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人与媒体关系巨变?采访环境日益“恶劣”,到底是谁“难搞”?

发布时间:2024-12-19 18:20

本文原创自微信公众号“南都娱乐”,微信号:nanduent

这段时间,关于娱乐圈艺人的采访话题被频繁提及,从确认提纲,到打断采访、艺人审稿等等,许多媒体人对此甚至发出了“如今的记者价值何在?”的疑问,比起需要将事实呈现给公众的媒体人,许多人感叹,自己似乎已沦为“宣传”与“包装”流程上的一环,也有很多记者带着失望离开了这个行业。在行业环境巨变的当下,这一问题正被频频讨论,采访环境日益“恶劣”,究竟是谁“难搞”?本刊此次就这一话题,走访媒体圈、宣传经纪圈、艺人圈,邀请多位业内人士进行采访,试图从更多侧面,探寻答案。

采写_本刊记者 傅圆媛 陆茜 富贵

环境巨变

新闻采访“注水”是谁的“锅”

在本刊记者走访媒体圈的调查中,不少记者反馈会遭遇以下问题:提纲被删、现场被要求严格按照提纲念问题、采访后艺人方要求看稿、改稿,有时候甚至加入宣传内容。有人也谈到当下不少艺人团队会出现迟到早退现象,一位网媒记者说,曾遭遇在等待2小时后,约定的采访时长从一小时变为10分钟,且并没有工作人员前来解释沟通,事后还提出“审稿”后才能发布的需求。种种迹象,着实让人对当下媒体的角色与话语权产生疑问。

过去,互联网时代还未到来,自媒体未兴起,纸媒与电视媒体成为主要传播方式,据一位入行10年的资深媒体人称,彼时媒体资源相比现在可以说十分“稀缺”,“那时所谓的娱乐媒体,基本上均隶属于报社、电台,只是娱乐板块,记者持证上岗,较为专业,数量也不多”,在工作中,双方大概率能达到“相互尊重”,甚至有时可以感觉到,“那时艺人方或许十分珍惜采访机会”。

互联网与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似乎让行业内也产生了“巨变”,诸多媒体涌入行业,一个公众号,一个APP的开发都会带来一个“媒体”的成立,而微博平台也令艺人自身变为十分具有“影响力”与“流量”的自媒体,宣传与“发声”的出口日新月异。一位就职于国内知名媒体平台的记者告诉本刊记者,自己曾在约采一位当红偶像(当下语境中的“流量艺人”)时得到工作人员很直白的回复:“我们自带流量,不需要宣传”,这似乎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媒体的价值在一些艺人团队眼中正日趋下降。而一位入行多年的经纪公司宣传总监楠楠(化名)则有不同看法,“自带流量”并非不再需要媒体,在她看来,“从艺人方的角度,记者在传递信息给大众的同时,是从更加大众的角度客观地来看待一个艺人身上所存在的优势和问题,他们不同于艺人自己、工作人员和粉丝的角度,他们更为客观,更反映事实。虽然有的时候,因为艺人方的要求,很多事情无法公示,但这也是可以让艺人团队看清自身问题的渠道。”

除却对待采访的态度,媒体人集中困惑的新闻稿日渐沦为“注水通稿”问题,似乎与媒体形势变化与行业“门槛”变低成正相关。事实上,采访环境每况愈下,与媒体自身的“纵容”不能说没有关联。有知名媒体平台记者称,“有的同行配合艺人方要求,无非依旧是希望能再度合作。其实时间久了,很影响整个行业,你会看到,现在艺人方对媒体有点呼之则来挥之则去,其实艺人方最想合作的依旧是最有‘态度’的媒体。那些被重视的媒体不去附和艺人,大家也会重视他们的稿件。”

“现在许多刚创立的所谓的媒体在发展初期,经常会与艺人方进行资源置换,我们就遇到很多次,找来允诺的往往是全面正向的,其实过来人都知道,这种报道有时自带的‘主观’多了就是无效的,业内也不会当作参考,但许多刚入行的工作人员也会觉得这才是‘合格’的稿子。”艺人宣传小江(化名)提出,经纪公司的结构与粉丝经济问题也“助长”了这种趋势,“现在经纪公司也发生了很多变化,艺人话语权很高,甚至就是老板,他们希望网络上都是正面好评,工作人员有时也要做出这方面的努力。以前艺人的身份可能是歌手、演员,他们可以去面对争议,工作人员也会觉得一些客观事实都可以敞开聊,但现在是粉丝经济,艺人很多就是偶像,偶像如果有‘错’,可能就没有粉丝了,公司当然怕TA有‘错处’。”

陷“罗生门”

究竟是艺人“难搞”团队“作妖”,

还是这届记者不行?

