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如何防雷

发布时间:2024-07-29 08:29

盛夏时节,雷雨频频光顾,人们常谈论起古建筑如何防止雷击的话题。古建筑因雷击起火,并不罕见。以故宫为例,明永乐十八年到清末,有记载的雷击就有10余起。但由于科学水平的限制,古代预防雷击的技术措施,往往是流于形式或仅寄托美好的愿望。例如:

鸱吻防雷。宋代以前,将正脊两端的瑞兽称“鸱”,在有些建筑上会发现有两根从鸱吻嘴里吐出来的铜丝,用于防雷击。但这种装置,难以将上百万伏的电流有效传导。

雷公柱防雷。传统的雷公柱有两种,一种是庑殿顶建筑正脊两端用于支撑向外调出的脊桁的短柱,一种是用于圆攒尖顶或多角攒尖顶建筑中的宝顶中心下方,用由戗支撑的短柱。雷公柱的名称,被寄予了美好愿望,但其主要作用还是为建筑结构提供承托力。

尖顶防雷。有些古建筑是四坡攒尖顶或圆坡攒尖顶,例如北京白塔寺的白塔、天坛的祈年殿等,最高处都是尖顶造型。虽然说由尖顶到坡面,有扩散电流的可能,但能否真正能防雷击,还未得到科学的证实。

如今,古建筑防雷不再只靠“寄予美好愿望”,防雷技术早已得到长足发展。在具体的保护工作中,工作人员会根据古建筑的勘察现状,优先采用对建筑影响最小的防雷措施。例如:

在文物古建的屋顶、屋脊等高处安装避雷针,确保接闪装置的材质和外观与古建筑风格相协调;合理设置引下线,将雷电流引入地下,引下线沿建筑外墙敷设,并尽量隐蔽;采用深井接地、外延接地等方法,建设良好的接地系统,降低接地电阻。

2013年,国家文物局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文物建筑防雷技术规范》,这是最早涉及古建筑防雷的行业标准。之后,《古建筑防雷工程技术规范》等相继发布,古建筑防雷技术也逐步走向规范化。

(作者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本报记者施芳、邵玉姿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29日 13 版)

(责编:邢郑、孙娜)

作者:张克贵

本文分享自人民网科普频道,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网址:古建筑如何防雷 https://mxgxt.com/news/view/21271

相关内容

遇到暴雨和雷电天气如何防范?这些要牢记
(文化中国行)古建筑与人的共生:“微更新”中赓续文脉
聚焦中华传统古代建筑 《九龙壁》名家对谈会举办
历史缄默,还有建筑在说话
台风来袭时如何科学防范?速收这份避险指南
这种被遗忘的古老民居建筑,最早记录在……丨闵行情
10年 九批 900项中国建筑遗产新类型的文化密码
今年首个暴雨红色预警发布 如何安全有效防范?
台风来袭,如何防范应对?
笑得停不下来,这简直就是一场盛大的古装防晒大戏,强调防晒的必要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