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1

发布时间:2024-12-15 18:36

     向恺然(1889一1957), 中华民国时期武术著作家。字向逵,笔名平江不肖生。湖南省平江县人,祖籍湘潭。6岁即从私塾先生习文学武,攻地方名拳巫家拳。少时父辈勉励其习文为官,而他却钦慕古代游侠的为人。稍长,又接受些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则自号“不肖生”,并以此为笔名。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6),时年16岁,即东渡扶桑,考入东京宏文书院攻读政法。在日结识了长沙旅日同乡留学生王志群。王精拳技,尤擅“八拳”,曾力挫日、俄武师,人称“拳王”。恺然以王为师习武。1912年(另说1911或1913)回国,所著《拳术》问世。1913年,由湖南省政府支助,在长沙与其师王志群一道创办“湖南国技学会”,从事武术研习和推广工作。

      应程子楷军长之邀,任第一军军法官。数月后,程子楷被袁世凯驱赶下台,他亦失去军职。同年,因受督湘汤芗铭的威胁,再次东渡,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深造。他练拳不辍,认为中国武术是强种强国之瑰宝,应该提倡。留日期间,出版了新著《留东外史》,后又著《留东新史》。

      1916年学成回国后,全力倡导中华武术。次年在上海创设“中华拳术研究会”,并开始创作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一书尤负盛名。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根据该书一段故事改编的电影《火烧红莲寺》曾风行一时,且成为民间艺人演唱说书的蓝本。1931年回长沙。1932年任湖南省国术训练所秘书兼教育长。曾四处奔波,延聘全国武术名流来湘传授武艺。1934年调省会民众国术俱乐部工作,筹办湖南省第二届国术考试,为湖南省武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8年赴安徽任二十一集团军总办公厅主任,并一度任安徽大学教授。1948年返湘,任省政府参议。1949年随程潜将军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任湖南省文史馆员、省政协委员、省文联会员。1956年被遴选为全国十二单位武术观摩表演大会裁判委员。在与贺龙元帅交谈中,欣然允诺撰写《中国武术史》一书,但不久病逝。

      恺然先生一生著作颇丰,尤以撰写武侠小说著称。作品还有《侠义英雄传》、《江湖大侠传》、《铁血英雄传》、《霍元甲传》、《玉镯金环录》、《百鸟朝凤》以及《国术理论》、《拳术传薪录》、《拳术见闻》、《拳师言行录》、《太极经中经》与合著《国技大观》等数十部。

      其著述立足于弘扬中华武术文化,充满爱国激情,以系统介绍中华武术流派、渊薮为宗旨;小说内容虽有渲染加工,但并非向壁虚构,往往实有其人其事;文笔流畅,可读性强,很少有庸俗之笔墨。

【转】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1)  

     前清丁未〈注一〉年间,我在日本,会见一位直隶朋友。就听他说起北方练拳术的人,有几个大派别:一派是练八卦拳的,一派是练形意拳的,一派是练太极拳的,还有一派练岳氏散手拳的。后来由岳氏散手又产生一派:谓岳氏连拳。此外,虽尚有不少的家数,然练习的比较人少,不能自成一派〈注二〉。我当时听了这些话,不过知道有这些名目罢了。究竟各派是些什么手法,彼此分别之点在什么地方,因那位直隶朋友不

能一一演给我看。无从知道。

      直到民国癸卯年〈注三〉,遇见李存义的弟子叶云表、郝海鹏,才见着了形意拳,八卦拳也看了一部份,太极拳仍是不曾见着。不过曾听得叶郝二人说起太极拳意义,使我增添了许多向往之心罢了〈注四〉。经过了若干年,只是没有机会遇着太极拳练得好的朋友,不但无从研究,便想看一次是如何的形式,也达不到这个目的。

  到乙丑年〈注五〉五月。幸有一位陈微明先生,从北京来到上海。以所从杨家学得的太极拳,设一个致柔拳社,专教人练习〈注六〉。我得这个机会,才从事研究了几个月。

     不料正在研究的时候,二十年前教我练拳的王志群先生也到了上海。我这时与王先生已有好几年不曾见面了,一向只听得王先生在北京专心研究太极拳,因为原来根底甚深的原故,成功比任何人都容易,我于是又从王先生研究。

