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小米集团前中国区市场部总经理王腾因“泄露公司机密”被辞退一事引发舆论热议。事件的核心矛盾在于公司公告的严厉指控与王腾本人的多次公开否认,双方各执一词,呈现出职场纠纷中罕见的公开对峙。
一、事件背景:从“明星高管”到被辞退的转折
王腾曾是小米集团的中层管理骨干,职级21级,分管中国区市场及Redmi品牌运营,多次参与公司重要产品宣发,甚至被雷军在公开场合调侃为“泄密专业户”。然而,9月8日小米集团职业道德委员会发布内部公告,称其存在“泄露公司机密信息”和“利益冲突”两项重大违规行为,依据公司制度直接辞退。公告强调小米对违规行为“零容忍”,并提到其行为“违背核心价值观”。当天晚上,王腾在微博首次回应,称“过去犯了一些错误,接受该有的代价”,但未明确承认泄密。
二、争议焦点:泄密性质与行为边界
公司指控维度:
小米的内部通报虽未披露具体细节,但多方报道提到传言称王腾涉及“刷工卡进入机密实验室”“向外部机构提供小米汽车定价策略及供应链成本”,并从中获利180余万元。此外,“利益冲突”的表述被外界推测可能涉及商业贿赂或私下利益输送。
王腾的辩驳:
面对舆论发酵,王腾于9月9日两次发文澄清,强调“没有窃取公司机密出售,没有收人钱财”,承认存在“失职行为”(如不慎泄露信息),但否认触犯法律。他呼吁公众关注新品而非谣言,并称“谣言止于智者”。这一表态将争议推向“失职”与“违法”的定性分歧。
三、舆论场中的撕裂与猜测
事件曝光后迅速登上热搜,网友反应呈现两极:
支持公司派:认为小米内部调查严谨,辞退高管体现反腐决心,且王腾过往确有“泄密前科”(如雷军直播中提及的罚款事件)。质疑派:部分声音指出,公司未公开证据,仅以含糊的“利益冲突”定性,可能存在内部权力博弈;此外,王腾的账号被封禁(如快手平台)加剧了外界对其遭遇“舆论压制”的猜测。中立分析派:职场观察人士提醒,此类事件背后是企业机密保护与员工权益的平衡问题,打工人在职场中需严守合规红线。四、法律与职场警示
企业机密保护的边界:企业通常通过竞业协议、保密条款约束员工,但“泄密”的认定需结合证据链,若涉及刑事犯罪(如商业间谍)则需移交司法程序。目前小米尚未启动法律诉讼,王腾也未面临刑事指控,侧面反映事件可能停留在内部违规层面。职场“利益冲突”的陷阱:包括私下参与竞品合作、利用职务谋取私利等行为,即便未直接获利,也可能触碰企业红线。公关博弈的启示:王腾选择公开澄清而非沉默,折射出职场纠纷中个人声誉维护的复杂性,但其言论需避免与公司调查结论直接冲突,否则可能引发法律风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