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视角下的中国音乐剧产业观察【中】
发布时间:2024-12-18 00:34
本文是《运营视角下的中国音乐剧产业观察》系列文章的中篇。前情回顾:大幕坠落,好剧何处来?—运营视角下的音乐剧产业观察【上】三、上游剧目供应能力有限,人才、版权匮乏,制作模式陈旧1、表演、创作、技术人才匮乏,制约行业发展。
1)表演卡司供应不足,严重影响剧目生产。剧目表演卡司严重依赖近十年的专业院校培养,缺少历史积累,基础相对薄弱。国内音乐剧人才主要依赖四大专业院校(中戏、北舞、上音、上戏)科班表演体系,培养不足20年,音乐剧表演毕业生人才储备存量有限。国内,每年音乐剧新增表演新人100-150人左右,对比韩国,每年新增1500人左右。国内制作剧目,可供组盘码局的在演成熟卡司,不到百人左右。对比韩国同业,可选卡司可有4万人。成熟卡司的匮乏,直接导致演出事故甚至取消制作。近年来,就已经出现多个车祸现场:男主忘词跳空女主独唱的2019年《长腿叔叔》,女主感冒失声就用录音替代的2019年《白夜行》,以及找不到合适的女主角而被迫取消制作的中文版《剧院魅影》。
面对表演人才的短缺,海外同行或自建培训体系,或邀请从影视艺人明星加盟,或干脆唱跳分离,不要求演歌舞的统一。在日本,两大国宝老牌剧团四季宝塚,均自建演员职业培训体系。四季大量招收新人,不要求科班出身,只要具备音乐剧表演潜质,即吸纳入团经过培训登台演出。以全女班艺人为特色的宝冢,更是完全封闭式音乐学校自行培养,并形成独特的等级分组晋升制度。
(图片来自网络)在韩国,音乐剧产业和本土发达的青春偶像影视综艺娱乐业紧密结合。制作方直接启用唱跳演完全成熟的电影、电视、歌手明星作为剧目主角,搭配资深音乐剧卡司,共同搭档组合演出,吸引年轻观众形成独特的音乐剧偶像文化。在法国,制作方另辟蹊径,词曲先行原声大碟打榜,再邀请当红歌手加盟演出。演出呈现歌舞分离,歌手无需跳舞,舞者也不用唱歌。对于卡司业务要求大幅度精简之后,法剧反而能够源源不断吸纳综艺选秀歌手走上舞台,并包装成下一个音乐剧明星。2)剧目创作以及舞台技术人才短缺,不利于剧目的呈现。创排技术人才,现阶段院校体系还未专业培养,基数较小。当下的国内音乐剧专业主要以培养表演类人才为主,对于创作类的音乐剧专业编舞、编曲、导演创排人员以及舞台技术人员培养较少,行业人才通过演出项目积累也比较缓慢。从行业外吸引优秀人才加盟,也面临财大气粗的影视综艺行业的竞争和挤压,也有一定难度。技术人才缺乏,以及相对滞后的舞美工业,使得舞美的制作、物流、拆卸组装等技术环节,未能整体优化。在实际的演出呈现中,运输转场耗时较多,拆台装台不够紧凑,增加成本,也损失场次收益。2、版权储备存量有限,生产模式相对老旧。1)版权原创生产能力(剧本、编曲、编舞)不足,引进剧目又竞争激烈。剧本创作方面,还未能熟练运用音乐剧这一舞台表现形式,讲好自己原创的本土故事。前二十年的原创失败案例,已经说明在现有条件下从0到1推动原创题材的剧目制作,存在较大风险。制作方逐渐放低身段,从已经成熟的现有影视动漫IP开始,借用其完整的故事框架,改编制作。音乐编曲方面,还没有出现一首主题曲,真正好听到流行出圈。除《雪狼湖》受主演卡司带动其音乐为市场认可,多数剧目的音乐还未得到圈外关注。也有制作方以此为契机,试图围绕知名歌手的流行金曲IP,打造点唱机式剧目。如近年以周杰伦为主题的《不能说的秘密》、以小柯为主题的《稳稳的幸福》以及以李宗盛为主题的《当爱已成往事》。对于这类剧目,市场还在观望,并未有太大反响。
(图片来自网络)编舞创作方面,目前国内音乐剧舞蹈创作多为氛围烘托,对于实际剧情推动较少。受限国内音乐剧发展阶段以及舞蹈产业发展基础,编舞在剧目制作的重要作用还未完全发挥出来。原创作品更是大幅度弱化舞蹈场面,以免游离于剧情之外。对比美国百老汇,编舞创作者地位相对较高,并细分有专注于舞蹈叙事的编舞式导演,制作有完全以舞蹈推动剧情的《雨中曲》《西区公司》等经典歌舞音乐剧。
