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作的角度,浅析《红楼梦》的“三段式”塑造人物方法

发布时间:2024-12-16 02:25

《红楼梦》作为经典名著小说,在塑造人物上是非常成功的。全书共有四百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有几十个。

我们欣赏它的悲剧美时,也不禁对红楼作者塑造人物的功力感到惊叹。尤其是在自己也尝试过塑造几个人物,写一段小说的时候,更加感受到其中的难度,就更加想要向名著学习。

那么我们在向《红楼梦》学习人物塑造时,可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呢?

1精准的人设

《红楼梦》中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偏好等都是相互区别的,即使性格相似,也有其不同之处。

比如林黛玉和龄官都是一样用情、看中“心”的人,而在程度上,龄官则表现得更加直接,林黛玉却使爱情更加缠绵;再比如邢夫人的兄弟邢德全和薛蟠二人,他们都是喜欢散钱与人,又都是直来直往的性格,可薛蟠重视亲人的态度却与邢德全完全不同;再比如,王熙凤和袭人都是要强好胜之人,她们争强好胜的原因却不一样:一个是因为担心自己有错处才要强,一个是为了表现自身的重要性而不断经营。

在这些人物的对比中,我们就能看到每个人物的立体程度,都与他们人设的精准程度密切相关。

如此,当我们思考人物设定时,就可以思考:一个敏感的人物会让情绪和情感发挥到怎样的极致,一个大大咧咧的人物能粗心到哪种程度,一个人物傲慢的原因是自卑、骄傲还是不懂表达。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问答,来使人设更加精准,避免人物面目模糊,或避免人物脸谱化。

精准的人设需要精准的展示,才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独特。

仍以经典的林黛玉形象为例,我们通常认为她首次表现出性格特点是在她第一次进入贾府的时候,而实际上早在林家,她就以不出声的方式有所表现。当时林如海问林黛玉,为何不去外祖母家,她却在面对父亲的疑问时没有任何回答。直到她到了贾府,我们才知道她当初是担心自己会因为见了外姓亲友而使得病情加重。可她却无法做到直言提醒父亲。

林如海的一问,林黛玉的不答,女主的敏感多思而不敢多言的性格就一下子跳了出来。所以当我们拉开幕布,让人物登场时,也需要把人物放在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事件里,来表现他的诸多特点。

比如一个粗心的人物,食物滴到衣襟上也毫不在意,却可能是个极其照顾朋友心情的人。那么就让他在饭桌上手脚粗狂,再给他旁边放一个有心事的朋友吧。比如一个八卦的人,在他人的事情上八卦无边,却可能对自身情况只字不提。那么我们就可以听听他是如何添油加醋地谈论别人,而别人又是如何对他知之甚少。比如一个放浪无边的人,在面对脏话辱骂时能够笑脸相迎,却可能因为他人的一句无意之言深感伤害。那么就让他遇到一群粗鲁飙脏话的人,之后再给他温柔一击,然后坐在椅子上欣赏他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事因人生,人因事显。”在一个具体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中,才能够更加凸显人物的特点。

除了使用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之外,还需用外貌、语言、心理等描写来呈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

比如林黛玉担心贾宝玉和史湘云因金麒麟而结缘,特来察看,却无意中听见贾宝玉在人前极力维护自己。这时候的林黛玉就上演了一段著名的心理活动,可谓曲尽她的九回肠。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试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这一段心理描写,可以看出林黛玉遇事时由一生二,由二推三的多思的性格特点,以及喜从中来,悲从喜而来,由悲而绝望的悲观人生态度。也因为黛玉的这种多思和悲观,才使得她总泪流不止。

所以我们在描写人物时,也可以通过心理描写来体现人物特点。

比如一个因内心自卑而表现傲慢的人物,要表现他的这个特点,就可以安排他遇到别人做得优秀的事。他的内心就可能会自动去和对方比较,进而联想出自己的种种不如意,却又不服气,或担心露怯,进而产生藐视对方的想法。当人物的内心活动完成后,他外在的傲慢的态度、语言和动作就自然引发了出来。

我们只有把一个人物的性格、语言、心理、思想等方面捏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人物的人设才不会是飘忽不定的,而是真切地立在那里的。

2重要转折点

人设已经建立,那么如何选择情节来把人物和故事紧密地结合,并呈现出人物的发展轨迹呢?

