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超女”到“练习生”,为什么偶像选秀还在“火”?

发布时间:2024-12-10 11:03

编者按:和夏天一样热的,是偶像选秀。如果从2004年首届《超级女声》开播算起,中国的偶像选秀已走过十七年路程。从早些年的短信投票到现如今的直播打榜,“粉丝”的热情从未衰减,在偶像“诞生”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大众偶像到“圈层”偶像,偶像的定义不断演变,对“粉丝”的影响也越发深远。

这么多年,偶像选秀为什么还这么“火”?走到今天,偶像选秀又面临哪些机遇和困境?究竟,我们又需要什么样的选秀偶像?近日,人民网文娱部推出“三问偶像选秀”系列特稿,回顾我们走过的“造星”路,并思考当下的“造星热”该何去何从。

“传统媒体在做、网络媒体在做,短视频平台也加进来,跟十几年前的《超级女声》比,偶像选秀的赛道更拥挤了。”2006年“超女”冠军、黑金娱乐CEO尚雯婕在接受人民网文娱部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近日,直播选秀活动《练习生请开播》上线,黑金娱乐也是活动“练习生”输送方之一。眼前这位曾经的“选秀生”,现已成为当初发迹行业的引领者、推动者。从最初一家独大到遍地开花,偶像选秀媒介渠道在变、产业模式在变、大众审美在也变,不变的是“造梦”本质、“民选”逻辑和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粉丝”:从旁观者到伴随者、决定者

要说国内最早的偶像选秀,还要追溯到2004年横空出世的《超级女声》。此前,偶像多是经纪公司选拔、培训、包装而来,并通过唱片、影视作品进入大众视野。“超女”启动了以观众投票推动选秀进程的环节,首次改变了偶像选秀的进阶和胜出机制。借助电视的号召力,“超女”第一次让观众看到了素人到明星的演变过程。

《超级女声》。来源:视觉中国

当年,李宇春、张靓颖、周笔畅等成为当红新星后,《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快乐男声》等以全民投票形式进行的选秀综艺迅速“攻占”各大卫视;2018年,随着国内“粉丝”市场日趋成熟,偶像选秀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带火了“顶级流量”蔡徐坤和“全民锦鲤”杨超越;如今,当短视频、直播兴起,偶像选秀模式进一步更迭,《练习生请开播》把赛场搬到了短视频平台,练习生依靠打榜道具和新增直播“粉丝团”晋级,人气和“粉丝”支持率以更便捷、快速的方式被继续强化。

“在传统媒体年代,电视台决定给观众看什么。互联网时代,内容输出有了更多的维度和角度。”说起偶像选秀产业的变迁,香蕉娱乐新人总监徐女士表示,媒介和技术的变迁,改变了偶像和“粉丝”的互动方式,“粉丝”从偶像的追随者变为了偶像的伴随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偶像命运的决定者。“过去,‘粉丝’远远地看着偶像,两者之间很难进行互动和反馈;现在,‘粉丝’深入参与偶像成长,互动和反馈都非常直接。”徐女士说。

正如尚雯婕所说,“选秀的舞台变了,必将带来偶像产业的变革。”

如果说“卫视造星”阶段“粉丝”还要“蹲点”守候偶像的出现,今天的“粉丝”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跳过其他选手,观看自己喜欢的偶像的片段。弹幕、点赞、打榜、转发直播间……只要有手机,“路人”随时都能成为“粉丝”。渠道更新之后,偶像选秀日趋碎片化和UGC(用户原创内容)化,偶像也可以把控自己展示的内容。

除了选秀机制和平台的变化,在内容上,近年来的偶像选秀节目也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的社会责任。

“《偶像练习生》提出‘越努力越幸运’,《创造101》提出‘逆风翻盘、向阳而生’,《青春有你2》提出‘梦想多远都可以到达’,都是在向社会传达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激励更多人砥砺奋进、追求梦想。”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朱敏说。

偶像:从大众偶像到圈层偶像

在自媒体时代,偶像市场也已进入“分众化”时期,偶像的概念正在被重新定义。根植于互联网的圈层文化,对偶像养成提出了新的课题:偶像难有完美人设,更无法取悦所有人,那不如深耕垂直领域。此后,一批性格鲜明、人设各异的95后新偶像出现,这也成为“大众偶像”向“圈层偶像”更迭的风向标。

公众对偶像越来越包容了。只要有一个足够亮的闪光点,偶像便可在小众范围内“圈粉”。徐女士坦言:“曾经对偶像的各种条条框框都略去了,只要你足够有特色、足够出彩,就能够获得自己的‘粉丝’群体,哪怕只是在某一个领域。”