(图片来自网络)原创剧目生产艰难,引进剧目也并不能解决剧目版权困境。本质而言,单纯的引进搬运,没有产业门槛,并不能够真正的形成壁垒,逐渐成为资本竞价游戏。当下日趋白热化的原版剧目竞争,不断拉高引进成本,也难以长期持续持续。2)版权生产模式多为项目雇佣式,合作深度有限。传统的订单式生产模式下,创作团队难以真正对剧目票房负责,缺少来自市场的反馈,也难以持续迭代产品。创作团队作为被雇佣人员,倾向于一次性高价卖出版权,无法参与到后期可能的票房收益。对于制作方而言,在演出前没有任何收入,还要支付高昂的版权费用。演出后,获得市场反馈,还需要额外支付费用以迭代产品。参考美国百老汇,多为分账合作。在制作阶段,既然没有收入,制作方、投资方只需要支付创作团队较低的首付款即可。在演出阶段,开始产生收入,制作方、投资方按版权比例,和创作团队票房分账。创作团队的主要收入即来源于此,只要有演出,就会不断的有收入。创作团队也更为积极主动地根据市场反馈,持续修改剧目,从而获得更高票房。3、现阶段制作流程粗糙,合作方式不够紧密。1)剧目制作缺少阶段式成果展现,一次成型风险相对较高当下制作多为一步到位。从剧本创作到最终公演,所需制作费用门槛相对较高,也不利于中途制作调整。尤其是其中部分制作资金来自政府补贴的原创剧目,以晚会节庆汇报为主,象征性应付巡演以满足申报补贴要求,基本没有票房。其制作资金干脆就是一次性分摊完毕,堆积舞美布景道具,增加灯光特效,反而本末倒置,不利于制作体系建立。参考美国百老汇,多为四步走制作流程。首先,从10万美金制作级别的读剧开始。然后,提升到百万美金制作级别,在外百老汇的小剧场试演tryout。接下来,开始200-300万美金的制作,去到二线城市驻场预演preview,邀请剧院经理、行业专家观看反馈意见,并打磨修改调整。最终,邀约知名卡司明星加盟,投资千万美金完成终版制作,才正式进入百老汇的41家主流剧场之一,完成首演premiere。制作方通过里程碑式的成果展示,逐轮融资,带动其制作体量从低到高,合理降低风险。2)雇佣式制作模式,难以紧密合作。在这种合作模式下,制作方和投资方利益无法捆绑。制作方对剧目生产流程负责,不承担剧目票房风险,自然也无法分享剧目收益。对于投资方而言,出资雇佣职业制作人,投资方承担主要的剧目风险,难以长期持续的投资高风险的创新剧目制作。参考美国百老汇,制作方、投资方以GP/LP方式合伙。制作方收益,主要依靠剧目盈利后的利润分成。投资方收益,来自于项目投资比例,并拥有项目收益的优先分配权。相对而言,对于投资方的利益保护更为完善,更有利于行业持续融资。对比金融领域常见的基金管理方、基金投资方的GP/LP利益分配多为二八开,百老汇制作方、投资方的GP/LP五五开,也鼓励制作方票房最大化,共同分享利益。
四、中游市场发行能力有限,驻场演出和全国巡演体系还未形成1、音乐剧专业驻场演出剧院还未出现。
长期驻场演出,是音乐剧产业的必经之路。在首演之前,剧目制作都需要高额投入。在国内,一部中型剧目在300-500万人民币左右。百老汇剧目则会在1000万美金左右。剧目制作完成后,需要长期持续的驻演。一方面扩大收入,增加演出场次,1周8场甚至10场演出,尽可能减少无谓的拆装台转场时间。一方面控制成本,通过固定演出场所,持续营销提升转化率,并集约演出场次,分摊制作成本,快速收回投资。参考美国百老汇,一部千万美金的百老汇制作,首演之后,往往需要持续演出至少6个月,才能收回制作成本。制作体量相对较小的韩国制作,在大学路首演后,也需要驻场演出至少三个月,才能收回成本。目前,国内只有上海、北京的部分剧院,满足演出硬件条件,合作方式又比较苛刻,驻场难以落地。即便在北上,满足音乐剧演出要求又具备票房能力的剧院数量也不多。北上演出市场活跃,当地剧院往往要求租场合作,客观上抬高演出运营成本,并不利于长期驻场演出。