     论王先生所练的太极拳,与陈先生所练的本属一家。陈先生的师承是杨澄甫,王先生的师承是吴鉴泉,两人都是杨露禅的再传弟子,当然是一家一派的了。但是两人所传授的拳式,各自不同。我当时很是疑惑,不敢随便判断谁对谁不对〈注七〉。我既以研究拳术为目的,自不能存党同伐异的心,何况同是太极拳术,又是同出一家呢〈注八〉。只以研究便利的关系,因王先生住在我家,便专从王先生研究,也时常与陈先生推手。奈不久离了上海回湖南,在湖南找不着练太极拳的人,没人和我推手,只好独自练习。

    戊辰〈注九〉七月。我跟着湖南的军队到了北京。此时北京已改名北平。因政府迁都南京的关系,北京市面渐就萧条。影响所及,连几个练太极拳有名的人物,如杨澄甫、吴鉴泉等,都跟着往南京或上海去了。所会见的几个,虽也是北方有相当声望的人,如许禹生〈注十〉、刘思绶之类,对于太极拳都有若干年的研究。其所练架式,类似吴鉴泉传授者为最多,我于是又从许刘两人研究了些日子。许君以吴杨等专练太极拳之人皆已南去,他办了一个体育学校,找不着教太极拳的好手,就托人在河南温县陈家沟子聘了一位姓陈名积甫的来〈注十一〉。

  相传杨露禅当日是从陈家沟子学来的太极,他的师傅叫陈长兴。从陈长兴到现在,代有传人。此刻陈家沟子的人,少有不练拳的,练的都是太极,没有第二种拳在那地方流行。体育学校请来那位姓陈的,年龄不过四十岁,是从小专练太极拳,不曾练过旁的拳。到北平后,除在体育学校担任教授而外,还有许多人请到自己家里去教,我听说这们一位人物,少不得要去见一见。

  这日由许君介绍,在体育学校会面,并见他练了拳、推了手,还和他谈论了好一会。不会他倒也罢了,会过之后使我更加了疑惑起来。因为他这地道的太极拳,不仅和吴鉴泉传授的形式大不相同,就是和杨澄甫所传授的比较,也全不是那门一回事,连拳谱上的名目也不一样。

  吴杨两家所传的姿势,虽有分别,但是起手都是一揽雀尾为名称。就是孙禄堂从郝维真所学的起手名懒札衣,也与揽雀尾的音相似。不管是谁的音转变了,总还是这个音调差不多的名称。至于陈积甫练拳起手叫做金刚捣碓,虽也有懒札衣的名目,惟手法身法与吴杨两家的揽雀尾,孙禄堂的懒札衣,都无相似之处〈注十二〉。且全式名称不同之点甚多,如青龙出水、双推手、神仙一把抓、小擒打、前招、后招、铁叉、切地龙、当地炮等名称,皆吴杨二家所未有。至如封似闭,称六射四闭,单鞭称丹变,倒撵猴称倒捻耾,肩通臂称闪通背,右起脚称右插,左起脚称左插,转身蹬脚称蹬一根子,抱虎归山称抱头推山,云手称运手。音尚相近,但身手动作方法,亦多不类〈注十三〉。

  再看他推手,只有同边活步的一个方法。就是一个左脚向前,一个右脚向前,掤挤进一步,捋按退一步。我问他推手共有几个方式,他说就是这一个方式。我又问没有站定不动脚的推法吗,他说没有。我又问他没有四隅进退名叫大捋的推法吗,他也说没有。我想这就奇了,杨露禅是从陈家沟子学来的,到此不过三传,何以与陈绩甫的相差这们远。

    杨家练习的方式,倒比较的完备〈注十四〉。杨家推手的方式,由浅入深共有四种。最初彼此都用单手搭挽,使站走灵活,次则按掤挤捋按四手,彼此都用双手两脚站立不动,仅以身手进退,又次则活步进退,再次则向四隅进退,名为大捋。步法、身法、手法、渐次繁难。务使练习的人能进退随意,缓急皆由自主,不受制于人。若仅一同边活步之方式,初学者不易粘走,而练有相当程度的,觉得其活步容易讨巧,腰腿难得有真功夫,至于欲求深造的,则又嫌其太简单。

