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走到深入,「偶像」李宇春还在改变着什么

发布时间:2024-12-20 20:05

文 | 读娱,作者|林不二子

“偶像不是当的。”李宇春在偶像节目里的一句话,在节目外引发了讨论。

尽管在大部分能看到的反馈中,都是对李宇春观点的认同,但仍然有一部分人指出李宇春所说的偶像并非当下娱乐行业中所谓的“Idol”,节目中正能量的“场面话”无法获得这些秀粉的认可。

这其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情,作为内娱首个全民选出的素人歌手,李宇春确实享有如爱豆般的待遇,但从未有过练习生经历的她,还活跃于把爱豆作为职业看待的娱乐市场环境下,这一次观点上的碰撞,是时代赋予的,而这或许也会影响到未来我们对于“中国偶像”的定义。

偶像“出走”

对于“偶像”的思考,李宇春开始得很早。

在2005年凭超350万张投票获得《超级女声》冠军后,李宇春就成为了娱乐市场中被注目的焦点,多家唱片公司争抢签约,是当时绝对的顶流。但顶流总要付出“代价”,违心的跑商演、网友喊“春哥”的群嘲,对于一夜之间转变身份的李宇春来说,都是无法逃避必须面对的。

李宇春的父亲在夺冠那晚对说她:“你不过是走了捷径,今后无论如何,都必须做到宠辱不惊。”

可能是这句话,让她快速沉淀,出道半年后与经纪公司谈话,试着找回自己的主动权,不做商演专心做音乐,于是有了首张个人专辑《皇后与梦想》,而在经历了这张专辑后,她在2007年进一步找到话语权,把第二张专辑命名为《我的》,以求更直接有力的表达自我。

也是在这第二张专辑里的《Stop》,李宇春唱着“背对某一个要求,潜意识让我迎着期待回头,Stop stop I’m not an idol”。

不想被人群的期待牵着走,不做一个提线木偶式的idol,是李宇春在思考自己长远发展后的结论,这个思考的过程在一年前化为“WhyME”这一演唱会品牌,“为什么是我?”以及“为什么是我!”从疑问到回答的一语双关,表明了她已经清晰了自己的歌手之路。

但对外解释或者说被外界接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李宇春把时间作为武器,离开偶像,走向自己。

2008年,李宇春独立企划了自己的第一张概念唱片《少年中国》,2009年开始尝试音乐创作,在同名专辑中贡献9首作词8首作曲,2010年与老东家续约5年但在公司内部成立个人工作室,话语权的逐渐回归,让李宇春无论是在音乐创作还是在自我表达上都更自在更有力。

2012年,她推翻原有的发片计划,为了想要的“更有力量更真实”,从台湾请来的企划一一退出,带着个人工作室全程企制做出了新专辑,同名曲《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成为那一年的金句;2014年发行的《1987我不知会遇见你》,不仅是李宇春与自己的对话,也呈现了她更加入世的态度,专辑文案里写道“她并非刻意做一名观察者,但她的观察从未间断”。

2015年,出道十年的李宇春离开经纪公司成立独立个人工作室,实现了个人话语权的完全回归,于是她又一次来到了与选秀有关的舞台上,出任《燃烧吧少年》节目掌门人,重新参与到偶像的语境中,只不过这一次她已经清楚了自己想要的以及鼓励的。

曾有综艺编导“吐槽”,认为李宇春太自以为是,哪怕是跨领域的综艺制作也要不断提出自己的想法,对于执行的编导来说不配合的艺人是灾难,但李宇春无畏这一切,原因还是她不想被所谓的规则所摆布。

在2018年的个人演唱会上,李宇春用旁白说道:“你问什么是流行,神坛上总有人,是谁,重要吗?”

可以看出来,偶像到底是什么,是李宇春在不同时期都思考过的命题,2018年与许知远对谈的《十三邀》中,她也用填空的方式来表达,“偶像是质疑,是生意,是忍辱负重”,从这个回答也能看到,李宇春并非不清楚当下市场中“偶像”的含义,只是她个人对这样的定义并不认同。

从成为偶像到找回话语权成为自己,李宇春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在节目中她也坦诚这个过程中是受到过伤害的,不过现在年近40的李宇春,正在通过参与偶像节目试着与时代共同重新定义偶像。

偶像的薄化

当下我们娱乐产业中所指的偶像、Idol,更多是受到了来自海外娱乐文化的影响。

在日本韩国,偶像是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从制造偶像到消费偶像,这个产业的每一个环节都为了盈利存在、发展,而鉴于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文化流通,在百度百科上,我们的“偶像”词条也被添加了现代含义:狭义上认为青春偶像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的从事演艺事业活动的人群。

