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象山数字报

发布时间:2024-12-16 03:00
  记者 董小滋 通讯员 陈颖  赵鑫

  40年,倏忽一瞬,农村社会却由此经历了一场伟大且辉煌的变革。上个世纪80年代初,象山改革开放由农村开始。从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实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再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象山农业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农业农村政策的指引下,象山围绕提质增效,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精品、生态、安全”精致农业,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生机勃发的崭新局面。如今,在象山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幅壮美的“三农”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生产发展 农业经济双增提质

  改革开放以来,象山农业和农村走过了一条探索、进步、改革、发展之路,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目标,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整个农业和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各县市前列。

  据统计,201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24.36亿元,位居全省各县市第二,比1978年的0.89亿元增长了138倍。“这主要是由于农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展和多元化,除了传统农业收入,农民拥有了更广泛的农业生产自主权。”县农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传统农业变革、农产品加工、农旅结合等,让农民走出一条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康庄大道。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有150元,去年已经达到28385元,增长了188倍。大部分农民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1985年我县传统农业从业人数占全县从业人数的58.8%,2017年只占到19.8%,农民从事二、三产业人数增加至15.5万人,大大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得到极大提升,粮食生产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2017年我县粮食播种面积22.93万亩,总产量10.67万吨,粮食自给率达48%。自我县实施超级稻“3816”产能提升工程以来,累计推广超级稻10万亩,其中“甬优”系列超级稻8万亩,是全国“甬优”系列超级稻播种面积最大的县域,最高亩产达915.6公斤。全县水产品产量从1978年的3.06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60.15万吨,跃居全省各县市第二位。肉类产量1.62万吨,禽蛋产量0.81万吨;生猪饲养量18.9万头;家禽饲养量236.6万羽,市民的菜篮子得到了极大丰富。

  立足区域资源,发展高效农业,农业发展效益不断提升。在1986年确定的“三水”(水果、水产、水禽)农业发展思路基础上,不断完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县形成了柑橘、白鹅、梭子蟹、南美白对虾、杨梅、大黄鱼、外销蔬菜、紫菜“7+1”农业龙型产业,种养面积达36万亩,一产产值达16亿元以上。大胆创新,创新了“千斤粮万元田”“稻渔共生”“林下养禽”等生态高效种养模式,不断提升农业发展效益。其中以“红美人”为代表的亩效益10万元基地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同时打造全产业链农业,形成了融生产、加工、营销为一体的年产值亿元以上产业链3条、建立超万亩基地12个,呈现出集中连片发展态势。

  创新驱动 产业结构提档升级

  实施园区建设,农业平台的带动示范效应明显增强。紧紧围绕“一区一镇”和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用工业化思路和发展模式,打造了一批现代化、高标准的精致特色农业园区,以点串线、以线促面,积极打造现代农业“两区”升级版。截至2017年,全县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0.1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标准化项目7.8万亩,市级农业精品园项目36个、县级农业精品园项目13个。2013年,全省现代农业“两区”现场会在我县召开,全力打造的5个参观点项目,创意领先、技术先进、设备优良,其中现代农业综合体项目创造性的在一个区域内,综合了生产、物流、展销、服务、休闲观光等诸多农业要素,为省内首创,成为最大亮点。

  实施科技兴农,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升。把科技兴农摆在重要位置,通过与院校联姻、“151”人才服务结对等方式,建立院士工作站2个、产学研合作基地15个,组织实施县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400余项,申请专利121项、制定地方标准40个。实施“走出去、引进来”计划,累计选派270多人次赴日开展柑橘研修交流,有效促进了象山柑橘品质优化升级。加强农业技术自主创新,试验成功海水稻种植、海水养鹅等技术,全球首发浙东白鹅基因图谱,自主研发柑橘设施加温技术栽培。发展设施农业面积10万余亩,引进、推广植保小飞机等各类先进农业机械11570台(套),实现农业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率达80%以上。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建成县智慧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和6个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基地,引进推广新技术和新模式70余项。

  实施培育工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坚持市场导向和龙头带动,基本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体系。培育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6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5家、市级28家,2017年66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107.4亿元、创汇20228.5万美元。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903家,其中县级以上规范社85家,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比重为68%,2017年85家规范社实现年经营收入10.96亿元,象山红柑橘专业合作社和象山县英姿果蔬专业合作社入选国家级社示范社。发展家庭农场861家,其中县级以上规范化家庭农场37家。积极培养高素质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和管理人才,累计培育省级农创客2个、农业领域创业大学生77个、职业农民629个。