  太极拳的原理和其它之拳术不同。太极注重粘走,所谓于不丢不顶中讨生活是也。粘即是不丢,走即是不顶。此理说的容易,做到实难。一部份之粘走尚易,全体之粘走尚难。欲全体粘走如意,则非有大捋不为功。按大捋之法,决非创自杨家,想必是陈绩甫未得其传,故其法尚不及杨家完备〈注十五〉。

    以我个人近年研究太极拳之结果,深信拳理之精细、拳法之周密,及练习之有益无损,此非他种拳术所能及。

    近年来政府提倡武术,设国术馆于首都,各省也遍设分馆。首都国术馆中,分武当少林两门。武当门即以太极拳为主体,因此太极拳的势力渐渐侵到了南京,练习的人日渐增多。然首都经过一次武术比赛之后,声明以太极拳为专长的多未胜利。而北平方面所去应试之人,其得胜利者虽十之七八也曾练习太极,但在报名时,却未声明以太极拳为专长。〈国术馆考试武术时。报名者须声明曾练何种武术,以何种为专长。〉因之一般人对太极拳怀疑者极多。

      原来反对太极拳的人,不待说益发振振有词。即平日也曾练习太极,对太极有相当认识的,也怀疑太极不能致用。我是最相信太极的人,在这时不得不将我个人对于太极拳的经验及心得说出来,或者可以解释一部人的疑惑,及增加一部人的信仰,并可以供同好的参证。篇中时有文言口语杂操之处,随手写来,但求达意,不及修改,阅者谅之。

  我觉得太极拳在各种拳术中为最难致用之一种〈注十六〉。什么原故呢?

     练他种拳术的人,工夫即算不深,只是练过拳的必有相当体力,比较未经练过的强健。惟练太极拳的人,以不尚力原故,初练一年半载,体力并不见得比寻常的人发达,许多体力既不比人强。而太极拳的用法,又远不及他种拳式之简易,易于领会。无论初学的人,就是对太极拳用过三五年苦工夫的,除却照一定的规矩推手而外,若教他将太极拳一手一手的用法,从头至尾解释出来,恐怕能办得到的很少。既是自己不能领会自己所练太极拳的手法,却如何能使用呢。

      练他种拳术的,和人比试起来,纵然不能把平日所学的手法,丝毫不乱的使用出来,然因其平日练习时横冲直击,成了习惯,只要利用这种习惯,再继之以猛勇直前,每能克敌制胜。练太极拳的则不然,平日练习以缓慢为原则,以毫不使力为要义,而一趟架式,自首至尾连绵不断,虽搬拦捶、指裆拳等手用法,似已显明,然练习时不是断劲,用时自难得力〈注十七〉。

  人类本自然具有以手足自卫及抓攫人的知能。即不知拳术为何物的小孩,他们有时相打起来,也知道劈头劈脑的举手打去。被打痛了的人,也知道闪开和还手。练太极拳没练到能致用的时候,便冒昧和人去比试,不但不能用拳法去打人,有时甚至连那本来具有的自卫抓攫的知能都没有了。摆出一个一成不变的架式,去接受人家的攻击。旧小说中常有只有招架的工夫,并无还手之力的话,练太极拳不曾练好的人,并招架的工夫也没有,因为太极拳里面就没有寻常招架的手法。然则没有招架的手法,难道人家打来,不招架任凭人打吗。

  要解释这问题,先得明了太极拳的原理。他种拳术的名称,每有与拳术无甚关系的,惟有太极二字,完全包括了这种拳术的意义。

     太极就是一个圆圈,太极拳也就是由无数的圆圈联贯而成的一种拳法。无论一举手、一投足,皆不能离这个圆圈,离了这个圆圈,就违背了太极的原理。再精细一点说,不但举手投足,不能离圆圈,四肢百骸不动则已,动则皆不能离圆圈。

