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林坚:儒家生态智慧的当代价值
原标题:观点丨林坚:儒家生态智慧的当代价值
林 坚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突出代表。儒家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儒家的生态智慧通过修身实践,礼乐教化,尽心知性而知天,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1
“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持“上下与天地同流”“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认为人的一切活动和创制,都应当顺应“天道”,不违逆自然。“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
“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应该是天人之间的协调。人之命在天,人的生命乃是自然界的一个有机部分,并以自然界的存在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人对天地万物不能采取一种利用和剥削的态度,而应当抱有一种感激、赞赏之情,负有共生共育的义务。
儒家从人道出发,以人道体天道,认为天道就在人道之中,以人道去塑造天道,使天道符合人道的理想要求,按照社会的伦理规范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一,这是儒家将天道合于人道的天人合一观的基本倾向。
儒家天人合一的最高生存境界,是真善美融为一体的境界。
#2
“仁民爱物”的生态道德观
儒家从人道契入天人关系,将天道人伦化,提出尽心、知性、知天,表现为积极利用自然万物、人与天地相参的进取观点和“仁民爱物”的生态道德观,力求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周易》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说,大地宽容大度、任劳负重,道德高尚的君子也应对万物以厚德载之。人类应效法大地,将仁爱精神推广到自然界,关心爱护万物,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是“爱物”思想的形象表达,集中体现了儒家的生态道德,是一种推己及人、由人及物的道德。
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把对自然生态的珍惜上升到伦理道德的高度。《孟子·尽心上》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儒家主张:“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朱熹认为,“仁”的意思就是“生生”,“仁是天地之生气”。
儒家认为,人类的价值要高于所有自然物的价值,人类的秩序也高于自然界的秩序,人类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社会的道德原则来利用和管理自然界。儒家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
#3
“取物顺时”:遵循自然的节律
儒家要求人要按照大自然的节律和节奏来安排自己的行为,节制欲望,而不能过分索取,要“节用而爱人”,使万物各得其宜、各得其所。
《礼记·王制》体现了儒家在环境管理上“取物必顺时”的传统,允许“林、麓、川、泽,以时入而不禁”,规定要根据动植物的生长规律进行砍伐和田猎,将环境的直接管理与市场的间接管理结合起来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保护自然环境的基本原则是:“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
孟子提出按照自然的生态节律和动植物的生长特点去利用自然资源的生态道德要求:“不违农时”“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对生物资源要加以合理的养护和利用,才能使其生长茂盛,繁殖兴旺。否则,过度开采,丰茂的山林就会变成不毛的荒山。人固有对生命的恻隐之心,强调人与动物一体的感通。
荀子认为,自然界有着丰富的资源,只有按照自然的法则合理管理,爱物节用,使万物各得其宜,才能使百姓生活富足、社会稳定。“山林泽梁以时禁发”,就是根据自然规律,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结合起来,并且要予以制度保证。这是将社会经济生活与自然生态环境联系起来考虑的智慧,包含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蕴。善待自然界,长期保护培育自然环境,这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自然保护区的理念。
儒家维护自然环境的目的,首要原因是人类自身的生存需要,其次才是对自然万物的爱护和同情。此外,儒家主张重义轻利,在其影响下的国家政策表现为重本抑末、重农轻商,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但在客观上形成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
#4
“仁者乐山”:象征高尚品格
在儒家看来,山川林木之所以会引起人们的美感,在于它们的形象能够表现出与人的高尚品德类似的特征。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因为山林的稳重与仁者的敦厚相似,山中蕴藏万物可施惠于人,体现仁者的品质。《尚书·大传》中说:“山,草木生焉,禽兽畜焉,财用殖焉。生财用而无私,为四方皆伐,无私与焉。出云雨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此仁者之乐于山也。” 仁者所以乐山,是由于山有生草木、育禽兽、殖财用、成万物、无私予人等品格。山中有丰富的资源、无尽的宝藏,以其博大、伟岸而受人尊崇。
儒家的“君子比德”思想引导人们从伦理、功利的角度来认识大自然,把“高山流水”作为人品高洁的象征。
儒家强调“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和而不同”,执两用中,不走极端,留有余地,善待自然,体现了一种雍容大度的生态智慧;更重要的是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转化为自觉的行动,通过修身实践,与天地合一,为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启迪。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微信编辑:张菁菁
人大国发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现任院长为校长林尚立。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智库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入选第一档次梯队,是唯一入选第一档次梯队的高校智库。
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新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智库。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责任编辑:
网址:观点丨林坚:儒家生态智慧的当代价值 https://mxgxt.com/news/view/3616
相关内容
缄默不语的植物也有文明与智慧拥有高级智慧的人,都喜欢独处
贵州“生态卫士”罗美:守护青山巾帼志 续写两代护林情
观澜丨遥远的回响——读周蓬桦新作《乌乡薄暮之书》
文学|最后的告别:有关爱与悲伤、失忆与幽默、温馨与智慧
夜读|有一种智慧,叫遇事不较劲
《春色寄情人》里的价值观念,豁达又通透,爱生活,爱自己才最重要!
有葡萄酒也有当代艺术的银川 办了一场藏家不缺席的展览
苏虹小说《秋疯》首发式暨专家研讨会举行 变局下的职场人生
彰显书法文化的多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