方的生命潜能都最大化的时候,当我们觉察到其实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就是活出自我,让父母的孩子活得幸福成功的时候,那我们可能就可以更勇敢地走向分离了!

为什么前面刚讲完要与父母分离,这里又强调我们与父母的连结呢?会不会有前后的矛盾呢?

我们这里的连结主要是讲我们的内心里面要与父母有爱的连结。

即我们的在身体,经济,情感,走向独立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却始终有一根爱的线连结在我们与父母之间,让我们可以不断的从父母的爱那里获得滋养与力量,以帮助我们抵御来自各方面的风风雨雨。

我们的一半来自于父亲,一半来自于母亲,当我们恨父母的时候,就会拒绝我们身上来自于父母的部分,我们不会停留在拒绝的层面,我们会伤害来自父母的这些部分。

很多时候我们不会伤害父母,但我们会伤害父母的孩子,毕竟报复父母最好的方式可能就是伤害他们的孩子。

当我们与父母有着爱的连结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去伤害他们的孩子,我们会心甘情愿的照顾好他们的孩子,把来自父母的这份爱给他们,就给到我们自己。

我们就不仅会走向独立自主,还是带着爱的走向独立自主。


那是不是只要与其中的一个双亲有爱的连结就可以了呢?

当然不是,如果我们可以与两个双亲都可以有爱的连结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走的更好。

父亲代表力量感,规则感与成就动机。对父亲认同良好,父亲力量足够的人往往更容易走向社会,也更能够控制自己,遵守规则,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从而在社会上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更多的成就感。

母亲代表爱的能力。我们一生中只有4个家,分别是母亲的子宫、原生家庭、再生家庭、坟墓。母亲的子宫就是我们的第一个家,所以我们每个人和妈妈连结的都是最深最深的。

如果我们和母亲之间的连结不好,我们就会较难给到他人爱,也较难感受到他人的爱,经营关系特别是经营亲密关系对我们来说就会比较困难,我们可能较难获得幸福,快乐的感觉。

和异性父母的关系不好和连结不好,会影响我们的恋爱与夫妻关系。

和同性父母的关系不好,连结不好,会影响我们的性别认同。比如,男性过于女性化,女性过于男性化。

和父母双方的关系都不好,连结不好,会影响我们自我认同,我们可能会自我伤害,比如自伤甚至自杀。

与父母爱的连结很重要,可父母过去对我们做的那些过分的事情,就是让我们无法与他们有爱的连结,该怎么办呢?

我们想要与父母连结,就要先去看见父母对我们的爱,那如何看到父母的爱呢?

首先,我们可以去尝试看到父母的爱的能力是受到限制的。

我们看不见父母的爱,对父母不满,是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个理想的父母模板。我们希望父母像理想模板一样是100分,给我们100分的爱与照料。

但是,为什么父母不给我们100分呢?

不是不想给,是因为父母从他们自己的父母那里得到的就不是100分,父母得到你爷爷奶奶与外公外婆给到他们的爱可能平均下来只有82分,而我们想要的又是父母所缺乏的那18分。

如果父母只要82分,然后他把这82分都给了我们,那其实他们就给了我们100分的爱。

当我们多去了解父母的成长经历的时候,我们就更加可以理解父母为什么会如此对待我们,为什么给不了我们想要的爱了,了解和理解越多,我们就越能看到父母对我们的爱的部分。

当我们能看到父母的爱,我们就能慢慢和父母和解,慢慢有了连结。

我们可能又会郁闷,父母为什么不能靠自己学习成长,从而给到我们100分的爱呢?

因为学习与成长也是需要能力的,或许你的父母已经成长了,例如他从他的父母那里拿到了50分的爱,然后他靠自己的成长,增加了60分,然后把60分给到了你,而你却可能依旧跟他要着另外的40分。如果是这样,其实父母也很无奈。

最后,可能我们依旧会纠结,那我在父母那里受到的伤害怎么办?

那是真的疼,疼得刻骨铭心。很多时候父母往往带着爱的动机,却用着伤害的方式来爱我们,这会让我们很辛苦。

例如,他们会认为打骂我们是为了我们改进,毕竟他们的父母也是这样打骂他们的,却不知道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记住的是他们打骂给我们带来的伤害,所以会让我们离他们打骂的初心越来越远。

对于父母给我们带来伤害的部分,我们不去承担,也不一定需要原谅,但我们可以去理解,看到父母爱的能力是受到限制的,看到父母带着爱的动机却用了错误的方式,这样就更有利于我们看见父母爱的部分。

首先,我们与自己的现状和解,不急于做一个改变者。

觉察自己这件事情本身,就已经很有价值,很值得我们自我认可了。

哪怕我们已经了解到了不与父母分离,与父母要有界限,不与父母建立爱的连结的可能会带来的不良后果,也并不代表我们就能马上转变态度,更不代表我们和父母的关系马上就能开始好转。

我们要给自己一些时间,告诉自己,我们的觉察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就是改变的开始,就已经很有助于我们从家庭关系中走向独立自主了。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成功地完成这三部曲:

与父母顺利分离,与父母建立良好的边界,与父母有爱的连结

然后,我们可以眼里带着离开的坚定,心中揣着父母的爱,脚下迈着从容的步伐,独立自主走向属于自己的道路!

内容整理:吴嘉仪(沈家宏心理实习生,广州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

内容编辑:素简

网址:分离与连接,大学生如何从家庭关系中走向独立自主? https://mxgxt.com/news/view/379855

相关内容

如何改善与父母关系,创造温馨家庭氛围?亲近秘诀:建立更强连接
如何处理与大家庭的关系
从《蜀锦人家》看情感中的独立与陪伴,明星们的真实关系如何?
中法学者畅谈当代家庭、亲密关系与女性位置
水瓶座母亲的独特母爱风格,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处理好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
多元化家庭背景下,如何平衡家庭关系?
小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大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会独立,才能走向自由
家庭动力视角下:如何经营家庭关系?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