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师考编备考知识点——西方音乐史民族乐派八大音乐家
安徽教师招考网相关[阜阳师出] 信息“【音乐】教师考编备考知识点——西方音乐史民族乐派八大音乐家”由师出教育发布 ,请多关注微信好友:18110934621。
19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欧洲的民族乐派是欧洲音乐浪漫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为音乐的浪漫主义运动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生气。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古典主义时期,欧洲音乐并无明显的民族特征,而是泛欧洲性的。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家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强,民间音乐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异国情调的音乐也引起人们的兴趣。
19世纪以前,俄国、波希米亚、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国家和美国,虽然其中有的不乏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但是没有自己的艺术音乐传统。他们演出的只是意大利和德国的音乐。这些国家的政治上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特别激发了文化的民族主义精神,促进了民族乐派的兴起。民族乐派强调在音乐中反映民族精神内容,以民歌、民间舞蹈、民间节奏表现民族特征。狭义上的民族乐派仅包括四位代表人物,即捷克音乐家斯美塔那、德沃夏克和挪威音乐家格里格以及芬兰音乐家西贝柳斯。广义的民族乐派范围稍大一些,除了上述四位音乐家之外,还包括俄罗斯音乐家格林卡和俄罗斯“强力五人集团”(巴拉基列夫、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穆索尔斯基、鲍罗丁和居伊)、柴可夫斯基等。
捷克——斯美塔那与德沃夏克
捷克这一国家处于中欧和东欧交界之处,境内山川纵横,景色优美,民族舞蹈也兼有中欧和东欧的特色。从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这两位大音乐家的作品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于自己祖国的无限热爱和眷恋。他们的作品深受本民族舞蹈音乐的影响,用浓厚的色彩、深情的笔触描绘了祖国的山川大地等自然景色。
斯美塔那
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1824—1884)是捷克民族艺术音乐的奠基人。生于利托米什尔小镇,幼年显示出音乐才能,后定居布拉格学习作曲,并开始从事创作,他深受李斯特音乐的影响。1948年参加民族起义,1856年返回布拉格,以创作、指挥、评论致力于民族音乐事业。
斯美塔那一直致力于捷克民族歌剧的创作。他的八部歌剧以《被出卖的新嫁娘》最为著名。歌剧以捷克农村为背景,善良、质朴的乡民,淡淡的戏剧讽刺;捷克牧歌的旋律,波尔卡舞曲的节奏,别具风情的饮酒合唱,勾画出一幅清新的民族风情的生活画卷。《达里波尔》充满着爱国的激情,《李布舍》则是对贤明公正的民族女先知的歌颂,今天仍是民族庆典必演出的剧目。斯美塔那后期的几部歌剧《两个寡妇》、《吻》和《秘密》等继续保持了民族性的倾向。
斯美塔那采用李斯特交响诗的体裁,以波希米亚人质朴、自然的气质描绘了捷克的历史和自然,主要成就是明确了发展捷克民族音乐的方向,创造出19世纪捷克音乐最初的一批优秀之作,为捷克民族歌剧和交响诗打下了基础。他创作了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套曲由独立成章的六首交响诗组成,之间又有形象和主题的联系。音乐中洋溢着民族激情,感人肺腑,套曲中第二乐章《沃尔塔瓦》及第四乐章《捷克的原野和森林》成为广为流行的交响诗佳作。弦乐四重奏《我的一生》有自传性的标题,末乐章以高音泛音模仿了他晚年耳聋病发作时的痛苦。
