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平均分享超10次!聊200多站姐后,果酱文化发现粉丝经济新机会
果酱文化2018年时微信号矩阵用了两年时间用户才300万,当时上线小程序后,2个月时间用户就到200万,现在,小程序矩阵用户已超过千万,并以每日新增2万+增长,新增次日留存达48%,人均每日分享次数达到10.5次。
这个时间三级跳背后,其实反映出行业的变迁,今天小程序早已成了底层流量入口。也暗示了变化的再度到来——“微信社群+小程序”释放出了新的巨大机会。
果酱文化总裁庞亚男告诉见实:90%粉丝追星行为发生在社群里,裂变速度、社交互动活跃度、运营效率上,都远胜其他。到现在,社群已成为粉丝经济整个底层基础设施,类似水电煤一样。
结论背后是果酱团队走访了200多位站姐(指在某个明星后援会中担任管理的粉丝),他们看到一个后援会站姐少则撬动几千上万人,多则可以撬动十余万、数十万人。过去这个团队旗下品牌“果酱音乐”已是国内头部音乐新媒体,走访让他们借此把触角伸向了粉丝经济,利用「果酱爱豆榜」小程序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站姐组织。因此也踏中了2019风口之一——内容工具型小程序的爆发。这个结果,当然也是因为用户行为习惯发生的调整——见实一直强调用户行为习惯,是因为这是大部分产品观察的基础,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能了解为什么发生变化、如何应对等。
团队在站姐走访中发现了什么?聊到了什么?又是怎么从这些聊天中理解和抓住的最新变化?为此,见实约到庞亚男坐下来深聊。对了,庞亚男也会来919见实大会做深度分享,欢迎一起和他面对面聊更多的趋势和数据。
果酱文化总裁 庞亚男
见实:为什么果酱要走粉丝经济路线?
庞亚男:去年小程序节点爆发后,果酱文化的横、纵两个方向都发生变化,也刚好赶上2018年中国偶像产业元年。去年《偶像练习生》《创造101》也是这个时候爆红,因此开始考虑粉丝经济。(背景可戳:「果酱趟出了这些大坑,对切换到小程序上的你是不是有超大帮助?」这篇是见实去年采访果酱的文章。)
粉丝经济确实不是一个时髦的事,是一个挺老的事。以前果酱做音乐新媒体矩阵的时候,尝试了蛮多业务,办过演出,签过艺人,做过MCN,后来再过渡到小程序、内容产品化、资源电商化等。现在果酱文化体系下,我们称之为是两只抓手:一手抓基于音乐跨界的文化传媒,一手抓基于粉丝经济社交娱乐。
新的机会总是在无心插柳时候发生。我一会儿后面来讲这个无心插柳我们做了哪些事情。先继续我们在实践粉丝经济过程看见了什么?
市场上玩家多数还是急功近利的薅羊毛,谈到粉丝经济,首先想到的就是蹭热点,吸引大批流量之后不负责任的薅羊毛。比如今年二月“蔡徐坤1亿转发被央视点名”一事,就是业内某些急功近利玩家的“作品”。
再比如今年4月,市场中突然冒出来50多个“野榜”(粉丝对不正规榜单的称呼),这是一个极其不健康的状态。我们对几次大行业事件的深度分析,及对这个行业深度考察,发现粉丝经济还有机会。
如果大家都在薅羊毛,我们可以用什么产业方式切入这个生态?
早期《创造101》综艺热点时,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小的艺人排行拉票运营活动,在没有任何资源拉动情况下,涌来大规模流量。这个就是前面提到的无心插柳。比我们之前测试过、尝试过的很多方向效果都要好。
于是我们开始深度复盘,分析这次活动用户行为的本质需求是什么?粉丝最本质的需要又是什么?
见实:得到什么判断?什么结论?
庞亚男:这让我们开始尝试产品化,先做了一个独立的榜单微信小程序,「果酱爱豆榜」。运营了两三个月之后,整个用户路径、变现闭环都能走通。
但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在《创造101》和《偶像练习生》热播期间,活跃、留存、转化都非常好,热度一过持续性就很差。可以做成运营事件,但很难产品化,也很难持续规模化。
我们先想:是不是应该思维变化,不再先入为主以线上线下作为规模化前提,而是去思考产业本质。产业中流量在哪儿,我们就该在哪儿发力。这就是刚才说的复盘时重点讨论的问题。
为此第一件做的事就是回到线下,去走进用户。和他们一起聊天、一起追星、一起应援、一起打榜,通过共同参与去了解他们到底在想什么,要什么?粉丝作为粉丝经济的最重要的主体,没有人真正走进她们,更没有人成为她们中的一员。
到目前为止,我们团队飞了150 多次,深度和站姐建立沟通,线下亲自拜访了两百多个后援会的站姐,建立起了全国最大的站姐组织。也因此获得了一些重要结论:
第一,社群才是粉丝经济整个最底层的一个水电煤这样的东西,我们发现社群是最底层的基础。
第二,90%的粉丝追星的行为是发生在社群里。主要是微信群和QQ群,尤其微信群。粉丝间最有价值的行为,如打榜、投票、助力等,需要微信群来衬托,流量源头也基本都在微信群,因此微信群在裂变速度、社交互动活跃、运营效率上都好过其他。
前不久周杰伦夕阳红打榜团大战蔡徐坤粉丝团这个全民热点,在微博超话完成舆论场扩散,但真正的转化却是在微信群中,大家在社群中不停地传播、裂变,并以此为乐。
社群粉丝行为路径,包含了最常见的打榜、投票、做公益、综艺传播、筹款、饭制内容生产和消费等,这些都是粉丝自发在社群中进行的。粉丝社群是一个非常有组织性的存在。不接触前难以想象。他们非常有条理地规划内容,谁负责什么事情,谁谁做什么事情,什么时间会相互之间拉票,相互之间分配任务,还有人专门统计这些任务,这些行为全部发生在社群。
见实:你提到的复盘的关键问题,那么答案是?用户变化在哪?需求的关系发生变化了吗?
