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医学女博士的事业转型

发布时间:2024-12-16 15:1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返朴 (ID:fanpu2019),作者:方益昉

医生的转型之路有许多条,有一些,是为了救助更多的人。

撰文 | 方益昉

1896 年 5 月 12 日,《夏威夷公报》(Hawaiian Gazette)刊出航班旅客通告,32 岁的金韵梅在列,她将搭乘这艘太平洋蒸汽轮,远赴美国旧金山。

金韵梅生于宁波,幼时父母双亡,被传教士麦嘉缔(Divie McCartee)夫妇收养。当国人还封闭在千年帝国,金韵梅已获出洋启蒙机会,并在美丽聪慧的 16 岁花季考入纽约女子医学院,五年后成为首位拥有医学博士学位的华夏女性。

图 1. 纽约女子医学院大楼丨来源:https://ephemeralnewyork.wordpress.com/ tag / womens-medical-college-of-new-york-infirmary/

本次远洋客轮从檀香山起航时,距离夏威夷王国正式加入美国联邦还差两年光景。彼时,夏威夷与联邦政府间的关系尚未理顺,管理混乱,通讯落后,为此,金韵梅从夏威夷申请美国执业医生资格的努力,卡在这个时间节点被生生耽搁了。美国法律尚未自动管辖岛国,岛国民众也无合法途径投诉联邦政府。

多年前毕业之初,金韵梅返国心切,立即出任厦门教会医院传教医生。她频繁奔走于中日两地,既从事外科、妇产科和传染病相关科目诊治,也热心医疗技术传授和健康知识传播,同时兼顾照护旅居神户的养父母。紧张的工作模式持续了两年,金韵梅苦于无法适应厦门的饮用水质,罹患伤寒病倒了。康复后的金韵梅只好选择在神户设立私人诊所,独立行医又五年。

医学新人金韵梅的这段事迹,曾由在华传教医生社团在报刊上第一时间热播介绍,盖因当时的华人西医屈指可数。这一时期,早期的爱丁堡大学医学博士黄宽大夫和博济系首席华人医生 —— 即伯驾大徒弟关韬大夫 —— 均已去世;何启博士正处丧妻之痛,靠筹建香港爱丽丝纪念医院寄托哀思;孙逸仙尚在博济医学堂和香港西医大学堂背书,同时在爱丽丝纪念医院见习。

也就是说,中国现代医学断层中,仅金韵梅一人独行,成为华夏科学女性象征符号,故有媒体热情跟踪。1885 年 6 月 11 日,《萨姆纳公报》(Sumner Gazette)报道,May King,汉名金雅妹(Kin Yamei),周五从纽约女子医学院毕业,她是该国首位女性医学博士学位获得者。次日,《爱丁堡晚报》(Edinburgh Evening News)追加报道,参加毕业典礼的贵宾中有清国领事官员。

由于养父麦嘉缔医学博士长期旅居日本,声誉甚佳,故其养女的事迹也成了当地新闻。1887 年 8 月,日本医学杂志《成医会月报》(Sei-i-Kwai Medical Journal)刊出消息,称金博士准备在费城、华盛顿和纽约继续研究生阶段深造,并在纽约和佛蒙特的医院接受住院医生培训。香港中国邮报,又称《德臣西報》(The China Mail),同时转载了这则报道。

消息传回中国,1887 年刚刚创刊的《博医会报》(The 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Journal)当然不会忽视有关传教医生及其后人成才的新闻,分别在 9 月和 12 月出版的季刊上连续报道:“中国女孩金雅妹以本届最高学分的成绩,从纽约女子医学院毕业”“与厦门归正教派有关的金博士,正采取扎实措施,开始在此从事女性医疗工作”。

1895 年,婚后的金韵梅抵达夏威夷分娩,并利用这次机会备妥积累十年的学术、临床资料和各界好评等其他资料,登记申请执业许可,结果却杳无音信。彼时,美国刚刚开始严格实施执业医生制度,旨在将庸医排斥在日趋规范的医疗系统之外,以期最大程度保护医患双方的权益。缺乏在美行医经验是金韵梅的软肋,恐怕也是申请无果的原因。

既然行医执业之路中断,那么再次登陆旧金山的金韵梅,该如何重新适应旅美生活?须知,金韵梅远非单纯的医者,她从小熟知美国,知识结构完善,人格特性成熟。作为知识精英的她,一直关注中美两国文化异同和政经走向。是年盛夏,清国重臣李鸿章访问美东,期间披露的核心问题,直接影响了金韵梅未来的人生取向与工作重心:淡出治病于疾患,直接救人于危难。