参考美国百老汇,剧院方多以票房分账模式,吸引制作方驻演。如果票房不错,就提升票价,延长驻场周期。票房不好,则撤档更换剧目,快速止损。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制作方和剧院方也彼此渗透融合,剧目制作和驻场剧院一体化,出现以剧目制作为核心的制作-剧院集团,producer manager。制作方在创排生产剧目的同时,也收购多家终端剧院,规模化连锁院线,形成从内容到终端的完整产业链。参考美国百老汇,共计41家剧院,主要的四大制作-剧院集团,就有:
(图片来自网络)2、演出市场不均衡,巡演模式尚未完全跑通。从驻场到巡演,也是水到渠成。经过驻场演出打磨成熟的剧目,在市场上验证自己的票房价值,就需要启动对外巡演,进一步扩大演出收入。参考美国音乐剧市场,发端于纽约百老汇驻场演出,在纽约之外的巡演也蓬勃发展。2019年纽约之外的音乐剧巡演收入即达20亿美金,超过百老汇全年15亿体量。百老汇几大集团立足纽约,积极布局全美巡演。在纽约之外,倪德伦集团即有17家剧院,舒伯特集团则有3家剧院,与百老汇驻场剧院形成联动。然而,当下音乐剧市场仅北上相对成熟,全国巡演风险不小。从全国演出市场来看,各地发展极其不均衡。北上市场和其他城市差距极大。排在第一梯队的,北京演出票房市场约20亿人民币左右,上海15亿人民币紧随其后。排名第二梯队的,就只有广州、深圳、成都,均为5-6亿左右,落后整整2个档位。排在第三梯队的,新一线、二线城市差不多,就只有1-2亿。具体到音乐剧细分市场,以百老汇原版制作为例,只有上海能消化完整的连续2周演出。北京相对勉强最多1周。广州、深圳、成都甚至连1周基础的8场演出都难以消化,必须和周边二线城市拼场拆分。如此一来,单点演出场次有限,相对密集的运输转场,使得现阶段的巡演模式并不经济,还有票房风险。五、音乐剧专业剧院有限,票价虚高阻碍市场发展1、音乐剧演出的硬件要求较高,上演大型剧目的合格剧院相对稀缺。代表舞台艺术最高水平的音乐剧,声光电效果复杂,需要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大型剧院舞台才能充分呈现。百老汇在1980年左右进入大场面大制作大投资的巨型音乐剧时代,以《猫》《剧院魅影》为代表的剧目制作,频繁使用庞大布景和复杂特效营造舞台效果,耗资近千万美金。受到超级英雄漫威系列影响,近年来百老汇IP剧目也追求好莱坞式工业大片特效,制作成本不断升高。如音乐剧版《蜘蛛侠》《金刚》《哈利波特系列》,飙升到2000-3000万美金。如此大体量剧目,场景转换快速复杂,灯光舞美特效炫目,对于剧院吊杆承重、舞台升降等,提出更高的要求。
(图片来自网络)当下国内建成剧院2000家左右,其中一半以上建设于改革开放初期,相对老旧。另外900余家,多兴建于2000年前后,受同时期上海大剧院、国家大剧院的建设影响,这批新建剧院普遍硬件条件较好,舞台呈现环境有所改善,基本能满足多数中小型剧目的演出。高水准的音乐剧演出场所,能够带动当地音乐剧市场的快速发展。作为国内首座国际水准的现代化剧院,上海大剧院1998年建成,并于2002年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引进百老汇原版剧目《悲惨世界》,引发轰动。次年,市政府批准立项建设专业的音乐剧剧院——上海文化广场,并于2011年建成。文广定位音乐剧专业剧院,随后10年上演多部中外剧目,并通过剧目展演、行业论坛,推动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音乐剧票仓。文广也成为海外原版剧目在中国的首演剧院。反过来,专业剧院的缺乏,也会严重影响当地的音乐剧市场发展。四川成都长期以来就缺少可演出百老汇大型剧目的专业剧场,只能借用工厂临时搭建演出(2018年成都东郊记忆《猫》),甚至出现演出事故(2016年《马达加斯加》首演取消)。