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文化馆
佛山十番是民间器乐曲种,属锣鼓音乐,主要分布于佛山市旧城区(佛山古镇)及其周边地区。据老艺人口传,佛山十番约于200年前由安徽、江浙一带传入。原有锣鼓合奏的“素十番”和丝竹锣鼓合奏的“混十番”两种形式,现仅存“素十番”,与苏南十番锣鼓关系密切。苏南十番锣鼓保留有元代南北曲曲牌,故就历史渊源来说,佛山十番已有六七百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佛山十番吸收了流传线路上的飞钹演奏方式和本地八音锣鼓的常用乐器,并与民俗活动相融合,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器乐。
佛山十番的乐器有常规和特殊两类。大钹、高边锣、翘心锣、沙鼓、群鼓、响螺等属常规乐器,十番鼓、飞钹、二锣等是特殊乐器,不同番会个别乐器略有不同。目前有完整录音和记谱的曲牌有两套:一是大基尾村的“明星影映”的【挂牌】、【长锣】、【碎锦】,一是茶基村何广义堂的【耍金钱】、【合鼓引】、【套鼓起】(又名【挂牌】)、【长锣】。行进演奏时队伍的排列与曲牌相适应。佛山十番的最大特色,是轻薄小钹不按常规碰击,而是一手执钹冠,一手甩动穿上绳子的另一钹擦击,一、二十人同时表演“阳钹”、“阴钹”、“单飞”、“双飞”、“反手飞”、“头上飞”等各种花式,令人叹为观止,故名“飞钹”。 目前在国内独一无二,属稀有项目,已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佛山十番作为喜庆锣鼓乐,多在端午、七夕、中秋等民间节日,以及神诞、“出秋色”(又叫秋景)时表演,民间更有“无十番不算秋色”之说。以茶基村为代表的十番会至今仍沿用传统的“状声念谱法”,作为心传口授的依据,是民间锣鼓曲传承方法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应用功效和学术研究价值。
佛山十番最为兴盛时,有二、三十个番会。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佛山,各十番会均停止了活动。抗战胜利后,只有茶基村、庆云村和夏教村恢复。此后的几十年,虽然大基尾村的“明星影映”有传人,但无固定组织;庆云村已后继无人;夏教村“苏镲锣鼓”的老艺人相继辞世,现在的演奏者仅凭记忆一边演奏一边摸索,很不完整。唯一坚持至今,有一批老艺人健在并先后培养传承人的是茶基村“何广义堂”,但远未恢复原有水准,急需抢救和保护。
网址:广东省文化馆 https://mxgxt.com/news/view/351608
相关内容
广东省文化厅关于同意“2018走进广东文学馆,感受创作的魅力
小雪时节采头香!“东莞香典”启动,莞香文化博物馆新馆开馆
广东省名人档案管理办法
张培忠:让广东文学馆活起来, 实现文学和产业的“双向奔赴”
迎接2024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广州晒公共文化服务成绩单
广东省美术作品展开幕 展示五年新成就
山东省图书馆:妙手修古籍,400余年明代经册焕新颜
“黄帝约我拍郑州”主题摄影作品展走进河南省文化馆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同意美国潘玮柏等到深圳演出的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