《红楼梦》就为我们做出了示范:书中对每个人物的命运,都有所呈现,能让读者清楚看到人物经历的每一个命运转折点。也正是这些转折点,才使得小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显得弥足珍贵,人物和故事相互推动,既没有冗余又不可或缺。

比如王熙凤的病形成的过程,有流产后疏于调理,也有不辞辛苦、操劳过度的原因,最终使她酿到了“血山崩”的地步;比如尤二姐的命运,先是失足,然后被贾琏偷娶,被王熙凤带入大观园,最后流产,心灰意冷而自尽;比如芳官,先是作为戏子被养在梨香院,后被分到怡红院做丫环,因欺倒干娘而名声在外,最终被王夫人赶出大观园。

人的一生中,重要的就那么几步,所以才需要时时去鉴别和把握。而人物命运的变动,重要的也是那几步,所以才更加需要把每一步的前后因果充分展现出来,这就是红楼作者表现人物命运时使用的思路了。

我们更加可以把红楼作者的这种简洁的写作思路运用到我们的小说写作中。

比如人物离婚对他来说影响巨大,那么就把他从婚姻有裂痕开始,到裂痕扩大成不可调和的矛盾的过程详细记录下来,并展现出离婚事件对他精神状态、生活状态的具体影响。如果做一顿饭能够加剧他们离婚的风险,那就让他们做饭,否则就不要提饭的事。

比如人物想要引起暗恋对象的注意,那就从他暗恋的甜蜜和煎熬,写到他为得芳心而做出的种种努力;从他不被注意,写到因为什么事情而得到对方注目,又因为什么事情而得到约会的机会。

当对人物生活和命运中很重要的几步都确定下来,我们写起来人物的故事就会更加有根有据,主线清晰。

3结局安排

《红楼梦》人物的结局就像一个命案案发现场一样,摆在读者面前,然后读者通过种种线索,来解析和重组人物走向这种结局的所有过程。

红楼梦人物许多都是薄命的结局,若细分起来,却都有不同之处。比如,林黛玉最在乎“心”,她也得到了贾宝玉的心,却无缘携手一生;比如,薛宝钗最后嫁给了贾宝玉,两人相敬如宾,可贾宝玉却选择出家,是她成了一个年轻寡妇;比如,佛系迎春,万事万物都难以打扰她内心的平静,可最后却被丈夫摧残致死。

她们或者得到了想要的,或者失去了最珍贵的,甚至死亡。

当然也有结局很好的。比如林红玉最终和贾芸走到了一起,终成眷属;比如薛宝琴比她姐姐薛宝钗嫁得更幸福;比如邢岫烟得以逃脱“薄命簿”。这些都是圆满结局,每个人得偿所愿,都过得还算不错。

我们在设置小说结局时,也可选择或悲剧、或喜剧结局,而非温吞无味的结局。我们可以把结局放在最后,就像大部分小说那样,带着读者一步步跟着情节前进。当然,我们也可以像《红楼梦》一样,把结局倒置,让读者探秘似的读后面的情节。

在结局前置的情况下,我们就需要设置一些悬念,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制造反差。

比如《红楼梦》在小说前面就通过薄命司册子给出了“悲剧”的结局,这就和大部分人物的优秀且富贵的初始状态反差极大。那么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就会好奇:为什么一群出色的女性会是悲剧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命运把她们引入了悲剧的大坑中?

罪案小说、侦探小说最喜欢这样的谜题似的开头。当然,我们在进行其他种类小说创作时,也可以使用。比如一个拥有至高无上地位的人,他原本生活得却很卑微,这时候我们就会想知道他的奋斗历程;比如一个善良到无我的人,原本却是个杀人如麻的江洋大盗,我们就会好奇是什么改变了他。

如此,我们就可以通过“重要转折点”来向读者揭开人物初始与结果反差极大的原因了。

总结

塑造人物不仅仅只是塑造她的性格、精神世界和外貌等方面,还有她在一定长度的时间单元里,呈现出来的经历故事和改变的状态。《红楼梦》的作者就为我们提供了塑造这样人物的“三段式”方法,即:精准人设+重要转折点+结局安排。我们按照这个公式,选择哪些特质是人物的特质,特质所达到的程度;鉴别那些对人物重要的转折点,而剔除没有任何作用的情节和细节;安排一个在情理之中却在意料之外的结局。这样,你也能写出一篇属于自己的小说。

细数红楼,共话人间——关注 不做惆怅客

网址:从写作的角度,浅析《红楼梦》的“三段式”塑造人物方法 https://mxgxt.com/news/view/206570

相关内容

浅析影视作品中人物形象特征的表现形式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浅析动画角色的塑造——性格
读《红楼梦》,《红楼梦》另读/紫竹滴水
浅析物业管理的形象塑造
影视作品分析写作方法总结PPT课件.ppt
【红楼梦】中音乐与文化剖析以文学、影视作品为范例
期待!《红楼梦》后40回,未来将由AI来写……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课堂)课件.ppt
电影版《红楼梦》有哪些败笔之处?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