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ak,1841—1904)生于布拉格附近的尼拉霍柴维斯,父为乡村小客店主和屠夫。在布拉格管风琴学校学习三年后,1862起在布拉格民族剧院乐队演奏中提琴十一年。为合唱和乐队而写的爱国主义《赞歌》获成功后,专心从事创作,作品受布拉姆斯推举获官方奖学金。曾九次访英国,并旅德、俄指挥自己的作品演出,倍受欢迎。1891年获剑桥大学荣誉音乐博士学位,同年被聘为布拉格大学教授,十年后任院长。1892年—1895年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创作了他最为流行的旅美时期的几部作品。回国后致力于教学和创作,培养出苏克、诺瓦克等后一代捷克音乐家。
德沃夏克的创作力旺盛,作品涉猎体裁广泛。他的歌剧具有很强的抒情气质,多在国内演出,主要作品是:《雅各宾党人》、《魔鬼与凯特》、《水仙女》和《阿尔米达》。
德沃夏克在吸取民间音乐素材方面不像斯美塔那集中于捷克,而是以更广阔的斯拉夫民族民间音乐来丰富自己的音乐语言。他的两集16首《斯拉夫舞曲》不仅有捷克民间舞曲,还包括斯洛伐克、波兰的民间舞曲,乌克兰的民间叙事曲更是他特别钟爱的。
德沃夏克对于独特风格的民间音乐的敏感性,使他在美国短短几年,就很快熟悉吸收了黑人和印第安人的音乐。美国时期作品中《e小调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和《F大调四重奏》既有作者对美国繁忙的都市和宁静乡村的感受,对黑人、印第安人的深刻印象,又有异乡作客的思乡之情。《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他最深情动人的作品。他对黑人、印第安人音乐的态度,对美国艺术音乐的发展有重要启示意义。德沃夏克虽然创作有交响序曲《在大自然中》、《狂欢节》、《奥赛罗》、交响诗《金纺车》、《野鸽》等,但是还是以交响曲作曲家而著名。斯美塔那以描绘性和音画性的标题交响诗出色,而德沃夏克以质朴、自然的交响曲见长。他以良好的音乐结构感,将民族的清新节奏,通俗歌唱的旋律自然地溶于传统的交响曲体裁之中。他的《第八G大调交响曲》具有宜人的田园气息。而表现捷克人民坚定、顽强性格和意志的《d小调第七交响曲》是他最成功的交响曲。
除了两位大师以外,捷克还产生了诸如菲比赫(1850-1900)、杰那克(1854-1928)、苏克和德尔德拉等著名音乐家。
北欧民族乐派
挪威——格里格
这一乐派也称为“斯堪第纳维亚民族乐派”,其代表为格里格和西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深受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结合本民族音乐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以描写自然为主,虽然充满民族音乐特色,却从不照搬任何一首民歌的旋律,而是把激情融于创作,从真实的创作中体现出民族性格。
格里格(Edward Grieg,1843—1907)是北欧民族乐派中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之一。15岁考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四年的学习使他受到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毕业后回国与挪威作曲家诺德拉克(挪威国歌的作者)一起创办音乐会社,决心走民族主义的音乐道路。他两次访问意大利,1870在罗马与李斯特相识,作品受李斯特的赞赏鼓励。多次访英演出获得成功。1874年开始获得挪威**颁发的年金,辞去教学与指挥职务,专心从事创作。后半生大部分时间在卑尔根附近乡居中度过的。
格里格较少创作大型作品,而擅长小型体裁形式。他曾说:“像巴赫、贝多芬那样的艺术家在高山之巅建造了教堂和寺庙。而我谨希望,如易卜生在他晚期的一部戏剧里所说的,为人们修筑几座或许他们会感到安适幸福的栖身之宅”。他的钢琴曲,特别是钢琴抒情小品(共十册)和歌曲是格里格最有代表性的创作。其中既有北国挪威的自然风貌,乡村山民的生活,又有童话传说中的奇幻形象,他力图以音乐勾勒出一幅幅恬静优闲、质朴安逸的挪威民族生活小景。他的音乐中到处弥漫着挪威的民间性的音调和舞曲节奏。他不满足于德国的浪漫主义和声,而是依据民歌的调式创作出清新、色彩明快的民族性和声。
