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中演员和角色的关系探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表演艺术中演员和角色的关系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演员与角色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彼此相互影响而又同时存在。演员的角色扮演过程,是不断克服矛盾并实现自我的和谐与统一的过程。在影视或者戏剧表演的过程中,演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妥善处理自身与角色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借助自身的表演,在观众面前展现自我对角色的认识和感知。本文立足于演员与角色关系,对两者之间存在的对立统一与协调关系进行了探索,并对演员演好角色的条件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演员;表演艺术;角色;对立;统一;协调
在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中,能否成功表现角色,主要取决于演员的演出。演员在多年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表演体验。不管一个演员有多高的创作能力,多么出色的外表、才华和个人特点,都需要以角色为出发点,对每一个扮演的角色进行全心全意地刻画。将自身特长充分发挥出来,为扮演好角色,对自身进行改变和完善,这正是演员与角色之间相互依存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演员和角色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本文结合工作实践,粗浅地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演员与角色的统一
性角色的塑造过程中,也在不断改变演员与角色的关系。从开始的对立性,逐步向统一和相互协调转变。如何塑造人物形象,是角色扮演的关键,也是角色的灵魂所在。首先,要做到外形的“像”。例如,在戏剧舞台上,若是仇虎这个形象是用一个有着清脆声音和羸弱身材的男演员去扮演,会明显不合适。而在同一个舞台上,周朴园的台词让演员用鲁贵的形象念出,也会制造很多的笑料。在外形上要求演员与角色尽可能地贴近,因为他饰演的角色,可能会完全迥异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出身和性格。其次,演员在对角色进行塑造的过程中,应对角色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探究,真正做到形似和神似。一个好的剧本,往往会给演员极大的创作空间,去分析角色的经历和出身等细节。越好的剧本,往往越能深刻地诠释角色。对于演员而言,往往具有更多可挖掘的东西。若是剧本对人物的创作与逻辑不符,则演员就不能对真实的角色进行分析,更无法实现对角色的深入挖掘。通常,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要求做到“真听、真看、真感受”。而此处的“真”即为真实。一个演员只有真正能够做到“想角色之所想、思角色之所思”,才能实现“神似”的表演目标。最后,要做到演员自身与角色的统一。演员在舞台上呈现艺术角色时,要做到“角色所做”,真正能够统一自身与角色的行动。作为一种行动的艺术,演员在戏剧舞台上的有机表演,是能够外化角色内心活动的。为此,需要演员对角色的内心活动深入研究,结合导演的编排、剧本和角色的内心活动,对角色的行动进行组织。而舞台的行动也恰恰是角色内心活动外化的一个过程,由角色内心活动所带动,触发演员在舞台上的每一个行动。
二、演员与角色的对立性和矛盾性
(一)演员和角色的对立性
首先,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是独立无二存在的。无论是戏剧创作还是影视创作中,演员和角色之间在表现上的差异比较显著。因为角色具有相对固定性,演员只有通过反复调整自我,才能实现与角色的和谐统一,而这个过程是完善和动态的。尽管演员相对于角色处于主导地位,但角色的性格要求,会限制演员的角色,说明演员在对角色的创造过程中,与角色之间的矛盾比较显著。而演员的表演技能和文化修养等基本功,都会显著影响角色的塑造效果。其次,演员在创作角色时,要克服双重生活带来的矛盾,而这种关系的对立性,造成了演员双重性的生活。在影视和戏剧表演中,一方面,演员内心只有具备一定的创作感受,才能完成表演的整个过程;另一方面,演员必须对角色所需要的情境从心理上接受并适应,而这两种心理状态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为了能将角色真正塑造好,演员就要解决双重生活所带来的对立与矛盾。要在头脑中构建人物的立体形象,借助必要的角色生活体验,努力挖掘自身与角色之间存在的共性。这样才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改善自我,很好地顺应角色。
