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新课标I卷 散文《放牛记》
2024年高考新课标I卷 散文《放牛记》
【试题评析】
《放牛记》是一篇散文,这是新高考几年来散文题材第一次出现在新高考Ⅰ卷。去年的《给儿子》虽然是一篇小说,但已经模糊了小说的特征,更像是一篇散文。作者徐则臣,当代著名作家,2019年凭借《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去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宝水》《千里江山图》都是很好的命题语料,其中《宝水》已经多次出现在各地的模拟考试中,而《千里江山图》则直接出现在了新高考Ⅱ卷。这也引导我们在备考时要继续当代文学作品,尤其要关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虽然现在的00后对放牛很陌生,但是文中作者放牛的场景和感受,字真意切,学生能感悟得到。关于牛,又想到去年高考全国乙卷《长出一地的好荞麦》,小说中的德贵与老牛;关于农村成长的经历,想到去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给儿子》。三篇文章或小说或散文,或散文化小说,但都写到农村生活,或表达农民对土地的依恋、对劳动的热爱,或表达对农村生活的记忆怀念、对劳动的赞美、对下一代成长有期望,或记述童年放牛记忆、表达成长感悟及故土的依恋。
【作者简介】
徐则臣,男。1978年出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1996年至1998年就读于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2000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徐则臣被认为是中国“70后作家的光荣”(《大家》),其作品被认为“标示出了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可能达到的灵魂眼界”。
《如果大雪封门》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2014年凭借《耶路撒冷》获得老舍文学奖,并且在2015年提名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4]2016年《耶路撒冷》获得首届海峡两岸新锐作家好书奖。2019年8月凭借《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现任《人民文学》副主编。
从这份简历看,徐则臣与很多知名作家不太一样,他科班出身,经历了比较完整和正规的文学专业学习。但他更与众不同的地方还在于,他是真的从一个贫寒的“放牛娃”成长为了华语文坛的顶流。
小时候的徐则臣是个放牛娃,他已经不记得是从哪个时候开始放牛,又是从哪个时候结束的。父亲是医生,农忙时经常搭不上手,十亩田都要母亲一个人对付,运粮时都没有个帮手。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牛买回来后,放牛的任务就落在徐则臣的身上。那时,徐则臣没有宏大的人生目标,把放牛生活看得相当美好。在当时,放牛能够满足少年英雄的梦想。
【教考衔接】
回忆性散文的突出特点:
1.双重视角。历史的叙述与当下的反思同时存在,使得文本具有更加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2.片段式的叙述。回忆性散文对事件的叙述与描写往往不追求完整性,而是在叙述中穿插议论抒情,凸显“当下”的反思与认识。
【真题回放】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放牛记
徐则臣
我现在想不起我何时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彻底结束了这种生活。我很小就羡慕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觉得他们是豪放粗犷的英雄。而我只是个温顺的可怜虫,总是衣裤整齐,指甲干净,不剃光头,站在他们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我想和他们一样,只穿一条小裤衩,光着上身和脚,晒成黑铁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挥舞自制的长鞭,雄赳赳气昂昂向野地里进发。能够大喊大叫,可以随地撒尿,无视课堂和作业,遇到仇人要打的架一个都不落下,轻易就能滚出来一身泥。我想当个野孩子,所以,很早我就怂恿父亲买一头牛。
我家的确需要一头牛。父亲是医生,农忙时经常搭不上手;祖父祖母年纪大了,体力活儿也帮不上忙;我和姐姐都小,还要念书;十亩田都要母亲一个人对付,运粮食时都没个帮手。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
买牛的那天我记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动。在下午,我和父亲去两里外的邻村牵牛,已经提前谈好了价。在邻村的中心路边,我头一次见到锯木厂,在一间大屋里,电锯冲开木料的声音在午后的热空气里格外尖利,几乎能看见那声音在闪耀着银光。我停下来看阴影里的锯木厂,横七竖八堆满了木料,新鲜的木头味道和锯末一起飞溅出来。
那头小母牛还小,吃奶的时候还要哼哼唧唧地叫,长得憨厚天真,我很喜欢。主人是个中年男人,说:回去调教半年,就能干活。他给小牛结了一个简单的辔头,缰绳递给我们,我们就把牛牵出了门。
小牛屁颠屁颠跟着我们走,出了村才感觉不对,开始茫然地叫,表情如同迷途的小孩。一路仄着身子走,拧巴着被牵到我家。这一路走得我兴奋又纠结,想牵不敢,摸它一下,摸完了赶紧撤,怕它踢。当然后来我知道,再没有比水牛更温驯的动物了。