1896 年 8 月 29 日,《纽约时报》发出《李鸿章访问纽约记》,称“昨日下午 2 点,李鸿章乘‘圣路易斯’号邮轮抵达纽约。他作为大清国特命全权公使,结束访俄使命后,正式访问美国。他在码头受到了美国政府代表的贵宾式接待,这不仅表明他本身具有崇高尊严,同时也表明大清帝国的伟大”。

74 岁的李鸿章刚刚游历过欧洲,但仍然不顾年迈,在访问纽约期间与众多新朋旧友政坛要人面叙,就两国重大议题交流甚至交锋。他还花了大半日行程,前往老友格兰特总统墓地献花致意,向公众展示了千年华夏的人文礼仪。

同时,李鸿章毫不掩饰对 1882 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的不满,期望美国新闻界发挥影响力,帮助清国侨民废除《排华法案》。最后,李鸿章决定不经美国西部,取道加拿大回国,以表达对本国同胞在美 —— 特别在美国西部地区 —— 遭遇群体性歧视的抗议。

抛开职业医生的身份,金韵梅从旅美华裔的视角出发,立时发现,在李鸿章不愿出现的地方,值得发表公开演讲与美国民众对话。1896 年 10 月 15 日《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布告,中国传教医生金韵梅将于 10 月 18 日在加州橙县长老会教堂举办讲座,内容超出医学健康范畴,主题针对中美文化差异和旅美华人现况。

要知道,此时美国西岸待开发地区的华人劳工,正被社会舆论和行政法案广泛排斥。金韵梅敢于在风暴中心的加州挺身而出,其勇气与正义为旅美华人扳回一分。这场讲座也预告了她从此即将在美国社会启动争取华人权益的人生之旅。

回顾历史,旅美华人散沙般的生态值得反思。自 1867 年起,加州华人总数高达 30 万,但代表华人的中华总会馆却毫无现代意识,不鼓励华人参与政治活动。当时,加州第十任州长竞选如火如荼,为少数族裔争取权益的共和党候选人乔治・高翰(George C. Gorham)同情底层华工,却因华人集体蜷缩在唐人街一隅无所作为,以几千张选票之差败落。此后,华人再无政坛代言人!《排华法案》出台一路无阻。

事实上,早在金韵梅面向美国主流社会,坦陈中美文化与政治差异时,活跃在美东地区的华裔政治与人权领袖王清福(Wong Chin Foo,1847-1898)已经做了大量类似的工作。王清福幼时被传教士收养培育,21 岁抵达华盛顿入学,同时兼任中国文化教职,在各类中英文媒体撰写专栏,号召华裔争取权益,反对种族歧视,以知识精英角色亮相美国社会。

王清福于 1883 年出版中文版《美华新报》,十年里推出《华洋新报》、《纽约华文周刊》和《纽约华人》三份刊物,为华裔搭建舆论平台和维权阵地。1892 年 11 月 18 日,王清福发表重要政治文献《华裔平权集会宣言》。作为旅美华裔政治先驱,他的言行无疑成为金韵梅的学习榜样。

王清福热衷商业演讲,传播中国文化,突破了当年旅美华人主要从事的开矿、修路、小本生意等血泪行当。从 1878 起,王清福雇佣经纪人为其推销演讲门票,每位收费 25 美分,最高纪录曾达单场听众 4000 人,进账可观。在日均工资 1 美元的年代,听众自愿花费等同一顿美味中餐的价格听演讲,可见王清福的人气相当高。

金韵梅重新踏上前辈的成功路径,她在全美商业巡回演讲,收费可达每场 1 美元,几乎是明星标价。1903-1905 年旅美期间,金韵梅的足迹遍及纽约、华盛顿、波士顿、芝加哥、圣路易斯、旧金山和洛杉矶等大城市的学校、妇女俱乐部和教会,演讲内容涵盖科学技术、人生感悟、世界历史及东方文化。

美国主流媒体对这位中国女性跟踪报道,从好奇她流利的英语、优雅的服装,逐步聚焦到她的女性主义观点,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以及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1903 年 3 月 7 日的《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这样记载金韵梅在该市医学协会介绍在华行医经历:

“她英语流利,富态美丽,幽默轻松,每次抬头微笑,都会带来一阵欢乐。金博士谈到为总督太太治病的故事,事后袁世凯以自己专用的总督大轿送她回家,一路上命令下属官员随行,‘他像送一个男人一样,送我回家’。寥寥几句细节,呈现中国社会的男权黄历正在慢慢转变的时代特征。”

1904 年 9 月 26 日,《波士顿全球报》(Boston Globe) 预告,金韵梅将在波士顿国际和平论坛发言。金韵梅虽然脱离了美国医疗界,但她的社会影响力超出了一个普通医学博士的日常工作。此时她正在美国农业部(USDA)研究豆制品发酵,设法增加民众蛋白质摄入来源。

从 1909 年庚款留学开始,赴美学人激增。作为前辈旅美精英,金韵梅热心与后学沟通。1906 年起创办的《中国留学生月刊》记载,金韵梅首次在哥伦比亚大学开设讲座为 1911 年,后续约十年。在此期间,无论是以后成为中国文化大师的胡适,还是积累过从政经验的早期女权代表吕碧城,都曾在哥大学习进修。金韵梅的事业转型,足足影响过一代人。

图 2.曼哈顿首座长老会教堂与西 11 街民居。丨摄影:作者

2022 年晚秋,趁寒意待浓,我特意去纽约曼哈顿下城西十一街附近兜兜转转。这里曾经是金韵梅旅美生活的最后落脚之地,潜行探访,有点穿越时空裂隙,窥视金韵梅私密的意思。绕过协和广场大声吆喝的小商小贩,在学院大道上鳞次节比的咖啡座边拐个弯,眼前立马变得古典般宁静。一段长度将近 200 米的英式联体公寓棕黄相间,在此至少伫立了一个世纪。

19 世纪末,培养医学博士花费不菲,仅就读医学院的学费,2000 美元也打不住。如果当初麦嘉缔夫妇将这笔巨款投资纽约地产,足以买下她们眼下租住的半条街。这批上了年纪的建筑物,看上去不曾经历大规模拆迁改造,民居稳固结实,街景质朴祥和。

踩着金博士走过的足印,辨别沿街的每个门洞,有关金韵梅旅居纽约的史料迅速汇聚在我的记忆皮层。据 1920 年 1 月美国人口普查资料记载,56 岁的金韵梅借居西十一街老屋,与 93 岁高龄的老太太登记在册,悉心照料其养母的晚年生活。她日常工作的食品研究中心实验室,就位于不远处的华盛顿街 641 号顶层。

我绕前街后巷逛了一圈,发现坚守本地的曼哈顿首座长老会教堂照样保留着盛时气派,景色大致依旧。当年,每逢礼拜钟声敲响,这对母女会携手牵扶,准时迈入寄托信仰的圣殿。150 年前,正是因为长老会的缘分,让 3 岁的宁波孤儿金韵梅与赴华传教的麦嘉缔夫妇结缘,欧亚二支血脉,最终融为一世亲人。

相距金韵梅的西十一街故居不远,往东走过几个街区,第二大道上的十二街街口,就是她 30 多年前读书的女子医学院教学大楼。当年,从这座楼里涌现出一大批冲破传统禁锢的女性知识精英,在世界各地服务民众。除了著名的首位黑人女医生斯通(Black Stone),还有另一位师姐赖马西,毕业后创建广州明心盲人女校,一生服务中国盲童福利事业,享誉华夏。

图 3. 《密勒氏评论报》(Millard’s Review of the Far East)

1920 年 6 月,沪上名刊《密勒氏评论报》(Millard’s Review of the Far East)预告,“金韵梅博士回国啦!”已经 56 岁的金韵梅的独特经历,再次获得主流媒体关注。此事恰好发生在五四运动背景下,中国首位医学女博士因其生命轨迹叠加了科学、民主、女权等热点符号,被视为新时代女性代表倒也顺理成章。结束本次跨洋回归后,她再没离开故土。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网址:中国首位医学女博士的事业转型 https://mxgxt.com/news/view/222731

相关内容

刘松林委员:科技助推中医药事业产业转型升级
《歌手》7位首发3位是医护?原来华语歌坛这么多学医的
企业抢着来进博“首发”“首秀”
盘点娱乐圈十大高学历明星 名校学霸博士应有尽有
作家残雪与科学家一起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
医博类
要那么多书法本科生硕士博士生有何用?从欧阳中石的学生们谈起
中国人民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金融硕士,团队如何超越明星效应
【人物访谈】“厂二代”讲述中国制造业转型故事
成功的创业转型故事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