(二)演员与角色的矛盾性
演员既要结合自身的条件,从自我出发,同时又要对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行创作,由此决定了演员与角色之间的矛盾。首先,演员与角色之间存在思想矛盾性。演员的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是演员的两个分裂的人格,二者之间不可分割。在舞台上,演员始终有两个不同的自我存在。而作为创作的主体,演员应将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控好。通常情况下,占据主导位置的是第一自我。利用演员的自我调控,协调统一两个相互矛盾的自我,通过塑造角色,在观众面前呈现更加形象化和生动化的人物形象。其次,演员与角色之间存在行动的矛盾性。演员在舞台上有着真实的行动,不仅仅是背熟台词,在舞台上展现排练的过程,而是要由内心的变化催生每一个交流。要实现真实的表演,就需要演员在第一自我的控制下,将第二自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也就是通过角色本身的自我,去完成这样的活动和心理变化。最终还是在第一自我的指挥下,在第二自我内心的变化所催生的行动中去解决矛盾。最后,演员与角色之间存在外在矛盾性。剧作家所创作的人物角色,并非一定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时候,也不能达到真正的相似。若仅仅是从外形上来讲,对角色一味地模仿,未必就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例如,1983年在中国首演的《推销员之死》,担任导演的是剧作家本人阿瑟米勒,他对于舞台表演中简单地模仿外在形象这种形式一直持反对态度。他希望演员对角色的理解,更多是立足于自身的生活实际,可以将中国想象成为故事的发生地。尽管两国之间有着完全不同的国情,但这是一种完全超越了文化和国界的艺术。在导演和演员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在北京成功上演了这部伟大的外国作品。
三、演员与角色的协调性
首先,演员演好一个角色的关键,就是做好“形似”。而如何才能协调二者的矛盾性和统一性呢?这就需要演员在不破坏演出的假定性的情况下,根据现有的条件,尽可能地做到与角色的外在统一。作为创作主体和创作工具,演员自身因为受制于表演的形式,需要借助形体和台词等专业技巧,对自我不断进行改变和完善,才能与角色更好地适应。其次,演员与角色之间要达到思想上的共鸣,能够真正协调思想。对于演员而言,要将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的关系处理好,就需要通过不断实践和磨练。能在规定的不同情境下,结合不同的角色,对自我的表演方式和表演状态不断进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角色。演员的角色思维是通过对角色的不断揣摩和分析,在自我思维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诠释角色。由此可见,演员会控制角色思维,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演员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需要下足功夫,才能真正实现与角色思维的协调。演员通常采取的是思维模式,是“假如我是他”。舞台中的人物形象往往都是冰山上的一角,需要演员去不断揣摩,深入挖掘,才能更好地诠释人物形象。最后,行动是由内心活动所引领的。演员与角色能协调统一心理活动,是达到行动协调性的前提。演员塑造角色的结果就是行动。而塑造又是行动的目,二者互为因果关系。而演员不同,表演方式不同,所呈现的状态也是不同的。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陈道明,塑造了很多经典的皇帝形象,在《康熙大帝》中饰演的康熙极具表现力,作为经典形象,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中的很多表演,都是陈道明经过自身不断揣摩而临时添加的,他将角色的表现力作为表演的重点,并无限放大了表演中的“表现”这一环节。这种方式,在增加角色的戏剧张力的同时,还使观众对表演方式形成了一种固化思维,认为让陈道明仅靠“气场”就能撑起角色。演员倪大红作为实力派老戏骨,经常饰演小人物,也曾经在《大清盐商》里饰演乾隆皇帝。而他在演乾隆时候,在塑造这一层面投入了更多的注意力。观众乍看起来戏剧张力与陈道明饰演的康熙具有非常大的差别,而他更多是向观众传递一种细水长流式的表演方式。尽管两个人对相同类型的角色进行了饰演,但处理方法上却完全不同。而陈道明和倪大红都是观众公认的实力派演员,二者虽然表演方式迥异,但是都有着塑造好角色这个共同的目标。二者选择了不同的路程,传递给观众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但这恰恰表现了戏剧的魅力。
四、演员自身控制角色