  产业争先 特色产业优势明显

  柑橘是象山县果,也是象山第一大水果产业,种植柑橘11万亩,从业人员3.5万余人,常年产量12万吨,全产业链产值15亿元以上,产业规模位于宁波市首位、浙江省第五。我县先后获得“全国优质柑橘生产基地”“中国柑橘之乡”和“全国柑橘良种扩繁基地”等称号,其中象山柑橘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象山红”柑橘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

  近年来,我县在全省率先实施柑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传统过量的中晚熟温州蜜柑栽培面积从占比85%以上减至50%以内,并坚持改革创新,历时17年精心培育出精品杂柑“红美人”,成了橘农的香饽饽,消费者钟爱的“明星柑橘”。2017年,全县“红美人”栽培面积8500亩,投产2000亩,一产产值1.2亿元,净利润1亿元,以不足全县柑橘2%的投产面积实现全县柑橘一产总值的40%,实现了“一亩田十万元,一株树万元钱”的目标。 

  象山海鲜驰名长三角,象山梭子蟹更是象山海鲜中的精品,有“天下第一鲜”之称,象山先后被授予“中国梭子蟹之乡”“中国海鲜之都”等称号。“全国梭子蟹看浙江,浙江梭子蟹看象山”,象山拥有东海原种梭子蟹标准化养殖基地7万亩,各类作业渔船3000余艘,是国内最大的梭子蟹供应基地之一。我县梭子蟹采用产、供、销一体化经营,通过“基地+渔民+合作社”的模式,以县域梭子蟹捕捞渔船和生产基地为起点,呈射线向外辐射到舟山、温台等地,并在天津、张家港、北戴河、秦皇岛、厦门等20多个城市建立了活鲜批发门市部,开拓网上销售渠道,基本形成了遍布全国主要城市的活鲜水产品快速直销网络。

  注重品牌塑造,推动“象山品牌”向“浙江品牌”“中国品牌”的转型升级。目前,我县拥有市以上名牌农产品、知名商标57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7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白鹅)、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梭子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个。组建象山柑橘、象山梭子蟹2大产业联盟,推行“产业联盟+公共品牌+主导产品”营销模式,有力打响了“象山柑橘”“象山梭子蟹”区域公用品牌。尤其在去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中显示,我县“象山梭子蟹”“象山紫菜”“象山大黄鱼”和“南田泥螺”4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总价值高达24.7亿元,其中“象山梭子蟹”一个品牌价值就达18.53亿元,有力践行了品牌富农战略。象山“红美人”还多次获省农博会金奖,并在2017年被列入全国名特优农产品目录,我县“红美人”均价达每公斤60元,最高价达每公斤123元,橘农亩收入5至10万元,最高达20万元,是普通柑橘效益的10倍以上。

  美丽引领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农村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是实现脱贫攻坚的催化剂。在此基础上,我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全域推进森林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切实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农牧结合、稻渔共生、水禽岸养、稻菜轮作等生态种养模式,是我县运作的新型生态循环农业,其中沼液资源化深度开发利用模式和“虾+草+牧”生态轮作模式还是全省创新模式。县农林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我县共有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16家,大塘港和西沪港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2个,2014年我县获得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称号。我县全面实施的“整洁田园、美丽农业”工程,有效整治了设施农业用房,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深化农资废弃包装物回收与集中处置,推广应用绿色防控、秸秆还田等新优技术,建成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体系,回收率和集中处置率100%。

  以“亚运时代”为契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绿化提升、山体森林优化提质等工作,打造颜值更高、气质更佳的美丽县城。坚持山水田林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全域推进森林城市建设,从农村环境纵深整治、全域提升着手,推动美丽环境转化成错位发展优势。制定了“一村万树”三年行动计划,先后启动塔山遗址公园、海山公园等重大绿化项目8个,建成殷夫公园、南大河滨水公园、人民广场等城市公园12个,完成山体森林抚育优化提升1.3万亩。目前,我县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8%、绿地率31.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52平方米,实现90%以上的居民出门500米以内就有绿地,拥有省市森林城镇12个、森林村庄171个、美丽集镇6个,建有墙头方家岙、泗洲头何婆岭等旅游特色村30个、森林旅游点22个,涌现出新桥花卉庭院、涂茨园艺庭院、定塘叶口山菊花村等一批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乡村庭院。

