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长说:“买学区房孩子可以上好小学,上了好小学就可以上好中学,好大学,就可以找到好工作”;
“好的学校有更好的师资、生源,孩子在那读书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前途自然更好”;
“学区房等于好教育”;
“别人家的孩子上兴趣班,我家的孩子也得上,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焦虑几乎成了当今家长的标配,有人这样定义这一代家长:他们不一定是最好的家长,但肯定是最焦虑的一代家长。
为什么家长会如此焦虑,家长焦虑的背后反映了家长怎样的教育观念呢?
应该如何从焦虑中解脱出来呢?
家长要从焦虑中解脱出来,就需要明白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是示范和引导。
古人云“身教重于言教”。
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感受这个世界的。
家长希望孩子做什么,你就演示给他看,这个效果特别好。
兴趣的引导,潜质、天赋的保护和激发,都需要家长的引导。
尤其是当孩子努力了,还处于困境时,应该告诉孩子:别怕,有妈妈在身边,咱们一起走过这段困难时期。
教育是陪伴。
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陪伴是一种无声的关爱与呵护,是孩子心中最温暖的太阳,能感受家的温暖与爱的幸福。
有教育家研究发现:促使孩子在学习能力倾向测试上得高分的,智商、社会条件、经济地位都不及一个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
所以,真正合格的教育,并不是买套“学区房”,而是用心去陪伴、观察与分享孩子的成长。
数据表明:“能感受到家人的支持和关心”的家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为74.12﹪,而冷漠、疏离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仅为12.48﹪。
教育是等待。
春天开好,秋天结果,成熟需要时间。
教育也需要等待,等待孩子的省悟,等待她找到自己的方法,等待她找到自己的方向。
每一个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花期”,有属于自己的行走方式和轨道。
所以,有教师说:先前教一年级的时候,前两个月,有不少孩子好像什么都一教就会,显然之前学过;有些孩子需要多记几遍。
经过一个学年的努力,之前一些看起来学得慢的孩子迎头赶上,那些早早学过新知识的孩子反而没有什么优势了。
家长要从焦虑中解脱出来,需要重新确定成功的定义。
家长之所以如此焦虑,就在于把成功定义为“考上好大学,找份好工作。”
成功应该是:有自己的快乐和成就,不浪费自己的才智。
家长不应该把自己未满足的需求强加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成龙成凤”“光宗耀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