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苦难造就的辉煌——阿富汗知名电影人及其代表作系列赏析(一)
电影是表演艺术、工业技术和大众审美相结合的产物,其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文化生活的品质。阿富汗曾在世界文化史上书写过华丽篇章,但近代以来的内忧外患使其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社会文化生活十分匮乏,阿富汗电影业在国际舞台上更是微不足道。但其特殊的历史与现实,让阿富汗电影拥有丰富而深刻的表现题材,在战争苦难中发展起来的阿富汗电影,有着独特的辉煌。今天,我们来欣赏阿富汗著名电影人阿提克·拉希米(Atiq Rahimi)及其代表作——《土地与尘埃》(Earth And Ashes)。
一、阿提克·拉希米其人其事
阿提克·拉希米1962年生于喀布尔,苏联入侵阿富汗后逃往巴基斯坦,沦为难民。1985年,拉希米辗转来到法国,入读巴黎索邦大学并获传媒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他进入巴黎一家制片公司,为法国电视台制作了7部纪录片和一些广告片。上世纪90年代后期,拉希米开始了写作生涯。2000年,发表首部小说《土地与尘埃》。2002年发表《梦与恐惧的千个房间》 (A Thousand Rooms of Dream and Fear ),2005年发表《想象的回归》(Le Retour imaginaire),这三部著作均以达里语写就。2008年,拉希米发表了其首部法语小说《坚韧的石头》(The Patience of Stone),获得2008年龚古尔奖。2002年,塔利班倒台,拉希米第一次重新踏上故土,担任阿富汗最大的传媒集团莫比集团高级创意顾问,往返于喀布尔和巴黎两地,为阿富汗培养新一代电影人。其间,他制作发行的阿富汗第一部肥皂剧《这个房子的秘密》(Raz ha een Khana)大受欢迎,2008年获韩国首尔戏剧节特别奖。
二、阿克提·拉希米的代表作《土地与尘埃》
《土地与尘埃》又名《阿公带我回家》,根据拉希米的同名小说改编,时长102分钟。本片获2004年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评委会奖、2004年戛纳电影节原创奖、2004年根特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5年比利时法兰德斯国际影展银刺奖、第六届印度亚洲电影节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奖(Abdul Ghani),并于2005年代表阿富汗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一)剧情简介
老人戴斯塔吉(阿卜杜尔·加尼Abdul Ghani饰)居住的村庄遭到轰炸,一夜之间失去了身边所有的亲人,只剩下被爆炸震聋的孙子亚辛(贾旺·马尔德·胡马雍Jawan Mard Homayoun饰)。戴斯塔吉带着亚辛千里迢迢到马扎里沙里夫寻找在矿区工作的儿子穆拉,要告诉他家破人亡的噩耗。老人在途中几经折腾,终于坐上卡车抵达矿区,但他却发现,穆拉已辗转知道了家中变故,却没有返回家乡奔丧,也没出来与老父亲相见。这深深刺伤了老人的心。戴斯塔吉只能带著伤心的心情坚毅地走上回家的路。
(二)作品赏析
1979年后,以阿战为主线结构或副线连结的电影很多,但以“阿富汗视角”来呈现阿富汗人民苦难的作品相当罕见,电影观众也因此很难深入了解阿富汗社会和民众在战争中遭受的创伤。《土地与尘埃》正是一部以“阿富汗视角”审视阿战的电影,自然有其不同凡响的诠释。