     太极拳的招架,便是攻击,攻击也便是招架。不能用太极拳的方法攻击人的,断不能用太极拳的方法招架。因为手手处处皆是圆圈,就在这一个圆圈之中,分一半是招架、一半是攻击,工夫越深,圆圈越小,有时尚不见其转动,已尽招架与攻击之能事。所以练太极拳的人,在推手的时候,十分注意听劲的工夫。听劲的名词为太极拳所专有。其意义并不是用耳去听,乃是用皮肤去听。质言之,便是练习触觉,使之灵敏,皮肤能听得敌劲之来路方面,即顺着来势以半个圆招架,半个圆攻击。太极拳论中所谓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就是这个道理。太极拳之不容易使用,既如上述。

  因之练习太极拳的人,其好勇斗狠的习气,及希图尝试的心理,都不及练他种拳术的人浓厚。与同道的推手,虽也是练习致用的方法,但是推手究有一定的规则,与平常比试不同。推手时的本领,不见得便能在与人比试时完全使用得着。在练习的时候,既不常与练他种拳术的作友谊比试,曾练过十年八载之后,已享有相当之名望,或已身为人师,益发不敢轻易与人比试了。这是练太极拳的人普通大毛病。

  练他种拳术的人,虽也有免不了这种毛病的,却不似练太极拳的这们普遍。即如杨澄甫受祖传的太极,用了大半世的工夫,徒弟也教的不少,论他的本领,北平武术界的人谁也不敢批评他一个坏字。杨家的太极拳架式,比较吴鉴泉所传的开展,步马也宽大,练习起来容易增长内劲。杨澄甫本人身材高大,气力也自不小,应该能藉这个祖传的拳术,称雄一时。然我到北平后,调查的结果,杨澄甫的声名,在北平的武术界中知道的确是不少,只是本领到如何程度,却少人知道。因为缺乏临阵的经验,本来练太极拳,非有临阵经验不可。太极拳更是需要极多之临阵经验,不然总难有把握。练太极拳的人,万不可忽略临阵经验这一层〈注十八〉。

  拳术从事比试,谁也知道少不了一个快字,何以太极拳在练习的时候,却是越慢越好呢?这道理在练他种拳术的人,固多不免怀疑,就是练太极拳的人们,也是不明了的〈注十九〉。

  须知太极拳的架式,全是练体,是做拳术的根本工夫。如何谓之根本工夫呢?第一是虚实得分别清楚。王宗岳太极拳经曰:偏重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已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所谓双重,便是虚实未曾分清楚。我看普通练太极拳的人,解释双重的道理,多以为两脚同时着地即谓之双重,一脚虚、一脚实便不是双重,两手同时打出为双重,一手虚一手实即非双重,若只如此,则双重之病有何难悟。岂有数载纯功,尚不能领会这一点儿道理。

  以我经验所得,岂仅两手两足有双重,即一指之微,尚应将虚实分别清楚。如以一指着人,不会分别虚实,即犯双重之病。练架式的时候,四肢百骸从顶至踵,循环虚实,一手之中,其虚实之互为变换,越密越妙,自起手以至终结,处处成圆,处处随虚随实,假使有一寸大的地方,未曾注意这一寸大地方,便不免有双重之病。是这般练习,如何能快?是这般练一趟,比随便练十趟二十趟有进步。

  第二是增长的劲,太极拳既不像他种拳术用力,难道与人比试起来,真个一点儿力不要,能将一个百多觔重,并有武力的人打倒吗?经中有四两拨千觔之语,不过形容少力胜多力的话,然也得四两之力,不能说毫不要力。练太极拳时,是绝不用力〈注二十〉。若动作太快,随随便便,和他种拳一样,不过几十秒钟便完了,如何能增长内劲?因其动作很慢,又一气到底,中间不能停留,至少也得七八分钟以上的时间。四肢百骸不住的运动,自然能将气力增长起来。似这般增长气力,与练他种拳术及搬石打砂袋所增长的气力,完全不同。这种气力,行家称为内劲,是全身活动的,要在全身什么地方使用,就能全部集中于这一个地方,不一定限于肩背手足。这种内劲,着在敌人身上,也与寻常的气力不同,能使受者有如触电。