这一点,某天娱练习生体验尤为深刻。他告诉记者,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偶像们经历了从个体到群体的发展过程,团体偶像更适合培养多元化的人设、聚合更多的受众。如今,偶像产业的审美越来越多元化,人设养成、团队担当和才艺比拼共同成为节目核心,选手身上的个性标签成为“圈粉”的关键。“每个人的业务能力都不同,长得好看、性格好也是业务能力。不管是什么猫,只要能让别人喜欢你就是好猫。”该练习生说。

《偶像练习生》。东星娱乐摄(视觉中国)

与此同时,偶像也脱离了单纯的“榜样”概念,进化成为集精神引领和情感寄托于一体的职业。几年前,国内娱乐公司、经纪公司开始着力培养职业偶像,并在2018年通过《偶像练习生》《创造101》两档节目点燃了练习生的“偶像之路”,偶像产业在国内初具规模。

在打造练习生培训体系方面,国内公司在学习、借鉴日韩模式的基础上,开始摸索符合我国社会实际的产业链条。在我国,偶像作为一种职业还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这就意味着培养方式必须“本土化”:十五岁以下的练习生以学业为重,十五、六岁以上的练习生才能接受公司的全日制培训。

对此,徐女士表示,偶像在日韩是一种非常成熟的职业,就像医生、律师一样,孩子从小就可以规划将来做偶像,“我们可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达成这种认可。”

长久以来,偶像行业饱受质疑,不少偶像被认为是“只有颜值而能力有限”的人。“年轻人应当推崇健康而又可持续的偶像文化,要更加注重偶像的内在品质和业务能力。我们要积极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偶像产业,借助偶像的力量讲好咱们自己的文化故事。”朱敏说。

参与:从“我看”到“我选”

从2005年,偶像选秀综艺就成了各家卫视暑期档的收视“良药”。近年推出的《明日之子》《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在年轻群体引发的反响更可谓“空前”。

偶像选秀到底有多火?如果已经记不清“超女”决赛之夜的万人空巷,那么这样一组数据可以让你感受到“粉丝”的热情:开播两个月,《创造101》累计播放量突破47.3亿;《偶像练习生》的累计播放量也超过了30亿次。

《创造101》。来源:视觉中国

我们不禁想问:从短信投票到直播打榜,十七年过去了,为什么我们还在看偶像选秀?

“‘民选’是偶像选秀的基础。”嘉行新悦总经理李妍认为,《偶像练习生》第一期导师张艺兴与练习生的鞠躬和“请多关照”的口号,以及《青春有你》中“粉丝”替偶像选择下一场公演曲目,都表明“粉丝”在选秀过程中的地位变了:不再是“我看”,而是“我选”。

某种程度上说,“粉丝”扮演了“偶像制作人”的角色,于是乎偶像的胜利就变成了“粉丝”的胜利。“民选”的偶像不再高不可攀,而是一个个真实、个性鲜活甚至有瑕疵的人。例如《创造101》中的选手王菊,或许她并不符合传统审美,但她最终从濒临淘汰的F班学员“逆袭”为独立女性代言人,这不仅让节目更加引人入胜,也呈现了更加丰富的“众生相”,集中表达着“粉丝”的多元诉求。

偶像选秀从形态上走过了几个阶段,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始终不变,甚至越来越大。“粉丝”与偶像关系不断拉近,偶像不仅是“粉丝”情感投射的对象,也是“粉丝”寻找自我认同、实现自我价值的出口。通过不遗余力地投票、打榜,“粉丝”投入金钱、时间和情感,在帮助自己喜爱的偶像出道的同时,也满足了自己的期待。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星所言,青年人在成长阶段需要一个潜在的、可以投注情感的偶像,“偶像选秀节目,选的是他人,观照的是自己。”

“命运怎样转折,同龄人怎样开始一点点闪闪发光、实现梦想,这个过程是很有感染力的。在这一点上,每代年轻人都一样。或许,这也是这么多年过去,偶像选秀节目依然存在并越发蓬勃的原因。”徐女士说。

(责编:郭冠华、丁涛)

网址:从“超女”到“练习生”,为什么偶像选秀还在“火”? https://mxgxt.com/news/view/122922

相关内容

女团选秀·顶级练习生
从“偶像养成”到“偶像速成” 选秀综艺如何避免竭泽而渔
“偶像练习生”跨界影视圈:盘点唱歌演戏全能型选手
2020历届选秀明星市场认可度排行榜更新,前十名“偶练”占四个
从小厂练习生到闪耀舞台:那些在《PRODUCE 101》后坚持梦想的偶像们
台湾选秀冠军林宥嘉:超女为什么那么中性?
选秀节目中的意难平,偶练的毕雯珺,青你2的金子涵乃万,而创3的都是美女
选秀选手靠偶像剧翻身
2023年中国艺人练习生选拔招募全球启动进行中
选秀,为什么变得“无人问津”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