前资深媒体人刘先生,算得上是第一批娱记,他向我们描述了两个场景。某场演唱会发布会为了等一名记者而被推迟;早年采访周杰伦时,与他聊到很晚,直到经纪人来敲门,暗示可以结束采访了,而周杰伦回答,“你让老师先问完。”这些在十几年前的媒体人们看来稀松平常的事,放在如今,几乎不可能发生。

艺人如今不再仰赖于媒体,因为他们自身就是“媒体”了,要开演唱会,发个微博就能达到甚至超越以前开发布会的效果。再加之经纪团队的日益成熟,当所有的步骤都按照“流水线”标准来进行时,这些流程就成了“约定俗成”。在职记者和编辑明显感受到了媒体和艺人之间不再对等的关系:采访前确认提纲,采访后确认成稿,已经被艺人宣传们看作是媒体的“义务”;严格控制采访内容,中途随意打断采访,擅自修改采访稿,也不算什么稀奇事;艺人团队把媒体当成宣传工具,有事帮忙是“媒体老师”,轮到媒体有需求,可以几个月不回复。

某娱乐网站编辑小Z觉得“很多艺人团队是被环境惯坏的,要是自家艺人有点流量,更加会觉得媒体是为他们服务的。”而纸刊记者小H则总结这与媒体大环境的恶化有关系,粉丝经济下的市场很大程度上蒙蔽了艺人的双眼,让他们恃宠而骄,同时也干涉了报道自由,“媒体对明星的批评报道经常无端遭受粉丝的攻击、辱骂,导致媒体不敢惹祸上身。”

艺人宣传Y从专业角度详细地解释了艺人团队一般要求确认提纲和成稿的原因,“看提纲是为了保证提问不跟艺人方接受采访的目的出入太大,然后过滤掉一些不专业、过于隐私的问题,避免浪费双方时间。看成稿为了保证媒体向读者观众输出的观点能和艺人方保持大体方向上的一致,帮媒体确认避免一些客观事实上的错误、专业名词的运用一类,然后特别是一些争议内容上也会希望尽可能过滤媒体主观臆断的部分内容。”某流量艺人的前宣传小J对此感触更深,在如今这种舆论环境下,他们不得不小心翼翼,生怕报道中哪句话会引发歧义和争议,当红艺人更是得谨慎再谨慎,随便几个字都可能被发散。

小J还透露,“其实艺人团队一般都会给艺人提供参考答案,但艺人也基本不会按答案说。”这点在小Y那里也得到了印证,“我曾经替艺人写过答案,但艺人不背,说记不住!”两人还不约而同地表示,如果采访问题涉及艺人隐私和禁忌话题就一定会站出来打断。明明是分开采访,但艺宣们似乎总是有一种惊人的默契和共识。

有不少媒体同行提到艺人团队更多时候是“看菜下碟”,会更加重视官媒等严肃媒体。小Y否认,“我能保证我对每家媒体态度是一样的,对大家的提纲也一视同仁,但可能在方向上希望传统媒体能帮我们完成更深度的采访,新媒体的话可能希望采访效果是更活泼多面。”小J也强调,虽然不会区别对待,但“会考虑宣传的内容比较适合哪些媒体,为了避免内容重复和过度消耗粉丝,不一定会接受所有媒体需求。”其实,大多数艺人团队还是很尊重媒体的,记者们遭遇过的奇葩状况只占少数,“难搞”的也是个别团队。两者会产生分歧和矛盾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有所不同。

记者也随机采访了多名艺人,不论是当红流量小生、资深戏骨,还是一直默默演戏的非一线演员,都表示自己目前还没有在采访中遭遇过不想回答的问题,“不想回答的经纪人都取消了。”流量小生的“敏感问题”早已被提前过滤,戏骨不觉得媒体的问题太敏感,而其他年轻演员们多数觉得只要不涉及隐私,都可以聊一聊。大多数艺人被团队保护得很好,牵涉到隐私和太过尖锐的问题事先会被过滤掉,到艺人层面时,基本“不出错”。

同时他们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媒体的有些问题太没营养。某演员吐槽“有些问题太公关,对面一张嘴就知道要回答什么。”而自己跟愿意聊和表演相关的专业上的内容或者有共鸣的话题,这就需要记者在采访准备时做足功课。另外,采访内容的同质化也困扰着艺人,特别是处于宣传期的艺人,一天可能需要重复十几遍相同的回答,很难不变成“复读机”。这么想来,艺人团队有选择地接受采访,拒绝掉同类型的媒体,或许也可以理解。

诸“神”归位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

宣传团队开始修改提纲甚至修改稿件,记者的采访方向开始趋向商业化甚至讨好粉丝,艺人为了维护人设规定问题与标准答案…… “艺人的宣传合作进入‘卖方市场’阶段,艺人经纪宣传处在艺人相关信息的供应商,媒体成了需求方。”对于现阶段采访环境出现的种种问题,《新京报》评论部副主编佘宗明对此进行了“供需关系”的类比。市场环境的变化、职能的错位,逐渐导致艺人与媒体的关系出现危机,这也是采访环境出现偏差的不可或缺的诱因。

好报道源于多方的专业配合。对于采访行为本身,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新闻研究所所长刘笑盈也从理论层面提出了要求:“当需要就一个问题深入发表信息的时候,就要接受采访,总是一方有问题要问,一方有问题要说,不管对哪一方,充分的准备是必要的。”不论是记者一方,还是艺人及团队一方,都需要做充足的准备,尽到专业职责。因此,被业内反复“吐槽”的采访提纲要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必要性,在彼此尊重前提下进行的采访活动,能更好地建立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合作”关系。对此,刘笑盈表示,受众最喜欢看对抗型采访关系,通过问答披露出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满足社会所需的知情权。竞争合作或对抗合作型的采访关系或许是好的采访模式。