他为易卜生的幻想诗剧《培尔·金特》的配乐以诱人的民族色彩性的乐思和柔和的抒情气质,与易卜生的严峻和辛辣的讽刺戏剧生动地融合在一起。《培尔金特组曲》包括第一组曲:《晨景》、《奥丝之死》、《安妮特拉之舞》、《在妖王宫中》;第二组曲:《英格丽德的悲叹》、《阿拉伯舞曲》、《培尔金特归来》、《索尔维格之歌》。他不多的大型作品中,《a小调钢琴协奏曲》以其清新浓郁的民族风格及简洁的表达而独具特色。
芬兰——西贝柳斯
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1865—1957)是芬兰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就学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后赴柏林、维也纳学习。1899年创作交响诗《芬兰颂》,成为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他创作的交响诗反映出强烈的民族倾向,许多作品都取材于芬兰民族史诗《卡列瓦拉》,如四首《卡列瓦拉传奇》和《塔皮奥拉》等。
西贝柳斯音乐中的阴沉、苍凉、突兀多源于他对于北欧大自然的深刻感受。他并不直接引用或模仿民歌的风格。他的7首交响曲,代表着浪漫主义时代对这种体裁的最后探索。他虽然生活到1957年,但主要创作时期则在1925年以前。
西贝柳斯是一位充满爱国激情的音乐家,他的重要作品大多反映出争取民族独立的倾向,具有强烈的号召力和鼓动性。他崇尚贝多芬,作品中常表露出类似贝多芬音乐性格的“斗争性”。后人认为,西贝柳斯是继贝多芬之后最重要的交响乐作曲家。
俄国——格林卡、强力集团与柴可夫斯基
俄国虽然有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和宗教音乐的传统,但是在艺术音乐方面,长期是输入意、德、法的音乐,作为上层社会的奢侈品。从19世纪初开始,俄国相继出现了一批批具有觉醒的民族意识的音乐家,使俄国的艺术音乐有了较大的发展,在19世纪末的音乐舞台上,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已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格林卡
格林卡(Mikhail Glinka,1804—1857)被称为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24岁开始正规学习作曲,先后几次到意、德、法游学,曾与柏辽兹密切交往。在米兰时,由于怀念祖国,产生了创作一部真正的民族歌剧《伊凡·苏宁》,并创作了《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歌剧《为沙皇献身》(又名《伊凡·苏萨宁》)描写一位普通老农为国捐躯的故事,音乐采用了民间音乐的素材,曾被讥讽为“马车夫的音乐”,然而最终还是被承认为第一部俄罗斯歌剧。第二部歌剧《鲁斯兰与柳德来拉》已具有典型的俄罗斯风格。管弦乐幻想曲《卡玛林斯卡娅》以两个对比性格的主题作双主题变奏。格林卡有句名言:“创作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是把它编一下而已。”柴科夫斯基曾指出:“所有的俄罗斯交响音乐,都是从《卡玛林斯卡娅》幻想曲中孕育出来的,这正如橡果孕育出橡树一样。俄罗斯民族乐派第一代音乐家中的另一位代表是达尔戈梅斯基(Alexander Dargomyzhsky,1813—1869)。他在歌剧《水仙女》和《石客》中已经意识到用音乐表达俄罗斯语言的问题,他的宣叙的风格影响了穆索尔斯基。
强力集团
19世纪60年代在俄国音乐界以巴拉基列夫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有共同见解和目标的小组。他们以格林卡为旗帜,致力于发展俄罗斯民族音乐文化,被称为强力集团,也称“五人团”、“巴拉基列夫小组”、“新俄罗斯乐派”,由俄国音乐评论家斯塔索夫在报刊文章中的称谓而得名。他们多数不是专门从事音乐的作曲家,而是在业余时间里从事创作,集体研讨作品,交流艺术思想和创作经验。与同时代的俄国西方派音乐家如安东·鲁宾斯坦等相比,他们是自觉的民族主义的音乐家。
