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代城市和女性生活变迁.doc
浅谈近代城市和女性生活变迁
浅谈近代城市和女性生活变迁 【摘 要】近代中国城市开始了现代化的过程,伴随着城市的演变,女性生活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就近代城市演变与女性生活变迁的关系做一个简要论述。 【关键词】近代城市;现代化;女性生活 近代,中国城市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女性的生活方式也有了巨大的变迁。城市转型与妇女生活两者间有着广泛而深入的联系,一方面,城市处于近代社会变革的前沿,引领了女性生活方式的变迁;而另外一方面,女性生活的变迁构成了城市社会的新景象,既是城市转型过程中的一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的转型。近代以来,上海城市变化巨大,是各种新事物诞生的中心,因而是我们观察近代城市与女性生活变迁关系的有利考察对象。 一、近代化的城市为女性提供社会新空间 在传统社会里,男女分工呈现“男主内,女主外”的格局,社会赋予女性更多照顾家庭,抚养子女的责任,在习俗观念上对女性的行为有严格规范。由于社会习俗对女性的严格限制,家庭生活几乎成了女性的全部。但近代以来,男女平等观念开始流行、女性解放运动高涨,越来越多的新女性走出家庭,迈向社会。但是这些新女性最先由哪里开始新的生活方式了?近代化的城市接纳了她们,并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间。 作为较早接受西方入侵的城市,上海是中国较早开社会新风的近代化城市。西方男女平等的一些做法很早在上海有所普及,在19世纪70年代,妇女已经可以出入戏园和其他公共场所。而到了民国,上海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城市,深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妇女解放运动高涨,传统伦理观念对女性的束缚日渐衰微。女性在上海的活动空间已日益广泛,城市各界对女性的接纳度已日益提高,并不将女性的生活领域划定在家庭以内,女性出现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广。 上海在开埠后二三十年间,就已发展成为以通商贸易为依托,商务发达、商业茂盛的商业性城市。依托商业的繁荣,上海的社会分工日趋复杂,城市越来越多元化,女性生活的空间日益扩展。众多职业领域向女性开放,许多职业还专门由女性担当。近代化的城市新生产方式打破了传统社会里男性在职业领域的垄断地位,以工业生产为例,随着外国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上海开设的工厂越来越多,机器生产代替人力,男女以劳力为基础的生理差异在机器时代被消解,工厂在资本主义的运作模式下,对女性劳动者的需求越来越多,大量女性成为产业工人。与此类似的,在上海许多工种向女性开放,女性可以担当教师、售货员、电话接线员,甚至还有舞女等角色。伴随上海城市近代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上海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越来越多元,许多传统社会里不存在的新事物成为向女性开放的空间。例如,电影的出现,一些女性成为受人追捧的明星;现代传媒的发展,许多女性成为专职作家。随着城市新兴领域和空间的增多,女性的生活领域也在变宽。 二、多样化的女性城市生活及构成的城市新景象 上海是一座快速崛起的移民通商口岸城市,各色人等汇集上海。作为半殖民半封建中国社会的最大都会,上海的畸形繁荣,使得上海的社会分层更加多样化而又差异巨大,各阶层的女性生活提供了我们观察城市近代化的新视角。 上海是近代中国的工业中心,城市女工众多,而这些女工开亦过着与传统女性完全不相同的生活。近代上海女工群体庞大,据1898年10月的《女学报》统计上海的50多家缫丝厂、纺织厂,就约有女工六七万人,可以想见这个群体的庞大。由于女工众多,衣着简朴、手提饭盒的女工们构成了城市一景。时人有竹枝词记载女工散工后,结伴搭坐独轮小车回家的情景,“或是缫丝或纺纱,斜阳工散各回家。手提饭榼梳妆奁,七八娇娃一小车”。这只是浪漫文人的构想,这些女性大多过着的生活并不如意,工作强度大而又工资低廉。有调查报告感叹女工的生活:“她们每天所过多的生活,比农人,比洋车夫,比监狱里无期徒刑的死囚,还要悲苦。”人数众多的女工表明了上海在近代化过程中工业化规模的提升。 女学生是近代城市社会新兴的女性群体。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上海就已经出现了女子学校,由于新思潮的冲击和办学教育的发展,至民国二十年代末,上海的女校教育已经相当成熟。女校里的学生过着的又是一种新式的生活。女校学生能够受得起教育,大多物质上还过得去。这些女学生已经不用裹脚布,开始接受新式的教育,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旧有纲常伦理的束缚,走向了思想和个性的独立。在上海,女学生在生活中成了时髦、摩登的追求者,本身也成为公众眼中的摩登女性形象。她们被教育成名媛淑女,有着广阔的生活休闲空间,参加各色聚会、组织社团俱乐部、学习音乐舞蹈、观看电影、休闲就餐、开展体育活动、学习休闲打扮。女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恰巧反应了近代上海教育的发展,消费主义在上海的盛行。 民国时候的上海,其消费主义和娱乐主义的特征愈加突出。一些女性群体的出现和她们的生活体现了这一点。电影明星、舞台歌星是近代的
网址:浅谈近代城市和女性生活变迁.doc https://mxgxt.com/news/view/294157
相关内容
新女性与旧道德:中国近代女性社会地位变迁——以《良友》画报女性形象为视点“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出新品,《苹果红了》聚焦祖孙三代生活变迁
研讨|韦敏《丛台别》:由汉剧入手,写武汉城市变迁
演员怎样塑造人物—浅谈《雷雨》中蘩漪的人物塑造【8600字】.doc
母亲节,谈谈女性何以成为母亲——社会变迁视角下的“母亲”
情感迁移:明星效应对粉丝打卡城市的影响
浅谈医患关系的恶化与改善.doc
浅析中国女性时尚杂志现状和发展策略.doc
“网红城市”轮流出圈,谁为本地生活代言?
60年中国肉类消费变化透视百姓生活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