演员在表演创作时,发挥主导作用的,是演员对角色思想感情和内心生活的体验,对人物在不同环境下的心理变化用心思考和感受。然后再通过艺术手段的运用,对人物的行为、形态、语言和声音等进行表现。通过对角色“神”的体验,对人物活动“形”进行贴切地演绎。舞台上的表现手段和戏剧的程式,就是“形之外”,通过不造作、不娇柔的表现,向观众进行逼真地传达,由此激发观众情感上的共鸣,真正和剧中的人物同悲同喜,这样剧场效果才能达到最佳。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主要分为性格演员和本色演员两种类型。作为创作者的“我”,“演员”同时兼有“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的角色。演员在拿到剧本后,要在第一时间内全方位地分析角色,涵盖角色周边的关系,生活处境和所处的社会地位等,而不是简单和笼统地概括,这样才能对一个立体形象化的人物从全局化进行感知。同时,还要强化角色的生活体验,对于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角色实际所处的环境进行感受,对角色性格通过敏锐细腻的眼光去捕捉,以同步感知人物的外在活动和内在心理。比如话剧《原野》中金子的扮演者徐帆,“第一自我”是徐帆本身,而“第二自我”则是徐帆创作的女主角金子。徐帆通过对剧本的深入分析,对人物性格和所处时代背景的深入了解,在舞台上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剧作家所赋予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她通过再创作剧中的人物,又回归到了“第一自我”。通过替代的表演方法的运用,真正统一了演员和剧中的角色。
五、演员怎么扮演好角色
通过演员这一鲜活的个体来呈现角色,是表演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根本区别。而作为演员,如何才能扮演好角色呢?演员要演好角色,首先,就要妥善处理自身和角色之间对立而统一的关系,通过前期分析角色,深刻感知角色的性格和心理,然后在情绪的带动下,通过生动的表演,在观众面前呈现脑海中形成的人物形象。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若是不能完全吻合自身所扮演的角色与剧作家赋予的角色的关系,那么,演员在镜头前就不具备强烈的信念感。一个演员若仅仅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去分析剧本,则会将自身置身于角色之外。演员如果太过理性,会将演员的信念感和想象力抹杀,这样观众会觉得表演枯燥乏味,缺乏一定的吸引力。而若是演员充满信念,将自身完全置身于规定的情境内,将自己视为角色本身,对整个剧情故事也非常相信,那他就会在舞台上自如地表演,全身心地投入,就像故事正在发生一样。由此可见,创作人物的关键,是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只有具备这个条件,才能触动观众,使他们在观赏时犹如身临其境,与剧中的人物一同哭一同笑。所以,一个成功的演员,必须要真正做到自我与角色的融合,通过反复的表演锻炼实现演员与角色的统一其次,是角色体现。最终的角色体现,是演员所有前期工作的目标。无论演员是多么透彻地分析角色性格,在构建人物形象上,也与角色本身靠近,最终都是通过表演,对人物进行展现。演员的内心表现,观众是看不到的。而观众只有通过演员最终的角色体现,对其所塑造的角色进行判断,并给予充分的认可。
六、结论
演员与角色的关系是互为表里、不可分割。角色是通过演员进行创造和承载,而演员又是由角色所成就的,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和统一的关系。通过演员的能动性相互协调,实现二者的统一,才能创作出生动形象的角色,这样演员的表演才能更加扣人心弦。本文通过外形、思想、行动三个维度,对演员与角色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更加明确和清晰二者之间的关系,帮助从业人员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
作者:石慧 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网址:表演艺术中演员和角色的关系探索 https://mxgxt.com/news/view/206569
相关内容
时尚表演探索身体与艺术关系角色扮演电影演员,在角色扮演电影中探索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交融
演员和角色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演员和作品、演员和角色之间,你认为是什么关系?
浅析演员与剧中人物的关系
Entourage Korea(明星伙伴)的演员表和角色介绍
表演中舞台交流对角色塑造影响的思考
浅谈演员对角色的理解与把握.doc
杨子的演艺之路:当CEO变身演员的奇幻旅程
角色扮演游戏有哪些 最新角色扮演游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