巴拉基列夫(Mily Balakirev,1837—1910)在音乐艺术上的民族理想曾受到格林卡的鼓励。1861年起他成为五人团的核心人物他不仅为同行拟定创作方向,还细致品评他们的作品。1862年他创建免费音乐学校,在学校举行的交响音乐会上介绍同行的新作品。他创作有两首交响曲、两首交响诗(《俄罗斯》、《塔马拉》和东方色彩的钢琴幻想曲《伊斯拉美》等。
居伊(Zesar Kjui,1835—1918)是军事工程学家。创作有歌剧和艺术歌曲,但主要在音乐评论上具有影响,热情宣扬“新俄罗斯乐派”的思想,代表作品是歌剧《威廉·拉特克里夫》。
鲍罗丁(Alexander Borodin,1833—1887)从小对科学和音乐表现出同样的兴趣。医学院毕业后,成为有机化学教授,并出版科学论文。1862年结识巴拉基列夫后,业余学习和创作音乐。主要作品:歌剧《伊戈尔王》、第一、二交响曲和交响音乐《在中亚西亚草原上》。他不直接引用民歌,然而音乐中却弥漫着俄罗斯民间音乐的气息和东方色彩,艺术上具有独创性。
穆索尔斯基(Modest Mussorgsky 1839—1881)是五人团中最富有个性和创造的作曲家。他出身贵族,但竭力支持农奴解放,放弃自己的财产,使农民不付赎金而获得份地。1857年结识巴拉基列夫后辞去军职,加入五人团。他学习音乐主要靠自学。穷困潦倒的生活和不充分的音乐训练影响了他音乐才能的充分发挥,许多作品都未完成。然而他的音乐中的非凡独创性对欧洲音乐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是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它具有同时期俄国一些文学作品的现实主义倾向和深刻的心理刻画。忍受哀悲痛苦的俄国人民成为歌剧的主要角色,以罪恶手段篡位的沙皇鲍里斯所历尽的心理折磨被表现得栩栩如生。在音乐的民族性上,穆索尔斯基未停留于表面的追求民歌风格的音调,而是注意以俄罗斯语言的音韵行腔,运用俄罗斯调式,并构成俄罗斯调式和声,因而突破了欧洲大小的体系。
在器乐创作上,他不沿袭西欧的传统结构手法。根据亡友画家哈特曼十幅画创作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上》出色地展示出绘画的意境和形象。此作被许多作曲家改编为管弦乐,其中拉威尔的改编本最著名。穆索尔斯基的作品还有:歌剧《霍万兴那》、交响幻想曲《荒山之夜》和一批现实主义倾向的艺术歌曲,如:《跳蚤之歌》、《孤儿》、《死神之歌与舞》和《神学院学生》等。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Nikolay Rimsky—Korsakov,1844—1908)是五人团中年龄最小、音乐修养最全面的一位成员。他在海军士官学校毕业后,曾作为海军尉官在海上航行。加入五人团后开始创作,1871年被聘为彼得堡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后,对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学和配器法进行刻苦有效的顽强自学研究。他先后为达尔戈梅斯基的歌剧《石客》配器,在学生格拉祖诺夫协助下,完成了包罗丁的《伊戈尔王》,并为之配器。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都诺夫》也是由他整理润色出完整的演出本。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十几部歌剧大多取材于民间神话、童话,如《雪姑娘》、《圣诞夜》、《萨特阔》、《沙皇的新娘》和《金鸡》等。主要管弦乐作品:《舍赫拉查达》、《西班牙随想曲》和《俄罗斯复活节幻想曲》。他的音乐以清晰、色彩绚丽的管弦乐配器著称。著有《和声学实用教程》、《管弦乐原理》等教科书和自传《我的音乐生活》。他的学生中著名的有格拉祖诺夫和斯特拉文斯基等。
柴科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Pyotr Tchaikovsky,1840—1893)生于沃特金斯克。早年学习法律,后在司法部任职,23岁入新成立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从安东·鲁宾斯坦学习作曲,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年一次失败的婚姻使他身心处于严重崩溃的边缘。喜爱柴科夫斯基音乐的富孀梅克夫人的慷慨资助,使他得以赴意大利、巴黎和维也纳旅游,并放弃教学专事作曲,他与梅克夫人约定永不见面,他们留下的上千封通信成为研究柴科夫斯基的珍贵资料,19世纪80年代他已达到事业的高峰,作品在整个欧洲上演,然而忧郁情绪日渐。1893年在彼得堡指挥他的《第六交响曲》首演,数日后突然逝世。