影片以插叙的方式,通过“寻亲”和“战争”两条脉络的交织铺展,深入剖析了“战争”这个永恒的主题。经历丧乱的戴斯塔吉带着孙子一路艰难寻亲,所到之处尽是“家破人亡”的景象。战争阴影下没有一处净土,人们的命运大同小异。导演给路边埋葬亲人或陌生人的村民的特写镜头,呈现的是刻骨铭心的麻木。插着旗杆的坟墓,在远处高大山峦的映衬下,显得极其渺小和凄凉。这种凄凉和渺小正是战争中民众的真实写照。战争,不仅剥夺生命,也践踏尊严,更毁灭希望。扎伊那(戴斯塔吉的儿媳,亚辛之母)在战争中遭到军人的侮辱,在癫狂中以赤裸之躯蹈火自尽,给戴斯塔吉留下挥之不去的梦魇,让他的内心充满愤恨、无助、自责,是他寻找儿子以求慰藉的动力,也是他害怕面对儿子的根源。在战争中,个体的尊严遭受践踏,常常会引起他人的巨大痛苦,而这种痛苦的积累,由于无力释放,往往让人失去对生活的希望。穆拉(戴斯塔吉之子)在父亲来之前就知道了家人的遭遇,遭此重击,他癫狂了数日,却并无勇气去复仇,甚至不敢面对父亲与儿子。穆拉曾嫉恶如仇,性如烈火,而在战争的野蛮面前,他束手就擒,选择了逃避现实和人伦。戴斯塔吉的遭遇是阿富汗民众的普遍写照,通过对穆斯塔吉寻亲路的刻画,揭示了战争给阿富汗人民带来的苦难,阐述了战争幸存者的“不能承受之重”。
影片采用了细腻的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了战争背景下阿富汗普通人民的群像,赞颂了人性的可贵。主角是穆斯塔吉和亚辛,配角是哨卡警卫、杂货店主、囚犯、小贩等人。这些人的出场,都是“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营造出陌生人之间“萍水相逢”的氛围。戴斯塔吉在丧乱的打击下,处于崩溃的边缘,若不是还有儿子和孙子,他宁愿死去。亚辛才五六岁,因丧失听力而生活在寂静的世界里,却以为是坦克抢走了世界的声音。亚辛调皮捣蛋,天真无邪,与战争带来的压抑形成鲜明对比。戴斯塔吉和亚辛相依为命,这种亲情,使人性在战争中得以稍稍保存。哨卡警卫看似没有同情心,但其冷漠的根源在于看到了太多苦难,实则内心仍然善良,最后帮助戴斯塔吉搭上了去往矿山的卡车。杂货店主是全片中唯一平静如水的人,似乎没有因战争而变得扭曲。他讲述了一段人生哲理的独白,安慰戴斯塔吉要保持对生活的希望,并在老人离开后为其照顾亚辛。囚犯原是一名军人,因无法容忍部队的暴行而打死上级。他是片中唯一勇于反抗战争的人,结果却沦为阶下囚,苟活在对过去的回忆里。小贩在乱世里顽强地谋生,富有同情心,听到老人的遭遇后,送了一个玩具给亚辛。这些普通人在战争中,或相依为命,或泰然自若,或自暴自弃,或奋起反抗,选择大相径庭,结局各有不同,但不变的是难以磨灭的人性。在本片中,“土地”指代人性,博大而深沉;“尘埃”指代战争,狂暴而无处不在。土地始终在这里,尘埃将随风而逝。
《土地与尘埃》的艺术手法也值得玩味。本片堪称阿富汗版的“公路电影”,背景大部分在荒无人烟的公路上,镜头主要聚焦爷孙二人,黄沙遍地,前路漫漫,意境空旷而凄凉。导演对氛围的塑造与美式“公路电影”又不尽相同。他将整个电影画面压缩到狭窄的空间,画面中的人和物似乎都被某种无形的力量压迫着,给观众以沉重的视觉体验。影片的主色调虽为公路电影中经常出现的黄色,但这种黄色由两部分组成:绵长的土地和不绝的尘埃,这也是本片名字的来源。这两种元素在营造出“末世”飘忽不定之感的同时,也给观众的心理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痛苦。影片的插曲是达里语传统音乐,悠扬沉郁,似乎在诉说着阿富汗美丽与哀愁,这种音乐让剧情的情感强度得到增强,引起观众深刻共鸣与遐想。需指出,演员的选择也是本片成功的一大关键。片中的所有演员均无专业演员的气质,近乎“本色出演”,让观众了解了阿富汗民众行为处事和表情达意的真实方式,从而有助于理解战争对其造成的创伤。本片用一个简单的故事,揭露了绵长的战争创伤和复杂的人性,从这个角度看,《土地与尘埃》不愧为阿富汗电影的杰出代表作。
网址:战争苦难造就的辉煌——阿富汗知名电影人及其代表作系列赏析(一) https://mxgxt.com/news/view/232756
相关内容
阿富汗少女之父 史蒂夫·麦凯瑞电影作品分析电影鉴赏特点及意义.doc
中国著名的电影导演及其作品
汪东城:从草根到巨星的逆袭之路,汗水铸就的辉煌人生
LPL:十年大战恩仇录,电竞传奇的辉煌征程
以A型体育明星为中心的辉煌历程与成就解析
刘德华电影票房传奇:一位影帝如何创造超12亿的辉煌!
红色经典影视赏析论文
十二星座电影代表作 专属性格解析必看
抓住融合发展机遇 再创香港电影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