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古建筑与人的共生:“微更新”中赓续文脉

发布时间:2024-04-24 11:53

原标题:(文化中国行)古建筑与人的共生:“微更新”中赓续文脉

中新网苏州4月23日电 题:古建筑与人的共生:“微更新”中赓续文脉

作者 徐珊珊 邵燕飞 国璇

苏州平江路深弄小巷,大门敞开的老宅院落内,“老街坊”闭目养神,一旁收音机放着评弹,咿咿呀呀。屋外,蔷薇花如瀑布般倾泻,头带簪花、身穿绸缎的年轻人结伴路过,不时停下脚步,倚墙拍照,听一腔江南软调。

2500多岁的平江路,全长1606米,北接拙政园,南眺罗汉院双塔。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有各级文保单位20处、控制保护建筑45处,被称为“没有围墙的江南文化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串珠成链”。

在可持续的“微更新”模式下,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留近8000户居民原生态生活方式;复刻的宋代《平江图》显示,平江路现代布局与古代基本一致,古街、古桥等“老住户”保留在原地。当地通过留住老街格局肌理,带动古建活化利用,走出新老融合共生之路。

图为江苏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张蔚然 摄

古宅、古村、古镇和古城,所有过往留存至今的生存载体,连接起历史与未来。千年岁月所沉淀的江南文脉,绵延不绝。保护、挖掘、传承这笔宝贵财富,关键在人。

通过适应性保护改造利用,保留有活态紫砂工艺的特色街区——江苏宜兴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也在不断“焕新”,传承百年古韵。“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来,这是特别令人欣慰的。任何文化传承,不管是物质还是非物质,人都是第一位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沈旸说。

“房子是有生命的,和人共生共存。房子里如果没有人,就‘坏’掉了。”沈旸表示,房子会衰老,也会有更新,像一个有机体一样慢慢生长。“在蜀山古南街,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小规模、渐进式前行,是从保护形态、保护建筑、保护街巷到保护人的生活的过程。”

航拍江苏宜兴蜀山南街历史文化街区。刘政 摄

守住一条老街、一方古城、一脉文化,这是建筑、城镇与人文的共生。

千年运河畔,坐落着600多年前的古窑遗址。在无锡古运河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保护中,当地建立了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

“窑主人世世代代居住于此。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他们积极提供收藏的金砖,建馆后还义务担任讲解员,向海内外游客讲述大窑业的历史风貌。”无锡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秘书长杨建民说。

漫步江南,越来越多“沉睡”的古建老宅正敞开大门,以崭新的姿态,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在赓续文脉中遇见未来。(完)

责任编辑:

网址:(文化中国行)古建筑与人的共生:“微更新”中赓续文脉 https://mxgxt.com/news/view/1475

相关内容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千名师生共赴文化盛宴
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新展:全景式呈现中国版画时代脉络
福建省“文艺两新”人才漆艺作品展 助力漆艺文化传承
解读“春牛首”的习俗与文化内涵,文化学者薛冰携新书走进牛首十二讲堂
一扇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
品阅墨香书韵 感知古今文脉
中国钢琴家郎朗:愿通过音乐更好地搭建中法文化之桥
3000余件文物回归拉萨古建,“聚沙为塔”展览开幕
400场活动,持续9个月,中法文化之春闪亮华中“秀场”
福建三明法院: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读书活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