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系”:偶像文化产业在中国的兴起与困境

发布时间:2024-12-20 11:07

好娜

“养成系”偶像是指由娱乐公司打造,以“培养”、“陪伴成长”为诉求点,贩卖自己真实的人生成长过程,使粉丝诉诸于自身“参与感”和“认同感”的一类明星。与日韩早已形成成熟产业链与固定模式的偶像业不同,中国本土偶像的突围长期以来一直难以解决,随着TFBOYS、ninepercent等偶像组合的崛起,“养成系”作为偶像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行性路径进入大众视野。本文即从这一视角出发,分析养成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核,对比偶像文化产业在不同国家的运作模式,探讨其在中国的可行性发展路径,为偶像文化产业的纵深发展提供借鉴。

一、“养成系”偶像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

“养成”一词最早出现于日本的模拟养成游戏(Education Simulation)。以“养成”作为核心元素,玩家在玩游戏过程中需要付出、金钱、时间来培育特定对象,并使其在游戏中取得成功。“养成”的特点便在于精心的情感投入、具备高粘度的参与感、以及养成结果所带来的满足与认同。

将“养成”的概念带入艺人培养模式中,便诞生了以“培养”、“陪伴成长”为诉求点的“养成系偶像”。以日本女子团体AKB48为例,不同于传统的“挖掘——训练——包装推出”的传统艺人培养链条,成员在尚未具备专业水准之时便被推向市场,更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曝光自己由普通人向偶像成长蜕变的全过程,这种贩卖自己真实人生经历的方式,拉近了与粉丝的心理距离,实现人生成长经历的共鸣,获得更高的情感忠诚度。为了充分体现这种养成感,养成系偶像往往以低龄、萌系为特征,以青涩感与天然感弥补专业性的不足,并通过握手会、社交媒体等线上线下的不同方式充分拉进与粉丝的距离。

在中国,其实偶像养成的尝试一直存在,如耳熟能详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都是通过歌舞节目的形式实现明星的选拔。然而比起养成节目,这类节目更多的强调的是造星的结果,强调选手本身的明星特质与专业能力,而非培养、提升的过程,“养成”的概念未过多的凸显,因而真正意义上的养成系偶像也相对稀缺。与传统偶像培养模式相比,“养成系”偶像优势也十分显着。这种模式充分强调粉丝的主动地位,将原本单向的崇拜转化为双向的互动,由此进一步凸显过度消费者的属性,将近乎狂热的情感黏度转化为粉丝经济。正如2017年SNH第四届总选举第一名获得23万的票数,创造了将近一千万的直接价值,总票数更高达330万,获得超过一个亿的经济利润。

二、“养成系”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核

(一)粉丝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投射

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体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对象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而投射则是从别人身上发现自己的情感、想法或愿望的心理保护机制。粉丝往往迷恋偶像身上某些特质,如温柔、礼貌、努力等,并憧憬自身能够同样具备这些品质,从而实现自我认同与自我投射。对于一般偶像而言,这一投射效应已经存在,而在养成系偶像身上则更加明显。由于偶像的低龄化,偶像身上纯真美好等品质更显难得,在自我投射的过程中,对于这种品质的认同更容易转化为对偶像的保护欲。同时由于养成系偶像所呈现出来的不断成长,这一成长的过程更激发新的情感认同,无论是成功还是挫折都能够充分印发粉丝的共情和同理心,从而创造更深的情感联系。

(二)参与感+陪伴感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传受双方的关系,使原本单向获取信息的受众成为了主动的参与者甚至文本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这一点便使得粉丝对于养成系偶像的干预能力大大加强,通过自发组织形成后援会,并凭借多种渠道与偶像背后的公司进行沟通交流,甚至通过生日应援等方式推广偶像知名度。粉丝能够参与偶像的发展决策之中,甚至拥有一定的掌控力和影响力。如SNH48每年一度的总选举,便是通过粉丝投票的形式决定成员的人气排名,进而决定偶像新一年的资源分配、团体站位、发展方向等。这种对于粉丝的赋权让其参与感大大提升。