2019年,城市音乐厅、四川大剧院依次建成开幕,大型音乐剧《猫》《巴黎圣母院》《芝加哥》《摇滚红与黑》等陆续开票上演,演出市场快速发展,2019年也被称之为成都音乐剧元年。2、音乐剧票价相对虚高,并不利于市场扩张。国内音乐剧票价虚高。常见以880-1280元人民币为最高票价,即150美金左右,和芭蕾、音乐会演出票价相比略高。按照应届大学毕业生最高8000-1万元月薪估算,则国内音乐剧票价大致相当于其月薪的10-12.5%之间。参考日本音乐剧市场,四季剧团浅利庆太认为,音乐剧的票价不应超过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月薪4%-5%。四季剧团按此标准严格执行,其票价从不超过9800日元,约100美金左右。日本另外两大音乐剧团体东宝最高价位12000日元,宝冢13500日元,大致和四季相当,无论是工资占比,还是票价绝对值都远低于中国市场。对比日本其他演出类型,能剧歌舞伎、芭蕾、古典音乐会动辄15000-20000日元,显然日本音乐剧不超过10000日元的定位,相当亲民。票价偏高,是当下租场巡演模式的必然产物。从成本来看,作为固定成本的制作费,平摊进入演出场次。如果未能掌握版权,也就难以通过制作分摊调整运营成本。再加上租场演出,导致运营费用成比例线性增加,票价只能居高不下。只有自持版权剧目,才能灵活分摊制作,并通过驻演票房分账,化解高额租金,从根本上降低票价,吸引更多流量。从驻场演出来看,票务生态也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一部演出超过三个月累计出票10万张的驻场剧目,票房3000-5000万元左右,超过任何一场体育场巨星演唱会。相对较长的营销期,必然面临销售疲软、去化尾票等复杂的票务场景,需要采取不同于常规剧院演出的系统化处理办法。当下市场还未看到与之相应的票务应对方案。参考美国百老汇,平均票价100美金左右,几乎和国内音乐剧票价持平。票务佣金在5%以内,低于国内常见的10-15%。值得一提的是,百老汇所采取的灵活动态票价策略。百老汇70%左右的购票观众为各地游客,因此每年圣诞节等节日旺季,票价上浮。元旦后进入淡季,票价折扣力度较大。制作方也会根据票房情况及时调整。如票房不错,则后续演出加价。如开演前预计还会有余票,则以抽奖票、学生票名义,在多个TKST特价票亭,超低价售出。此外也有全年剧目打包的套票通票,将下一年度的剧目早鸟折扣预售,提前回收票款。
(图片来自网络)小结:产业上下游已经初步形成,但还未能自我循环造血形成闭环纵观产业链,首先,上游内容产品生产供应不足,极大的抑制整体产业的发展。其次,中游的驻演、巡演的发行能力有限,难以充分变现输血反哺。最后,终端的驻场模式还未成型,导致用户端票价虚高,限制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产业环境的不成熟,使得当下音乐剧市场更多是孤立的项目运作,看上去热闹,不缺明星,偶有爆款佳作,也是昙花一现。演出结束,即风吹云散。产业各个环节参与者,均未能上下游联动形成长期持续获利,也无法通过市场回报稳定的生存。作为市场的新进后来者,只有采取和前人不同的策略,才能在产业逆境中艰难的走下去。未完待续参考资料
[1]. 百老汇音乐剧的市场运营与产业机制,郑维雄、马天宗[2]. 中国音乐剧产业的建构与运营,杜雪梅[3]. 中国音乐剧产业的现状研究,王悦[4]. 西方音乐剧中文版的产业化思考,董雪蕾[5]. 论美国百老汇戏剧的成本票价及运营机制,范煜辉 [6]. 宝冢歌剧团营销模式分析,卢海英[7]. 音乐剧 "本土化" 跨界运营研究 ,肖雅婷[8]. 美国百老汇音乐剧制作主体的演变及其影响,王椽[9]. 美国百老汇运作模式及其启示,黄河清[10]. 探究中文版小剧场音乐剧的制作运营模式,杨晗[11]. 音乐剧舞台版与音乐会版的表现形式及差异,陈沁[12]. 中国原创音乐剧创作困境之管窥,丁姝杰[13]. 杰哈_皮斯葛维克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研究,李潞阳【内容策略】 运营视角下的音乐剧产业观察【上】