庞亚男:是的。在社群里,粉丝会实际去发生打榜,应援等,有更多具体行为,且本身就可以产生闭环。不仅仅是蹭明星流量热度,而是通过一个产品化工具做为基础切入,To B站姐的粉丝群运营需求和To C 粉丝的“为爱发电”需求。
见实:拉新、留存、裂变、转化、变现,这个长链条,这款产品现在跑通了吗?
庞亚男:「果酱爱豆榜」小程序验证出的结论非常简单:第一,流量来源还是在社群里,自己本身就能够跑通这个闭环。如拉过来的流量,可以通过内购可以实现变现闭环。因为粉丝在打榜应援的行为中,存在很多节点是有付费机会,可以促成交易。
内购打榜道具
第二,不仅可以独立形成收入闭环,还可以作为导流端口,导流给果酱旗下其他几个业务模块,从而实现流量的流转。
第三,市场上流量比较大的爱豆,也就一百多个,他们就能覆盖大部分偶像流量。
一个明星平均会有三到五个后援团,一个站姐可以撬动几千上万人,多的话能够短时间内撬动十万人,甚至几十万人。
当和站姐建立深度信任关系之后,由站姐在社群发起的裂变能量,大到难以想象,它会以非常直接的方式在粉丝社群中形成目的明确的规模化传播,快速聚集大量流量。
所以,我们选择和站姐建立深度关系,果酱不去创造需求,不去炒作话题,服务好站姐的日常行为就可以获得大量流量。
见实:那么你提到的复盘的“需求的本质”这个问题,答案是?
庞亚男:一个是粉丝为什么要去追星,追的到底是什么?我们见完这几百个站姐之后,进了很多粉丝的社群,发现他们其实一切的行为都是为了建立自己的社交。
果酱爱豆榜-8月月榜季军易烊千玺
粉丝打榜行为中,一定要把自己的爱豆打到前面去,不能落后,必须要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对的,也希望自己的爱豆更好。因为爱豆代表了他自己,本质上代表了对更好自己的一种向往。
所以发生在社群就比较容易理解,因为社群里面它有更强的互动与交流,有更多的人在这里。不是简单一个社交平台就能满足这一点。目前在我们看来,只有社群这个形式是粉丝们社交互动的最佳场景。
见实:现在的站姐是否还是早期的站姐们?变化了吗?
庞亚男:国内绝大部分站姐以前是韩饭圈来的,也就是哈韩的那一拨人。现在活跃在微信社群的站姐多数也曾经活跃在百度贴吧、活跃在豆瓣,变化不是很大。本身的行为、需求,还有包括艺人工作室、站姐、粉丝之间的关系变化并不大。只是平台迁移了,互动场景互动的效率变了。
见实:果酱爱豆榜小程序用户多少了?
庞亚男:果酱文化小程序矩阵用户已过一千万。爱豆榜用户是500多万,女性用户占90%以上,年龄分布最多的就是18到30岁之间,可以占到80%以上。
后援会站姐是我们目前主要流量源头,然后是通过粉丝在社群中的裂变带来的流量,目前我们的产品中人均每日分享次数达到10.5次。
每日新增用户2万以上。收入分为广告和内购两部分,今年上半年收入环比去年下半年增长了95%。只是具体数字还不方便透露,果酱爱豆榜在商业化上并不激进,我们想先把平台化做好,服务好粉丝和站姐再说。
见实:粉丝的留存体系是怎么做的?
庞亚男:更多还是依赖于站姐去做这个事情。因为站姐会有一个清晰目标:为爱发电,所以行为一定是对爱豆是有好处,通过站姐去影响粉丝们。然后,我们会去做普通用户的留存,如道具、签到、排行,以及闪电卡加速,求祝福加速等等。
当普通用户留存体系做起来后,才能够让我们更好去碰微信群的社交流量的场景。目前,果酱爱豆榜的新增次日留存是48%,日均使用时长28.3min,时长对比爱奇艺、优酷、腾讯等视频App日均使用时长已经差不多了。(小编注:爱奇艺这类网络视频App日均使用时长为28.7min,数据来源于极光大数据)
其实从数据角度看,粉丝经济确实发生了平台迁移,迁移到了微信生态内,也就是“微信群+小程序”。这会是很大一个机会。
网址:每人平均分享超10次!聊200多站姐后,果酱文化发现粉丝经济新机会 https://mxgxt.com/news/view/226724
相关内容
三成60后追星族每月追星花费超5000元,中老年粉丝经济背后蕴藏巨大老年产业机会粉丝经济行业现状及前景机遇分析
60后追星花费超5000元?中老年粉丝经济蕴藏巨大商机
“网红”被重新定义,明星经济正在发生变化
网红经济:并非貌美那么简单 无线时代红人经济大发力
孟美岐粉丝数据站涉诈骗,200多人或被骗超百万!
从Papi酱卖T恤开八 网红凶猛背后的经济学解释与反思
新世代粉丝文化与粉丝经济的社会学思考
“网红”平均月收入已超两万 “火了”背后生意经更深
网红经济究竟能“红”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