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头部财经
作者 | 婉清
引言: 错把平台当做自己能力,迟早要交学费。
上海浦东某商圈,一家挂着“派特鲜生”招牌的门店悄然撤下招牌。从高调开业到彻底闭店,仅用了九个月。
这不是普通创业者的失败故事。主角侯毅,曾是京东物流的核心高管,更早之前在沃尔玛、宜家等零售巨头担任要职。
他的离职创业曾被资本热捧,派特鲜生成立初期即获数千万融资,团队背景金光闪闪。然而,明星创始人、雄厚资本、成熟模式,却未能阻止这场闪电般的溃败。
更讽刺的是,侯毅曾在公开演讲中断言:“生鲜赛道的核心是供应链,而我们的团队最擅长的就是啃硬骨头。”如今,这番话与派特鲜生仓库里堆积的临期商品形成尖锐对比。
头部财经认为,派特鲜生的倒下绝非偶然,它撕开了生鲜电商行业虚假繁荣的裂口,即便拥有顶级团队与资本加持,仍难逃模式漏洞与行业周期的双重绞杀。
01
闪电崛起与猝死:一场九个月的生死时速
2023年初,派特鲜生首家门店在上海开业。门店设计充满科技感:无人收银、动态定价系统、全程冷链可视化。侯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信心满满:“我们要用物流思维重构生鲜零售,把损耗率控制在3%以内。”
资本迅速跟进。天使轮融资中,多家知名机构争抢份额,估值一度飙升至2亿元。团队背景成为最大卖点:侯毅带领的核心成员来自京东、盒马、每日优鲜,堪称“零售全明星阵容”。
但危机在开业三个月后已现端倪。
先是门店客流持续低于预期,日均订单量不足目标的30%。随后供应链问题爆发:某次水果大量到货后因仓储能力不足,单日损耗率突破15%。更致命的是,融资节奏突然中断,原定2023年第三季度完成的B轮融资,因投资人态度转变而搁浅。
闭店前一个月,员工工资开始延迟发放,供应商集体上门催款。有离职员工透露:“最后阶段每天都在处理退货,仓库里堆满发霉的蔬菜,连打包纸箱都成了成本负担。”
02
致命三连击:供应链崩盘、模式失衡与资本反噬
侯毅团队引以为傲的物流能力,在生鲜领域遭遇滑铁卢。一位前采购主管透露:“我们仿照京东建了中心仓,但生鲜订单密度根本支撑不起物流成本。一车樱桃从产地到门店,运费比货值还高。”
更棘手的是品控失控。由于过度追求SKU数量,门店同时经营海鲜、果蔬、冷冻食品,不同品类对温控要求截然不同。结果冷链车辆频繁出现温度波动,导致批次商品全军覆没。某海鲜供应商直言:“他们用标准物流车运活鲜,到店死亡率超过40%,还要求我们承担损耗。”
派特鲜生主打“社区精品生鲜”,定位中产家庭。但实际运营中发现,目标客群更倾向线下菜市场或平台次日达。门店选址在高端社区周边,租金是普通菜场的5倍,却未能带来相应溢价能力。
更讽刺的是,其大力推广的“会员制”反而成为压垮现金流的关键。为吸引充值,门店长期实行补贴价,鸡蛋、猪肉等引流品毛利常为负数。有消费者笑称:“充500送100,买完鸡蛋就退卡,这生意不垮才怪。”
融资时的过高估值,成为后续发展的毒药。投资人对增长曲线的期待,迫使团队盲目扩张。原计划一年开20家店,实际才开5家就已资金告急。某机构投资人私下抱怨:“他们用京东的增速要求生鲜业务,但生鲜本质是弯腰捡钢镚的生意。”
当行业寒冬来临,资本迅速转向保守。一位参与尽调的人士透露:“我们发现他们单店模型永远算不平,把总部成本分摊后,没有一家门店真正盈利。”
03
行业照妖镜:生鲜电商的集体焦虑与出路迷思
派特鲜生的溃败,恰逢生鲜行业最艰难的转型期。
每日优鲜崩盘、叮咚买菜持续亏损、盒马频繁调整战略……曾经风光的玩家都在寻找出路。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生鲜电商经历了三轮试错:第一轮O2O、第二轮前置仓、第三轮店仓一体,但本质问题始终没解决——客单价与履约成本的矛盾。”
更深刻的挑战来自消费端变化。经济下行周期中,消费者对生鲜价格异常敏感。某平台调研显示,2023年生鲜消费频次下降23%,客单价降低15%。当省钱成为主流,所谓“消费升级”的故事再也讲不下去。
与此同时,传统商超正在反向攻城。永辉超市推行“正品折扣”模式,大润发发力晚间打折,这些深耕供应链多年的老玩家,用最原始的降价策略夺回失地。
04
创始人困局:明星光环下的认知盲区
侯毅的履历堪称完美,但正是这种完美埋下了隐患。
在京东时期,他管理的是标准化工业品物流,而生鲜是非标品;在沃尔玛时代,他面对的是成熟供应链体系,而创业公司需要从零搭建。一位曾与侯毅共事的人士评价:“他太相信系统能解决一切,但生鲜领域需要的是对泥土的敬畏。”
更关键的是,明星创始人容易陷入资源依赖症。派特鲜生初期过度投入智能系统,一套仓储管理系统耗资数百万,但实际效率提升有限。相比之下,社区团购起家的创业者,用微信群和Excel表就能跑通模型。
结尾:
寒冬里的生存法则
派特鲜生的玻璃门外,贴着业主的招租广告。九个月前这里还挂着“新零售标杆”的横幅,如今只剩撕扯后的残胶。
不远处,一家本地菜摊依旧人头攒动。老板每天凌晨三点去批发市场选货,摊位上摆着二十种蔬菜,没有动态定价,没有会员系统,但十年未曾亏损。
头部财经认为:生鲜革命的真相或许从未改变——无论模式如何包装,最终都要回归到成本、效率、体验的平衡。当资本潮水退去,那些愿意俯身触碰泥土,在细微处打磨生意本质的人,才可能穿越周期。
侯毅的创业故事按下暂停键,但生鲜战事远未终结。下一个破局者,或许正从某个菜市场的摊位前获得灵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