在同时代俄国作曲家中,柴科夫斯基是涉猎西方音乐体裁最广泛的,并且吸取了许多西方的音乐形式语言传统经验。虽然他有时也采用俄罗斯民歌音调,但是在作品题材和音乐风格上,并未刻意追求民族化和民间性,因而被认为是与五人团的民族主义相对立的世界主义者。但是作为一个俄罗斯人,他的音乐充溢着自然流露出来的俄罗斯民族气质。
柴科夫斯基在五人团影响下写了一批标题性管弦乐作品: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交响幻想曲《暴风雨》、《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1812序曲》、《曼弗雷德交响曲》等。柴科夫斯基像门德尔松所做的那样,坚持在古典奏鸣曲式快板的呈示、发展、重述的三部结构中表述他的音乐思想。他的音乐语言不是描绘性的,在《罗米欧与朱丽叶》中,他是以高贵的劳伦斯神父、两家族的世仇和两位青年的爱情三个方面来概括出这部莎士比亚戏剧的。
柴科夫斯基最出色的创作体裁是交响曲。他在第四、五、六交响曲中确立了自己浪漫主义交响曲风格。他以这种宏大的器乐形式哲理性地表达普通人的精神历程,命运的重压、痛苦、欢乐、憧憬,难以排解的忧郁,一系列情绪对照构成心理的戏剧。这些既显露出作者个人的生活体验,且不失人类精神的典型意义。音乐中热情、坦诚和浓重的忧郁感人至深。语调般明显起伏的亲切旋律,高旋低回的摸进,从细致入微的乐句到壮丽高潮的磅礴戏剧性气势和精彩的配器都是其音乐魅力所在。
柴科夫斯基的歌剧《奥涅金》和《黑桃皇后》以细致刻划人物内心见长,旋律具有俄罗斯抒情浪漫曲的特征,乐队以交响手法烘托戏剧高潮。其他主要作品还有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b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和钢琴套曲《四季》及一百多首艺术歌曲。
拉赫玛尼诺夫
拉赫玛尼诺夫(Sergey Rakhmaninov,1873—1943),他是俄罗斯著名钢琴家和作曲家。就学于彼得堡和莫斯科音乐学院。由于第一交响曲创作失败等原因曾一度对自己的作曲才能丧失信心,得到尼古莱·达尔医生的催眠治疗才有所好转。几个月后写作《第二钢琴协奏曲》获得极大成功。此后进入创作的旺盛时期。活跃于俄国和西方音乐舞台,20年代末旅居美国。
拉赫玛尼诺夫的代表作:《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交响诗《死岛》、《帕格尼尼主题幻想曲》和《交响舞曲》等。
拉赫玛尼诺夫早期创作受柴科夫斯基的强烈影响。把西方的音乐体裁技巧与俄罗斯风格的音乐语言结合起来。像柴科夫斯基一样,他力图用音乐表现普通人的思想情感,音乐中时常具有幻想与哀伤的冲突,音乐表达诚挚通俗。他音乐中最富有魅力的是磅礴宽广的抒情气息的旋律。这些俄罗斯风格的悠长旋律,每每获得泪眼柔肠般淋漓尽致的抒发,其中既有讴歌,又有诗意般的幻想和无言的忧郁。
民族乐派是在东北欧各国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随着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的日益觉醒,进步的文学艺术家产生了摆脱外国文化的统治,建立本国民族近代文化的强烈要求,加之受到西欧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思潮的影响,他们发起了复兴民族文化的运动。其中的音乐家即致力于民族音乐的复兴。他们创建民族的歌剧院、音乐学院和音乐协会,收集、研究民族民间音乐,力求创作具有鲜明民族性的作品,以建立本民族近代专业音乐,改变西欧音乐在本国的统治地位和民族音乐的发展受到压制的落后状况。此外,18世纪下半叶以来,欧洲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中不断增长的民族性因素,也为民族乐派的产生积累了经验,特别是作曲家F.F.肖邦和F.李斯特,更以其具有炽热爱国感情和浓郁民族风格的创作,成为民族乐派的直接先驱。30、40年代,在俄国首先出现了民族乐派的奠基者──作曲家格林卡,他的作品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并在艺术上达到与西欧专业音乐并列的水平。50年代后,各国接连涌现一批杰出的民族乐派作曲家,促使各民族音乐空前繁荣。