  还有一层,必须缓慢的道理,也是我们研究太极拳的人所不能不知道,并将注意的。就是王宗岳太极拳经所说『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的道理。它种拳术虽也有气沉丹田说法,只是练习的时候,斩眉努目、百脉偾张,将全部的气提上惟恐不及,何尝能整个气沉丹田,即有之,亦不过将气闷住,或用意下沉而已。

  太极拳相传为辽阳张通,于洪武初年奉召入都,路阻武当,夜梦玄武大帝授于拳法,且以破贼,因名其拳为武当派。传宋远桥、张松溪等七人。按:张通字均实,元李儒者,工诗词、善书画,中统元年,曾举茂才异等,任中山博陵令。因慕葛稚川其为人,绝意仕进,修道于宝鸡山中,山有三峯,因自号峯子。

  中国道家吐纳导引之术,都注意丹田。人身丹田有三处,一居头顶,道家认为藏神之地。故黄庭经云:子欲不死修昆仑,昆仑即以喻头顶之意。二居中脘,道家认为蓄炁之地,三居脐下。道家认为藏精之地。虚灵顶劲者,乃顶欲虚灵。所谓存神上丹田,屏寂思虑,气沉丹田者,乃沉气脐下,欲其充实。黄庭经云:呼吸庐外入丹田,审能行之可常存。盖常人呼吸短促,不能直达脐下,故肺量窄狭,排泄力因之薄弱,影响寿命极大。

  太极拳亦可称为道家导引方术之一种。道家吐纳之术,多为坐功,导引则为行功,不论坐功行功,其要十分注意存神上丹田,纳气下丹田则一。老子为我国道家之祖,尝曰虚其心、实其腹。亦即上丹田欲其虚,下丹田欲其实之意。如练习架式时,动作过快,心思必散乱,呼吸必急促,何能收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之效。

    我们须知道太极拳之所以异于他种拳术的地方,不在身手步法之有别,全在练习时能注意到存神纳气。故经文中又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练习的人,若不知在这上面用工夫,专注意于身法步法之运用,则与外家拳有何区别?

      以我个人练习的经验,最好于练习架式以前,以若干分钟练习静坐〈注二十一〉。此种静坐法并不如道家一般的守窍〈注二十二〉。只要屏屏寂思虑,务使万缘都净。做腹部呼吸,气纳下丹田。静坐后,再从容练习。在练习的时候,最要注意的是满身松散〈注二十三〉,不可有一寸许着力之处。其转动屈伸仰俯周旋之态,一如落云行太空,毫无阻隔,毫无停滞。从起手以至结尾,不得有停顿处。有棱角处,也不得忽急忽缓。

      更不得和练外家拳一样,想象某手系如何使用,攻击敌人何部,应如何发出方为得力。此类想象为练他种拳术时所不可少,惟练太极拳则万不宜有此,若想象便自己限制自己的进步,其结果必至所想象的完全错误,就想得一部份效力。

      如练他种拳术的人之或专善用肘、或专善用腿亦不可得。其故在太极拳皆系圆圈组成,在一趟架式中,就原来不曾分出某手如何攻击,如何招架,可以说全体没有攻击和招架方法,也可以说全体皆是攻击和招架的方法。无论头脑如何细密的人,欲从一趟的架式中分析出如何攻击、如何招架,必是挂一漏万,是不啻自己将攻击招架方法的范围缩小。

  我尝见有以太极拳教授徒众为业的,因徒弟询问架式中手法用处,他勉强解说,谓扇通背是用手招架敌人的手,左手向敌人胸膛打去,海底针是以右手食指戳敌人肛门,肛门又称海底,所以谓之海底针。呜呼!如此解释太极拳用法,则太极拳的用法,岂不是极笨极无理吗?!此种人可说是根本不明了太极拳的原理!