我经历了把一头小牛训练成壮劳力的全过程。换辔头,套车,驾辕,用声音和缰绳指挥行止,扎鼻眼,犁地,耙地。几年以后,我基本上成了老把式,可以一个人铡草、套车、驾辕,运送满满一车粮食走在窄路上。我知道它回头看我是什么意思,知道它抬尾巴摇屁股想干什么。当然,这对我来说是副产品,我想说的还是放牛。
在当时,放牛部分地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让一个必须规整地生活的少年有了一个旁逸斜出的机会。就算现在,我也不认为整天和一头牛走在野地里是件苦叽叽的事,相反,我以为那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生活之一。
放牛都在夏天,放了暑假我才有时间。三伏天的午后太阳高悬,蚂蚁都被晒蒙了,晕晕乎乎爬出的全是曲线;如果要去远处找水草丰茂的地方,那我就得早早地从午睡中爬起来,戴上草帽出门。我直犯困,遇到树荫就不想再动,尤其经过河边,看那些戏水的同伴,你真觉得放牛实在是个负担。让人烦的还有一个,大雨天。这不是放牛的好时候,但牛出不去你得出去,割草,干不干活你都得让它每天吃饱;家里自也备了干草,只是大夏天的芳草萋萋,你不让它吃新鲜的,不人道也不牛道。还是得穿雨衣戴斗笠挎篮子割草去。漫天雨雾,汤汤水水的野地里就你一个人,蹲在草丛里形同消失,像我这种动不动就悲观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弃了,那感觉也不太好。
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英雄主义的少年时代总体上是乐观向上的——放牛的确是件好玩的事。野地自由,有种无所事事的、透明的自然与放松。放牛通常是集体行动,几个放牛娃排成队伍往村外走,大家都坐在牛背上,屁股底下垫条麻袋。水牛走起来浑身都在动,骑牛更像坐轿子。后面的人打前面的牛屁股,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六七头牛,都在撅着屁股跑,那队伍看起来很壮观。牛一跑,大肚子就扑扇扑扇地抖,活像巨大的金鱼鳃在鼓鼓瘪瘪地呼吸。如果你是新手,最好抓住缰绳,夹紧两腿,能抱住牛脖子更好,否则你随时可能掉下去。有天黄昏,牧童晚归,我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往家走,有人对着牛屁股猛的一巴掌,受了惊的牛撅起屁股就跑,我手里还抱着自己做的一根竹笛在专心地找音,连缰绳都没抓,牛一屁股把我送到了右前方的水沟里,半个脑袋扎进了淤泥。
如果真要找一点和其他放牛娃的不同,可能就是我放牛经常带本书。很多武侠小说都是在坟地里看的。乱坟岗子里草好,把缰绳缠到牛角上让它们自己吃去,我们找个形状合适的坟堆,铺上麻袋就着坟势躺下来,跷起二郎腿。想睡觉的睡觉,想唱歌的唱歌,想发呆的发呆;我想看书,从兜里拽出一本武侠小说来。清风徐来,头顶有松树遮阴,天上流云飞动,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尘嚣皆忘,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大虚乃是大实,大无中有大有。
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放松,自由,融入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如此贴近。我在放牛时没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野孩子,或者说没能成为我希望的那样的野孩子,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愿意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看一看当时的悲欢和忧乐。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亲决定买牛,除了确属生产需要,也想让儿子跟其他孩子一起放牛,以改变他“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那样不合群的性格。
B.作为一个曾经的“老把式”,“我”却认为驭牛的诸般本领都只是“副产品”,只有放牛那种“旁逸斜出”的生活才是“我”最想谈论的。
C.大雨天里为牛割草的情形,让“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悲观”之人,可见放牛生活对“我”思想意识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D.文中记述“我”在乱坟岗子里看武侠小说,是有意以环境的阴森怪异来映衬看武侠的乐趣,也凸显出“尘嚣皆忘”的读书境界。
【参考答案】
B表述正确。这里要有两层关系:放牛和驭牛。在“我”看来,驭牛是副产品(比喻)。牛的实用性是劳动工具,毕竟买牛不是为了放牛;放牛是为了驭牛,是为了劳动生产需要。应该说驭牛是“主”、放牛是“副”才对。客观上讲,牛是“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年少的“我”既要放牛,还是驭牛劳作。但从主观上来讲,“我”想说的还是放牛,因为其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生活之一。放牛是“我”成长的重要见证,给“我”带来了精神上的无尽快乐。二者相较而言“我”更看重儿时放牛的记忆,“我想说的还是放牛”,所以本文要写的是“放牛记”。
A于文无据。以改变他“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那样不合群的性格错误。第二自然段交待“父亲决定买牛”的原因,是解决家庭劳力与生活实际矛盾所需,如A项所言“属生产需要”。父亲决定买牛,和“我”有没有关系?也许有,也许没有,文中没有相关内容的表述。第一自然段,年少的“我”强烈渴望能成为放牛娃,成为“野孩子”,我怂恿父亲买一头牛。“怂恿”,