线下音乐现场的内容观察巡演内容反思之四:巡演产品定价策略
巡演内容反思之三:巡演体系的铺排逻辑
巡演内容反思之二:产品组合策略 巡演内容反思之一:巡演合作模式初探
【票房营销】票务营销之完结篇:演艺票务发展趋势
票房营销之十四:海外演唱会票务操盘点滴
票房营销之十三:流量盘的操盘策略
票房营销之十二:体育场演唱会的票务策略
票房营销之十一:体育场馆演唱会的操盘运营
票房营销之十:体育场馆演唱会的票图规划
票房营销之九:体育馆演唱会的开票定价票房营销之八:体育馆演唱会的报批票房营销之七:开票后的运营策略票房营销之六:关于多场次音乐剧的开票策略
票房营销之五:开票信息里不易察觉的细节
票房营销之四:livehouse的票务策略
票房营销之三:开票之后的票房运营
票房营销之二:剧院类演出的票图配比
票房营销之一:剧院类演出的票价制定
中国音乐剧进入全产业链时代
产业价值链视角下的移动音乐
行业观察|“泛娱乐时代” 文娱产业发展新趋势
海外音乐剧重归中国市场,国产音乐剧何去何从?
音乐产业的变迁:中国唱片业三十年
基于独立音乐人视角的在线音乐平台全产业链合作趋势研究
2018年中国娱乐偶像产业运营模式及群体定位分析
中国音乐产业十年蝶变
太合音乐:打通音乐全产业链的“独角兽”
1)表演卡司供应不足,严重影响剧目生产。剧目表演卡司严重依赖近十年的专业院校培养,缺少历史积累,基础相对薄弱。国内音乐剧人才主要依赖四大专业院校(中戏、北舞、上音、上戏)科班表演体系,培养不足20年,音乐剧表演毕业生人才储备存量有限。国内,每年音乐剧新增表演新人100-150人左右,对比韩国,每年新增1500人左右。国内制作剧目,可供组盘码局的在演成熟卡司,不到百人左右。对比韩国同业,可选卡司可有4万人。成熟卡司的匮乏,直接导致演出事故甚至取消制作。近年来,就已经出现多个车祸现场:男主忘词跳空女主独唱的2019年《长腿叔叔》,女主感冒失声就用录音替代的2019年《白夜行》,以及找不到合适的女主角而被迫取消制作的中文版《剧院魅影》。
面对表演人才的短缺,海外同行或自建培训体系,或邀请从影视艺人明星加盟,或干脆唱跳分离,不要求演歌舞的统一。在日本,两大国宝老牌剧团四季宝塚,均自建演员职业培训体系。四季大量招收新人,不要求科班出身,只要具备音乐剧表演潜质,即吸纳入团经过培训登台演出。以全女班艺人为特色的宝冢,更是完全封闭式音乐学校自行培养,并形成独特的等级分组晋升制度。




长期驻场演出,是音乐剧产业的必经之路。在首演之前,剧目制作都需要高额投入。在国内,一部中型剧目在300-500万人民币左右。百老汇剧目则会在1000万美金左右。剧目制作完成后,需要长期持续的驻演。一方面扩大收入,增加演出场次,1周8场甚至10场演出,尽可能减少无谓的拆装台转场时间。一方面控制成本,通过固定演出场所,持续营销提升转化率,并集约演出场次,分摊制作成本,快速收回投资。参考美国百老汇,一部千万美金的百老汇制作,首演之后,往往需要持续演出至少6个月,才能收回制作成本。制作体量相对较小的韩国制作,在大学路首演后,也需要驻场演出至少三个月,才能收回成本。目前,国内只有上海、北京的部分剧院,满足演出硬件条件,合作方式又比较苛刻,驻场难以落地。即便在北上,满足音乐剧演出要求又具备票房能力的剧院数量也不多。北上演出市场活跃,当地剧院往往要求租场合作,客观上抬高演出运营成本,并不利于长期驻场演出。参考美国百老汇,剧院方多以票房分账模式,吸引制作方驻演。如果票房不错,就提升票价,延长驻场周期。票房不好,则撤档更换剧目,快速止损。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制作方和剧院方也彼此渗透融合,剧目制作和驻场剧院一体化,出现以剧目制作为核心的制作-剧院集团,producer manager。制作方在创排生产剧目的同时,也收购多家终端剧院,规模化连锁院线,形成从内容到终端的完整产业链。参考美国百老汇,共计41家剧院,主要的四大制作-剧院集团,就有:
舒伯特集团,制作有《歌舞线上》等旗下17家剧院。
倪德伦集团,制作有《42街》等,旗下9家剧院。
朱詹馨集团,制作有《金牌制作人》等,旗下5家剧院。
迪士尼,制作有《狮子王》《美女与野兽》等,旗下阿姆斯特丹剧院。
参考英国伦敦西区,共计49家剧院,主要的三大制作-剧院集团,就有:ATG集团,制作有《律政俏佳人》《福尔摩斯》等,旗下12家剧院。
麦金托什集团,制作有《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等,旗下7家剧院。
真正好集团,制作有《歌剧魅影》《猫》等,旗下6家剧院。



[1]. 百老汇音乐剧的市场运营与产业机制,郑维雄、马天宗[2]. 中国音乐剧产业的建构与运营,杜雪梅[3]. 中国音乐剧产业的现状研究,王悦[4]. 西方音乐剧中文版的产业化思考,董雪蕾[5]. 论美国百老汇戏剧的成本票价及运营机制,范煜辉 [6]. 宝冢歌剧团营销模式分析,卢海英[7]. 音乐剧 "本土化" 跨界运营研究 ,肖雅婷[8]. 美国百老汇音乐剧制作主体的演变及其影响,王椽[9]. 美国百老汇运作模式及其启示,黄河清[10]. 探究中文版小剧场音乐剧的制作运营模式,杨晗[11]. 音乐剧舞台版与音乐会版的表现形式及差异,陈沁[12]. 中国原创音乐剧创作困境之管窥,丁姝杰[13]. 杰哈_皮斯葛维克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研究,李潞阳【内容策略】 运营视角下的音乐剧产业观察【上】
线下音乐现场的内容观察巡演内容反思之四:巡演产品定价策略
巡演内容反思之三:巡演体系的铺排逻辑
巡演内容反思之二:产品组合策略 巡演内容反思之一:巡演合作模式初探
【票房营销】票务营销之完结篇:演艺票务发展趋势
票房营销之十四:海外演唱会票务操盘点滴
票房营销之十三:流量盘的操盘策略
票房营销之十二:体育场演唱会的票务策略
票房营销之十一:体育场馆演唱会的操盘运营
票房营销之十:体育场馆演唱会的票图规划
票房营销之九:体育馆演唱会的开票定价票房营销之八:体育馆演唱会的报批票房营销之七:开票后的运营策略票房营销之六:关于多场次音乐剧的开票策略
票房营销之五:开票信息里不易察觉的细节
票房营销之四:livehouse的票务策略
票房营销之三:开票之后的票房运营
票房营销之二:剧院类演出的票图配比
票房营销之一:剧院类演出的票价制定
声明:本文内容由脉脉用户自发贡献,部分内容可能整编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脉脉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网址:运营视角下的中国音乐剧产业观察【中】 https://mxgxt.com/news/view/270714
下一篇:2023年中国音乐节行业现状及趋
相关内容
短剧观察|中国短剧产业:很火,但需要理性的声音中国音乐剧进入全产业链时代
产业价值链视角下的移动音乐
行业观察|“泛娱乐时代” 文娱产业发展新趋势
海外音乐剧重归中国市场,国产音乐剧何去何从?
音乐产业的变迁:中国唱片业三十年
基于独立音乐人视角的在线音乐平台全产业链合作趋势研究
2018年中国娱乐偶像产业运营模式及群体定位分析
中国音乐产业十年蝶变
太合音乐:打通音乐全产业链的“独角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