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动机的疲劳:为什么有人越出名、越不值钱?

发布时间:2024-12-15 19:33

心理学家荣茨曾经做过一次实验,他让一群大学生观看一本写真相册,并给相册里的人打分。

这些大学生并不认识相册里的人,只是有的人在相册里只出现了1次、有的出现了10次、有的甚至出现了20多次。

结果,在相册里出现频率越高的人,被喜欢的程度也更高。但是,并不是曝光频次越高,人们就越喜欢一个事物。一旦曝光频率到达20多次,人们就会无感,甚至出现厌恶的感觉。

这就像让你听一首歌,一开始你越听越上头,但当你重复几十次之后,内心就会排斥它。

这是因为同一件事物持续刺激大脑,大脑的同一个地方就会持续工作,时间久了就会产生神经疲劳。

把事物曝光的次数和人们的喜爱程度做一张图,我们会得到一个倒U型曲线。

一开始,曝光次数越多,喜爱程度越高。在一定频次之后,曝光次数多了,喜爱程度会降低。

我们常常有个误区,以为曝光机会越多,就越容易走红。但其实,一个人、一个品牌、或是一个话题是不是“当红”,包含了两个因素:

一个叫熟悉,一个叫喜爱。如果熟悉和喜爱的混合比例是均衡的,就是当红炸子鸡。

如果你去中国东北调研,给女大学生们看这两张脸:

大家对尼古拉斯·赵四的熟悉程度,可能会大于尼古拉斯·凯奇。

但如果加上喜爱这个因素进去,我相信尼古拉斯·凯奇的票数会更多一些。

所以,曝光量的增多,并不能带来相应的商业价值。你看中国所有商业价值最大的明星,他们大多都是谨慎的曝光者。

我们列数一下中国历届的“男神”们,金城武、梁朝伟、彭于晏、胡歌、易烊千玺……

他们都不是经常跑通告的综艺咖,也没有出演过红遍大江南北的神剧,但他们的商业价值却是巨大的。

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列数那些既有规模、又有利润的大品牌,他们的广告投入也一样是克制的。

比如,农夫山泉、微信、苹果、特斯拉、可口可乐……当OPPO开始走高端路线后,你发现OPPO也很少再做综艺节目冠名了。

一个明星、一个品牌是这样,那么像消费动机这么抽象的东西,也会因为次数的变多,而变得没有吸引力吗?答案是肯定的。

“饱和效应”可以解释很多种心理和行为。举个有点羞羞的例子:

广大宅男们很喜欢躲在房间看1024的小黄片,但随着阅片量的增多,你会发现自己的口味越来越重。

之前吸引你的那些“经典影片”,慢慢变得不再那么有吸引力,你要寻找更刺激的小电影,才能满足自己。

其实“饱和效应”经常用来研究,性刺激材料与性犯罪之间的关系。

最初,“性刺激材料”很容易诱发性犯罪,但当这种材料增多时,人就慢慢适应了,反而会降低性犯罪率

所以,像Pornhub这样的色情网站,到底是在诱发性犯罪,还是降低性犯罪,一直是件有争议的事。你看,连性欲这种生理性的消费动机,都是会疲劳的。

明星也是如此,当一位明星在一段时间内,过度地宣扬一种人设,大众的消费动机就会产生疲劳,从而产生反噬。

稳住消费动机的另一个方法是把资源押注在流量资产上,而不是流量负债上。

一个品牌、一位明星、一个产品在推向市场时,怎么保证用户的消费动机不疲劳?