媒体环境的改变使得艺人方的话语权不断增加,基于目前的艺人采访关系而言,多数趋向“依附”式采访,团队过度保护艺人导致艺人的真实表达缺失。对于宣传团队的“完美主义”采访要求,佘宗明提出了忧虑,“强调不出错的代价往往就是不出彩。”目前市场上内容详实且传播度高的采访多见于深度专访,记者做足准备,且一般会提出跟采要求,艺人方也高度配合,尽量让艺人真实表达,采访结束后再进行内容问题探讨。

媒体有坚持,不想被干涉,客观公正地去报道;艺人团队有“苦衷”,想要保护艺人,把舆论风险降到最低,从根本上看,双方的诉求都属合理,大家只是立场不同,“几方需要建立起良性沟通,才能解决问题。”佘宗明指出。让专业的人回归专业领域,宣传团队不再过度保护艺人,沟通给予媒体基本的尊重;记者做足功课、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挖掘采访新角度采访时间充分;艺人勇于表达、回归真实,三方逐渐建立新的信任关系,才能达到多方共赢。

记者们的亲身经历

那些专业的艺人与团队

那英

我在采访之前其实有点怕,因为当天录制到凌晨两点多,本来我还担心她会很累,但没想到她的状态非常好。还主动聊起孩子,和我吐槽“我太害怕暑假了”,在采访时毫不避讳。最后聊嗨了,她主动询问我的年纪,和我说,“妹妹啊,你比我小了一轮,姐就告诉你一句话,珍惜当下,年轻的时候好好过。”

韩雪

我遇到的第一个不看采访提纲、不要求看稿的艺人,被问到稍微尖锐的问题也没有生气和回避,每个问题都认真回答,给人感觉很真诚。

张一山

没要求看提纲,采访时周围基本不安排工作人员,其间助理进来被张一山劝走了,说“让我们俩聊。”事后也没要求看稿,沟通得非常顺畅。

周一围

不看提纲,面采时没聊完,还给了我联系方式,回去后接着电话聊,对采访很认真。

媒体从业者亲历的行业乱象

1.采访某知名偶像歌手,采访提纲被大篇幅删改,改得不像一个正常的媒体采访,感觉每个问题都在“拍马屁”,提问时没有按照那个太过“彩虹屁”的版本问,做了一些很正常提问,被工作人员直接抢过提纲。

2.某部剧宣传期间视频采访某演员,给了提纲,些微改动,后来说突然觉得采访间灯光不太好(或许怕影响艺人形象?)也不愿意做文字专访,说没有意义,取消,心疼整理资料列提纲的时间。

3.采访某男演员,提纲内容删掉一半,已经很配合了,事后要“审稿”,说“要给艺人确认”,记者拒绝后他们也不会礼貌沟通或者商量,直接去找片方“压”过来,命令要看稿,记者再度拒绝,最后才知道其实就是不想提和某女演员的恋情,如果这样,一开始沟通不行吗?

4.某五六线的小生团队,专访只给了10 分钟,列了详细的提纲,问题被删到只剩9 个,其中还包括了品牌方一定要保留的3 个问题。采访的时候团队看着提纲要求记者严格按照采访提纲顺序提问,不可以打乱顺序,也不可以做延伸提问。流量小生对问题没有自己的想法,感觉是提前背好的答案,全程听从团队安排。记者成为了提问机器,被采访者也只是配合念答案,这样的采访不做也罢。

5.采访某流量艺人,记者被要求“闭嘴”,采访现场记者只被允许听着,工作人员念问题,问题都是工作人员筛选或自己写的,艺人背答案。

6.采访某人气演员,对方迟到近3小时,采访进行中工作人员打断采访,说差不多了,此时刚采了15分钟左右,本来约定了40分钟,记者试图交涉,工作人员说我们时间紧,用身体挡住镜头,带着艺人离开。

网址:艺人与媒体关系巨变?采访环境日益“恶劣”,到底是谁“难搞”? https://mxgxt.com/news/view/333078

相关内容

国际艺人与新媒体之间的采访关系有无盈利性?
这些好莱坞明星与子女关系恶劣 是什么导致的?
“劣迹艺人”试图复出 专家:堵死变相复出缺口
姨太问答:女演员和记者关系很好,每次采访都不会遇到媒体的刁难!范冰冰圈内人缘很差?王丽坤和林更新关系?李念告别阔太生活?
记者到底有没有采访权?
法治日报:劣迹艺人不让演戏就能直播带货吗?
辱骂造谣、“黑掉”艺人代言......“黑粉”生态环境大起底
假杂志骗几十个明星——揭露虚假媒体与明星的丑恶交易
中国传媒产业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在元宇宙这一虚拟数字生态中,媒体积极布局新赛道,传媒生态系统将迎来新一轮的变革
新媒体环境下名人隐私报道的泛滥及成因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