是“我”的主动,而不是父亲的主动。“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是“我”面对身边那些农村“野孩子”的一种心理感受,并不是父亲对我的评价。
C曲解文意。并不是大雨天里为牛割草让才“我”心生“悲观”,原文“像我这种动不动就悲观的人”,动不动就悲观是“我”的性格。可见放牛生活对“我”思想意识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过于拔高,原文描写了“我”大雨天在野草地一人为牛割草,感觉“被这个世界遗弃”的真实感受,并无他意。
D.表现手法分析错误。
选项“有意以环境的阴森怪异来映衬看武侠的乐趣”不正确,首先“我”在乱坟岗子里看武侠小说,这个地理位置是放牛的需要,不是有意要到这里看书;其次文中没有写出环境的“阴森怪异”,所写的相反是环境的美好,如“清风徐来,头顶有松树遮阴,天上流云飞动,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尘嚣忘”。
7.关于文中锯木厂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买牛让“我”格外激动,因此买牛那天的相关情景在“我”的记忆里依然生动鲜活。
B.两里外邻村路边的锯木厂,对那时的“我”来说,俨然一个陌生而刺激的新天地。
C.这个段落看似闲笔,实则以先抑后扬的手法来突出下文“我”的“兴奋又纠结”。
D.这段文字里弥漫着热、声、光影、气味,营造出记忆中少年旧事那独特的气息。
【参考答案】
①A和B项:两项都涉及到记忆中的“生动鲜活”“陌生刺激”。原文 “买牛的那天我记得”“头一次见到”“停下来看”,锯木厂陌生而刺激,成为买牛路上记忆深刻的一道风景。
②D项:“热、声、光影、气味”从原文可直接找到,“营造出记忆中少年旧事那独特的气息”,还是强记忆的独特深刻。
③C项:“先抑后扬”表现手法错。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指为肯定某人、事、景、物,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注意抑少扬多,扬能压抑。运用这种方法,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
8.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
【解题思路】“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这一句话在文章的结尾段,是对全文回忆放牛生活的总结性评论,可以看作文章的主旨句。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看看全文从哪些方面来写少年时代放牛的收获,就能找到答案。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参考答案】
①少年时代,放牛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也让我拥有一些自由自在的好时光;
②回首往事,感慨放牛生活使“我”那样亲近自然与大地,滋养了“我”的成长。
9.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6分)
【解题思路】
这道题考查对回忆性散文的阅读理解、鉴赏评论能力。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过以鲁迅《朝花夕拾》为代表的大量回忆性散文,对于本题的考查点之一“‘写作的当下’与‘被回忆的过去’之间的交错转换”也有所了解。本题既紧密联系教材,又引导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教学现代文时,注重形成明确的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注意引导学生及时将积累的学习经验、阅读经验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参考答案】
观点一:做到了。①文章以少年视角来写,紧贴少年的心理,写放牛的快乐,也写放牛的烦恼,都写得真实而生动;②文章就事论事,只记录当年的悲欢忧乐,拒绝拔高放牛的意义,也不对当年生活刻意美化。
观点二:没做到。①文中的放牛生活虽然真切,但仍然经过了回忆的过滤甚至重塑,已经被赋予了意义;②其中对“放松”“自由”“野孩子”等的强化,读武侠而感叹虚实有无等,其实已经渗入了当下经验和现实感受。
【专家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学生应“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本试题符合课标要求,同时也紧密关联了教材,促进考生对课内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网址:2024年高考新课标I卷 散文《放牛记》 http://mxgxt.com/news/view/331221
相关内容
【命题预测】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预测之全国新课标卷Ⅰ《放牛记》阅读题及答案
高考作文
2021南通中考英语试卷
牛姐真的散发着老电影的魅力,仿佛是从语文课本中走出的一般!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doc
明星成高考作文预言帝:郭德纲写出范本
从放牛娃到北大博士,这篇论文后记刷屏!—新闻—科学网
肖清和:一个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
木渎镇召开经济运行及高质量考核指标分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