     或有问曰:诚如尔所说,太极拳既不要快,又不用力,平常练习时又不能想象如何攻击招架,却用什么去和人比试。我说我们练习拳术的人,无论是练太极拳,或其它拳术,都应该知道这个快字意义,不是两手伸缩迅速谓之快,也不是两脚进退迅速谓之快。同具一样的手脚,伸缩进退迅速的程度,除却老迈龙钟,及疲弱残疾的人,大概都相差不远。须知快慢的分别,重在两只眼睛,但是同具一样的两只眼睛,却又有什么分别呢?就在看机会能迅速与否。敌人没露出有可乘的机会,手脚尽管打到了他身上,不仅不发生效力,每每转予敌人以进手的机会。

  两人对打时,如何谓之机会呢?在敌人失却重心的须臾之间,便是机会。两眼看到了机会,趁这机会进攻,便能将敌人打倒么?仍不一定〈注二十四〉。还得不失地位,不失方向才能有效。因敌人的重心虽失,然须审其偏差所在,从何地进攻,向何方冲击,方能用力少而成功多。若方向地位未尝审度停当,敌人原来已失之重心,有时转因受攻击而得回复。

     两人相打之际,可以进攻之机会,彼此皆时时可以发生,只苦于以两眼不能发见,有时发见稍迟,则机会已过,有时因攻击之地位及方向错误,虽进攻不能发生效力,也是错过了机会。练推手听劲,就是重在寻机会,及练习何种机会,应从何地位何方向进攻,两眼能不失机会,进攻又不能失机会方向,便是武艺高超,全不在手脚如何迅速。分别工夫的深浅,武艺的高下,完全在此。若不待机会不明方向地位,只算是蛮打蛮揪。

     在练他种拳术的,每有自恃气力刚强,练就二三手惯用手法,不顾人情如何,动手就一味横冲直击,屡能制胜,因而成名的,练太极拳的,却根本上不能产出这种人材。

  太极拳之所以练不用力,于练架式之外有数种推手方法,就是要练习的人,从拳术根本上做工夫,不可注意一部的动作,学外家拳打桩板推砂包等动作。

    或问练太极拳时候,若以余力兼练打桩板推砂包等动作,应该祇有利益,没有妨碍。

     我说如何没有妨碍?并且有绝大妨碍!因为太极拳以圆活为体,所以在练习架式的时候,务使全身松散,久久自能圆活无碍。有一寸许处着力,则必停滞,何况打桩板推砂包专用蛮力呢?

     练太极拳所得的是弹劲,打桩板推砂包所得的是直力,太极拳最忌直力。原富有直力者,练太极拳尚须渐次使直力化为弹劲,必完全变化之后,方能得太极之妙用。岂可以练太极的时候兼练根本相反之直力?!

      或又问练太极拳的素来不注意桩步,练习架式时又全不用力,因之下部力量加增甚缓,和人比试起来,每苦下部不稳,容易受敌人牵动,打桩板推砂包的结果不能增长直力,诚有妨碍于太极圆活之体,若祇兼习站桩步,使下部增加稳实的程度,应该是有益无损,究竟如何呢。

     我说万不可有此画蛇添足的举动,须知下部稳实与否,全系于练习架式时,是否能实在气沉丹田,如练有相当的工夫,确实能于每一呼吸之中,都注意气沉丹田,则下部决无不实之理。

     还有一层道理,应当明了。和人比试的时候,其所以容易受人牵动,或被冲退,其病并不在下部不稳,实乃腰腿不活之故。腰脚能活,则站走随意。没有与敌人相顶撞的时候,又何至有牵动下部与被敌人撞退之事。

网址:【转】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1 https://mxgxt.com/news/view/197699

相关内容

怀念李叔同先生----丰子恺
“郑恺谈婚姻生活变化”
拳王泰森和娇妻近照,58岁依旧壮硕,转型成功,妻子很漂亮
「于云生访谈录」节目,于云生导演手记1
【于云生访谈录】节目于云生导演手记1
郑恺涉嫌嫖娼遭网曝,苗苗公司积极公关,郑恺本人迅速澄清!
与唐清元先生于武汉文化谈——转自西部法治
想降血压?打打太极
回顾当年刘恺威、杨幂危机公关背后,商业利益怎样考量?
向往的生活 正片泄露之拳击赛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