(三)多元化情感纽带

对于一般偶像而言,粉丝的崇拜和热情是源于异性吸引的单一情感纽带。而对于养成系偶像而言,除了对于异性的吸引,伴随成长的过程更创造了记忆的纽带,与此同时,由于养成系偶像与粉丝在心理距离上的接近,粉丝更容易将偶像的身份形象与身边真实存在的、可感的人物加以对接,消除隔离感,创造更多的情感纽带。正是多元化的情感纽带,决定了养成系偶像能够掌握更多的情感资本,从而对于生活写真、周边产品等带有个人烙印的商品化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养成系”偶像文化产业在不同国家的运作

(一)日本经验:面对面的偶像AKB48

最早将“养成系”的概念植入偶像培养中的是日本的音乐制作人秋元康,其创造的大型女子组合AKB48自走红以来已经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更被华尔街成为“日本经济的激励者”。

AKB48突出的模式特色在于人数超百人的大型团体,以剧场为圆心,社交平台的线上互动和“握手会”、“咖啡馆”等多种线下活动来实现与粉丝面对面的交流,以及每年投入大量的媒体资源并收获国民级超高关注度的媒介事件——总选举人气排名。大型的团体实现了运作的“长尾效应”,通过个性、外貌都迥异的成员吸引尽可能大范围的粉丝规模,同时保证了粉丝有充分的选择空间,在几百个成员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型加以养成。多元化的互动方式保证了曝光度和参与度,提升粉丝的情感忠诚度和粉丝黏性,而总选举,则作为结果的呈现,实现粉丝与偶像的共同努力和共同成长。

(二)韩国经验:偶像养成节目produce

101

随着KPOP的韩流席卷全球,韩国偶像培养体系愈发成熟和产业链化,同时面对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偶像养成节目成为“养成系”文化与其本土特色相结合的重要尝试。Produce101即成为2017年韩国最热的偶像养成节目,通过选拔101位练习生组成11人团体限定组合,通过生存战节目推送练习生出道。

Produce101一方面延续了日系养成的“人海战术”,101名节目参与者性格、风格、特长都十分迥异,更结合韩团独特的身份定位分为了vocal(主唱)组、dance(主舞)组和rap(说唱)组,以保证最后的团队分工明确实力充分。另一方面也与韩国特色的练习生制度相结合,打破不同公司间的壁垒,召集101位练习生通过真人秀节目积累粉丝,获得实力的增长和出道的基础。比起日本的“养成系偶像”而言,韩国将中心集中于真人秀节目上,更重视打造节目的品牌而非团体,因此最终推出仅活动两年的限定组合。同时也弱化了养成的温情感,而是着眼于生存战的残酷性,通过每周一次的淘汰机制来形成压力,不仅推动偶像迅速成长,更近一步深度挖掘粉丝的消费力。

(三)中国尝试:TFBOYS与易安音乐社

作为近年来唯一获得市场成功的本土男子偶像团体,TFBOYS背后的运作将“养成”的逻辑运用到极致。三个男孩出道时平均年龄仅13岁,完成度远达不到专业艺人的水准,然而却通过稚嫩青涩的翻唱视频、网络短剧而在社交媒体上爆红,收获一大批兼具消费力与传播力的“阿姨粉”。其特色在于,团体内三人明确又清晰差异的定位,如王俊凯酷帅、王源软萌、易烊千玺高冷,满足不同粉丝的爱好取向。更通过纪录片《十年》等作品,与粉丝许下十年之约,通过约定的方式加深与粉丝之间的羁绊,以凸显成长的过程和温情的陪伴。TFBOYS的成功在于对市场蓝海的准确判断以及营销手段的充分运用,而出自同一个制作人的易安音乐社则延续这一思维,更加入二次元、跨界等新奇想法,与漫画、动漫IP相结合,实现多元文化的融合贯通。而与日韩文化不同,中国文化强调“以和为贵”,其养成系模式也缺乏竞争机制。SNH48虽然沿用其姐妹团体AKB48的总选举模式,但难以形成日本那样强大的媒介事件影响力,导致只能是小众的文化而无法进入主流。