针对青少年所形成的偶像产业,为青少年生产的偶像,无疑是会受到这一群体的喜爱,越是成功的偶像越是吃透了青少年群体,而所谓的吃透,更像是一场交易——我推出你想要的,符合你想象中的产品,你为此而消费而癫狂。

人的想象力在偶像产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发为偶像修图,“妈粉”对偶像的“关怀”,卖命般的打投,Idol粉们的作为都在表明这一点:他们在拼力维护的,更像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个人,是自我对另一个身份的期望与投射。

尽管“做自己”“real”等词正在成为年轻人的主流价值观,但这并不妨碍偶像产业针对新趋势做对应的兜售,年轻人喜欢真实的,那就生产出真实的偶像,尤其是在大数据之下,一切借可计算,更加为偶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偶像一词,因为娱乐文化的蔓延,正在从一种事物运动的外在动因,薄化为一种可以被计算被安排的职业,随之而来的青少年群体的“疯狂”,诸如脏话连篇的对骂、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举报等等,也使得“偶像”一词在非粉丝群体中越来越成为边缘化的原因。

偶像不再是一个大众视野中绝对褒义的词汇,只是与自己无关的另一群人,这样的认知,可能才是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一点。

偶像一词的薄化是时代的选择,从人性出发延伸而成的这一产业,也并不需要被批判,一大批青少年需要这样一个心理与情感上的投射,反而绘出了这个时代的底色——年轻人对真实的自我越来越没有信心,一切本应该成为的行动只能沦为想象。

不过好在,我们的市场中,仍然有人对这种现象感到不适。他们或无视偶像,或在成为偶像的路上,或放弃掉了偶像的身份,但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着本土语境下的偶像定义,这可能也是我们的幸事。

他们正在改变

近两年,李宇春更多的出现在综艺节目中,尤其是与偶像相关的节目,《青春有你第二季》总决赛嘉宾、《乘风破浪的姐姐》主题曲创意总监、《中国好声音》导师、《青春有你第三季》PD等等,虽然我们无从得知她这一行为的具体动机,但看起来李宇春在更加深入娱乐产业的偶像语境。

也许,偶像节目制作方们乐于邀请李宇春,是因为她可以作为内娱初代偶像的代表,既吸引观众也鼓舞偶像候选人,不过从李宇春的角度而言,她想做的也许更多,正如这一次在《青你3》中,她说出了自己对于偶像的看法,从而引发市场的讨论。

偶像的薄化,是时代发展的选择,作为经历者,没人能评判正在发生的“历史”之好坏,但作为经历者,我们每个人又都能书写“历史”。

李宇春用自己“初代偶像”的身份深入当下娱乐产业的偶像领域,用一句句话语、一次次选择传达着她心目中偶像的样子,是有可能去改变当下偶像的定义的。

不为了偶像而成为偶像,只是做好了自己该做能做的,偶像出身一样也能被大众赋予偶像的身份,这可能才是更符合中国偶像的样子,因为这既符合了传统的定义,也不完全违背偶像这一职业,这可能才是“李宇春”这一符号之于娱乐市场的真正价值。

同样的,我们现在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如李宇春那样从偶像身份中出走,易烊千玺在演员身份上的深入,黄子韬对粉丝的引导,吴亦凡对本土说唱的探索,鹿晗专心音乐公开女友等等,先一步成为偶像的艺人们,也都在或多或少的寻找自己在娱乐圈在市场中的新定位、新价值,不愿再被限定在所谓偶像的圈子中,成为只为煽动年轻人的消费产品。

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不愿看到偶像被薄化的人,能够去改变这一现状的人,很可能就是偶像本身,这也是“偶像”一词在我们的市场中回归原貌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难点在于个体向整个体系发起的挑战,不过突破这一挑战或许也才能被赋予偶像的称位。

偶像产业大概率不会消失,只不过在我们的文化土壤上,有可能会结出完全不同的新果实,更完美的虚拟偶像也可能在未来接替当下真人偶像的市场,一切都还未可知,不过起码,现在我们能看到偶像群体在本土发育中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带来的希望。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网址:从出走到深入,「偶像」李宇春还在改变着什么 https://mxgxt.com/news/view/373909

相关内容

李宇春:偶像怀疑偶像
李宇春出道十五年谈心路历程:偶像怀疑偶像
从“超女”到“练习生”,为什么偶像选秀还在“火”?
从“超女”到“练习生” 为什么偶像选秀还在“火”?
三问偶像选秀之一 从“超女”到“练习生”,为什么偶像选秀还在“火”?
回回站C位,李宇春到底凭什么?
国运下的中国式偶像:从李宇春到王菊、杨超越
李宇春谈偶像心路历程:我从来不认为我是明星,我跟别的明星不一样
李宇春
选秀出道11年,李宇春如何成为超级偶像和时尚ICON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