  乡村振兴战略,是带给农民朋友们的无限福音,更是他们的福气。仲夏时节,泗洲头肖胡村、涂茨仙子湾等花海农庄满山遍野郁郁葱葱,村里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古色古香的木质栈道直通山顶,花海农庄初具规模。畅游花海,亲近自然,成了很多人向往的乡村田园生活。据了解,我县实施“农业+旅游”发展战略以来,充分挖掘农业产业和农耕文化资源,创新打造花海经济、体验农业、养生农业等新型业态,举办枇杷节、葡萄节、踏青节等活动,以农业旅游为桥梁,吸引游客畅游乡村田园,体验农事过程,带动农产品销售、村经济收入,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荒坡变花海,乡村变景区。一个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旅经济”在象山的山坳里、乡村中、田野间逐渐盛开,真正成为了农民朋友们的“聚宝盆”。据统计,全县累计发展各类现代都市农业园区(农庄)40多个,其中枫康石斛园、民国庄园等大型农业庄园投资超过亿元;建成市级以上休闲基地19个,象山斑斓黄金海岸和乡村全域旅游获评浙江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全县共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3个,并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7年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549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5.71亿元。

  产管结合 农产品质量整体提升

  我县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理念,以落实乡镇属地管理责任为重点,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为核心,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基层监管能力为目标,坚持“产管”两手抓、两手硬,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明显提升,先后获省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县称号。目前,全县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达64%,“三品一标”认证面积36万亩,占主要农产品面积的60%以上,近5年农产品县级以上抽检合格率均保持98.5%以上,其中2017年、2018年市级以上抽检合格率为100%和99.7%。投入500余万元对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进行改造升级,建成乡镇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点18个、水产品快速监测点10个,村级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室4个,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自检室5个,配备村级安全协管员586名,有效地保障了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质认证。

  同时大力实施农业地方标准,农业标准模式图入户100%,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64%。建成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89个、标准化养殖塘4万亩,创建标准化养殖场150个、美丽生态牧场50个、健康养殖示范场8个。拥有“三品一标”生产主体196家,认证面积达36万亩,主要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比率达60%以上。

  以人为本 服务“三农”精准有效

  发展农业、服务农民,除了政府层面一系列政策措施,关键还要培养一批心系百姓,服务“三农”的骨干队伍,打造一支爱岗敬业,创先争优当先锋的主力军。近年来,县农林局紧紧围绕人力资源第一要素,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努力提升干部素质,积极打造为农民群众谋幸福、为乡村发展谋振兴的“一懂两爱”三农队伍, 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陈淑芳、省老黄牛奖应和平、红美人选育团队等先进典型。

  以陈淑芳为带头人的“劳模工作室”在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中坚持以农为本的人文情怀和疏堵结合的工作方法,将原本3年的整治任务在一年半时间内超额完成,帮助120余户退养户转产转业,并在H7N9禽流感造成禽、蛋产品滞销期间自发为4户残疾人养殖户捐款8000余元,帮其渡过难关。应和平是象山农技员代表,不断探索水稻、大小麦、油菜的高产栽培技术,帮助种粮大户成立了全县首家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为全县种粮大户提供技术服务。他联系的种粮大户水稻亩产居全省第二。以应和平为领头羊的“应师傅工作室”坚持“面对面”“手把手”“一对一”的精准技术指导,十年如一日替视力残疾的种粮大户下田头做好病虫害查勘和防治工作。在灾害天气后第一时间深入一线组织开展自救,帮助农户第一时间获得赔偿、恢复生产。他先后26次被评为市县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红美人选育团队”历经17载的不断摸索和潜心钻研,成功攻克红美人规模生产难题,自主研发的橘设施加温促成栽培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并将红美人培育成农民的“致富果”,颠覆了象山柑橘产业。

  同时创新实施农林干部“四联”机制和“青春飞扬、岗位成才”青年干部培养计划,实行“传帮带”,助推“老带新”,努力推动农林干部素质全方位提升,并呈现出“主动作为、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形象优良”的新气象。县农林局机关作风民主评议在县综合服务部门中连续5年排名前五、目标管理考核有3年位居前三,2017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在全市林业系统排第一、农业系统居第三,真正把抓队伍建设转化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网址:今日象山数字报 https://mxgxt.com/news/view/207553

相关内容

广州日报数字报
宁波晚报•数字报刊
“河南日报”四字探源
现代快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东南早报数字报
不仅数字技术还原“磅礴”山水,这场光影展还带你走进印象派油画中
今天粉丝数据分析报告
Genies×Dapper Labs:明星和粉丝的3D数字形象都可成为NFT
海峡都市报数字报
杨紫INS报备揭秘:数字时代明星经营的艺术与挑战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