四、“养成系”与中国市场的兼容性

与日韩的成熟经验相比,养成系文化已经通过TFBOYS的成功证明了在中国市场的可能性,然而却仍处于尝试和摸索阶段。也在与主流文化融合、与社会现实接轨的过程中面临无数的质疑和阻碍。

(一)养成系的道德风险

由于养成系偶像出道年龄过低,对其成长健康的关注以及粉丝心理的质疑层出不穷,甚至与“恋童癖”等污名化的词汇相挂钩。然而低龄作为养成系偶像的一个标签却不能作为其充分必要条件,养成系更强调的是平凡人成长实现梦想的过程,正如浙江卫视的偶像养成节目《燃烧吧少年》,并未以低龄化作为卖点,也同样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对于“养成系”粉丝而言,年龄并非决定性因素,更重要的是偶像身上未知的可能性,正如秋元康的原石比喻,粉丝更多怀有投资潜力股的心理而非对于年轻偶像的偏好。

(二)拟态亲密带来的负距离风险

养成系偶像强调与粉丝的近距离接触,然而尺度的难以把握造成粉丝心态的失衡。对于养成系而言,粉丝对于偶像的生活参与感的需求是天然的,这一拟态亲密心理不加以合理控制便会导致跟踪、窃听等极端违法行为的产生。尽管运营公司通过多种方式加以管理,但类似的事件依然层出不穷。

(三)低门槛造成的偶像泛化

养成系强调将“原石”变为“钻石”,通过粉丝的陪伴和助力来创造成熟偶像。但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偶像却免不了陷入“实力不足”的陷阱,与十年如一日训练培养的成品偶像相比,仅仅具备人气却时时面对实力的质疑,对于偶像生涯的长期发展十分不利。

偶像产业依然迎来前所未有的窗口期。对于目前的市场背景而言,养成系偶像文化不失为一种合理的发展路径,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偶像养成节目如《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也证明了这一结论。只有正确运用养成的逻辑,吸收日韩养成模式的优势,才能在节目制作和团体打造中作出正确的决策,为中国偶像文化市场提供更多的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朱丽丽,韩怡辰.拟态亲密关系:一项关于养成系偶像粉丝社群的新观察——以TFboys个案为例[J].当代传播,2017 (06):72-76.

[2]橙橙子.听说,他们才是养成系偶像的鼻祖[J].课堂内外(初中版),2017 (11):17.

[3]橙橙子,刘琪.养成系偶像的粉丝江湖[J].课堂内外(初中版),2017 (11):13-16.

[4]徐晓眉.对偶像养成真人秀产业模式的思考——以韩综《PRODUCE 101》为例[J].今传媒,2017,25 (08):95-96.

[5]陈晨.“Anti粉”:解析互联网时代的另类粉丝文化[J].青年探索,2017 (02):20-29.

[6]祝颖.新媒介时代粉丝群体的参与式行为实践研究[D].安徽大学,2017.

[7]郑国庆.TFBOYS:新媒体、粉丝文化与创意产业再定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02):29-34.

[8]任安.从动漫的同人创作看粉丝文化[J].大众文艺,2017 (01):189-190.

本文由 @ 修订发布于 2024-04-18 04:20:16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网址:“养成系”:偶像文化产业在中国的兴起与困境 https://mxgxt.com/news/view/360511

相关内容

从韩国偶像养成系真人秀,看中国偶像文化对品牌设计的影响
“偶像养成”困难重重? 这档节目能否打破困境
在“养成”系偶像模式下,“饭圈”文化制度逐渐完善、职业化
偶像低龄化现象舆情观察:净化“偶像产业”网络环境迫在眉睫
为何中国偶像养成类综艺只有“秀”没有“养成”?
《偶像练习生》:用韩国流行文化的套路制造国产偶像?
高寒凝:虚拟化的亲密关系——网络时代的偶像工业与偶像粉丝文化
中国电影产业关键词之粉丝文化
偶像养成商业模式仍在探索
娱乐粉丝经济学专题报告之二:中国式“养成偶像”产业前景如何?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