对于认知层的疲劳,我认为是被两个因素影响了,一个是时间,另一个是形式。

打破时间感的疲劳

老夫老妻,也有“小别胜新婚”的说法。

任何的无聊,其实不止来自于机械的重复,还来自于时间的循环。所以,熟悉的反义词是新鲜,“新”指的就是时间上的间隔。

当红,就是在熟悉和陌生之间踩跷跷板。所以,我们在打广告时,最好的效果不是铺天盖地,也不是适可而止。而是要在一段时间内饱和投放,一段时间内彻底冷却。

饱和投放是为了在短时间内,让用户产生认知放松,用熟悉催化出喜欢的情绪;

而彻底冷却,是为了中断饱和效应带来的无聊和厌恶感,给用户的感官保鲜。

所以,很多品牌是被电商平台绑架的,因为电商的促销节日几乎月月有,品牌的广告资源被稀释了,用户的消费动机被搞疲劳了,品牌如果想持续走红,就必须要狠时更狠、闲时更闲。

关键时刻爆炸,日常时刻冷却”,保证用户消费动机的稳健,才是品牌长治久安的推广步调。

创意形式上的更迭

让消费动机疲劳的另一个决定因素是“形式”。让我们丧失新鲜感的往往不是内核,而是形式。

比如,你很喜欢去你家楼下一家烧烤店吃烧烤,你觉得那里的烤羊腰是一绝。但隔三差五地吃了一个月,你还是有点腻了。

最近淄博烧烤火了,店主推出了淄博版的小饼加葱卷羊腰套餐,你又被成功吸引了,连吃了三天。

吃羊腰就是你的需求内核,是不变的。但因为大蒜就羊腰你吃腻了,换成小饼加葱卷羊腰,你又来感觉了。这就是形式上的迭代,重新唤醒了消费动机。

这点我有体会。有一年夏天,我很喜欢晚上点瓶可乐,就着晚餐吃。连喝了一周之后,有一天就想换换口味。但看到超市里上新了mini罐的可乐,就又买了一箱。

很多品牌做广告,喜欢每年来波新的创意,这其实是在破坏品牌资产。但可以理解市场部的心态,年年都搞一样的创意,害怕用户厌烦,更害怕老板觉得自己不干活。

但正确的做法是:每一年的创意内核都不变,去探索新的表达形式即可。

我们假设农夫山泉做年度广告创意,它的创意可以一直围绕“大自然的搬运工”。但你每年的创意形式可以持续变换:

一支故事化的TVC

拍摄一支员工艰辛采集水源的纪录片

跨界《国家地理杂志》,拍摄水源地摄影大片

找一组知名作家,写几篇关于长白山的短篇小说

找贝尔或德爷在长白山大山里玩极限生存挑战

……

这一点上,我们要学习乐高。乐高也有一个主题乐园,整个主题乐园都是用乐高积木搭建而成的。

虽然乐高主题乐园距离迪士尼和环球影城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在保持新鲜感上,乐高却做得更好。

因为每隔四年,乐高主题乐园里的人工雕像和景观都要推倒重建

用户的某类需求可能一直是不变的,但因为我在环境的变化,用户消费这个需求的形式就变了。所以,我们要根据外在环境的变化,做形式玩法的迭代。

我们看一些音乐类的综艺节目,一些早已耳熟能详的老歌,再度“翻红”,是因为在音综里,歌手通常会对老歌进行重新编曲,让那首歌听起来像首新歌。

歌还是那首歌,但因为新的编曲、新的演唱者,让大家有了新的体感。

在《乐队的夏天》里,九连真人改编了李宗盛的《凡人歌》,他们把歌词改成了客家方言,还加入了唢呐和小号,一首抒情老歌竟然变得热血起来。

大家往往认为,只要稳住了流量就能持续火下去。但流量是果,而不是因。

持续的流量,来自用户持续的消费欲。只有稳住用户的消费动机,才能长红不衰。

网址:消费动机的疲劳:为什么有人越出名、越不值钱? https://mxgxt.com/news/view/199015

相关内容

明星代言为什么越来越受广告主的青睐
为什么“名人的瓜”,我们会越吃越上头?
为什么晒太阳后会感觉疲倦
为什么过敏的人越来越多了
端午越来越有钱,身边的人却越来越少,后来的她成为了名动天下的女富商…
追星族消费调查:近7成粉丝曾为偶像花钱,80后最“抠”
不管有没有钱,只要家中出现了这“三种小动物”,家庭越来越富贵
结婚后的赵丽颖为什么越来越不火了? 几个原因值得思考,可惜了
借社会知名度误导消费者 拿什么约束名人广告?
流行音乐为什么越来越无聊?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