民族乐派主要的创作领域是歌剧、交响曲、钢琴曲等。除了斯美塔纳创造了交响诗套曲外,民族乐派作曲家们基本上是沿用 西欧古典、浪漫派时期的各种音乐体裁,但着意使之具有本民族的风格,创立本民族的歌剧、交响曲和钢琴曲,从而为这些音乐体裁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民族化、群众化的创作道路。如斯美塔纳的喜歌剧《被出卖的新娘》,音乐始终贯穿着捷克乡村的民间舞曲、器乐曲以及具有民歌音调特点的独唱和农民合唱曲,成为捷克的第1部民族歌剧。格林卡的历史歌剧《伊万·苏萨宁》,其音乐曾被贵族文人嘲讽为“马车夫”的音乐,这恰好说明了它与 俄罗斯民间音乐的血肉联系,被誉为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之作;格林卡的交响幻想曲《卡玛林斯卡雅》,直接引用两首民歌作主题,运用俄罗斯民间音乐中常见的衬腔复调和变奏发展的手法,模仿民间乐器的独特音色,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许多作曲家不仅把日常生活中的民间舞曲引入歌剧、交响乐等大型作品中,而且常把它们作为独立的音乐体裁,创作出管弦乐或钢琴的民间舞曲,如斯美塔纳的钢琴组曲《捷克民间舞曲》、德沃夏克的管弦乐组曲《斯拉夫舞曲》、格里格的钢琴组曲《挪威农民舞曲》等。
民族乐派作曲家除了直接引用民歌或民间舞曲进行加工、创作外,更多的是提炼和吸收民间音乐的音调、节奏、调式、结构、演奏技法等,创造出作曲家自己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语言。其中民族特点最鲜明的因素是:调式、旋律及和声。在调式上,许多作品以大小调为主,同时间插民族民间音乐中特有的各种调式和音阶,如各种民间自然调式、升高四级音或七级音的小调、五声音阶、大小调交替以及少量的全音音阶等;在旋律上,不仅具有各自不同的民族风格和个性特征;同时也具有共同的特性,如旋律线大多以自然音进行为主,以有别于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中常见的变化音进行,给人以质朴亲切之感。其节奏复杂多变,节拍不对称,变换亦不规则;在和声上,穆索尔斯基和格里格的表现手法尤为大胆、新颖,富于描绘性和色彩性。在他们的作品中,出于不同表现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特殊结构的和弦、复和弦,以及各种和弦的意外性连接,有时突出传统或民间调式功能和声,有时又故意模糊其功能作用,造成调式与和声不明确或朦胧等,其中在某些方面预示了印象派的和声语言。
19世纪欧洲民族乐派的贡献在于:不仅创立和繁荣了本国近代专业音乐,在本国民族民主运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也丰富和发展了19世纪全欧洲的音乐文化,对以后的印象主义音乐、20世纪的民族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阜阳师出教育】
电话:0558-2162989 手机:17755835898、17355849373、18955860971
地址:阜阳市颍州路与颍河路交口巨川广场B座1016室
更多内容:阜阳教师招考网http://fuyang.shichuedu.com/
阜阳教师考编交流群阜阳师出任老师微信
加入2025教师考编微信群
手机扫描查看本页
(来源:)
网址:【音乐】教师考编备考知识点——西方音乐史民族乐派八大音乐家 https://mxgxt.com/news/view/229755
相关内容
盘点西方音乐影响力最大的十位音乐家高校音乐教育传承与创新民族音乐的路径
中国音乐地图:40个民族、680位音乐人、230种乐器…
音乐教育
【中国民族音乐系列】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孙文明的音乐创作
音乐家简历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现状思考
京直播|“长城随想”民族音乐作品音乐会
揽八方之音 聚国乐之美
中国音乐(民族器乐)展演活动在京举行,挖掘民族器乐表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