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感情世界:死生契阔 情深难了

发布时间:2025-11-16 17:41

  难忘苦涩异国恋情

    在德国留学时,与季羡林住的同一条街上,有一家叫迈耶的德国人家,他们夫妇有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大女儿叫伊姆加德,金发碧眼,活泼可爱,年龄比季羡林小一些,当时尚未嫁人,待字闺中。

    那时季羡林正在写博士论文。他用德文写成稿子,在送给教授看之前,必须用打字机打成清稿。可是季羡林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伊姆加德主动提出帮助季羡林打字。这样一来,季羡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天天晚上到她家去。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季羡林和伊姆加德之间渐渐产生了感情。

    但是,每当季羡林回到寓所,内心便充满矛盾和痛苦。他终于选择了离开。“我不仅热爱自己的祖国,而且德华是再好不过的人了,我很尊敬她,所以我一定要回国。”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1991年,80岁的季羡林在写长篇回忆录《留德十年》时,首次披露了他50年前这段鲜为人知的爱情经历。“我就是怀着这样的感情离开迈耶一家,离开伊姆加德的。到了瑞士,我同她通过几次信,回国以后,就断了音讯。”

    1980年,季羡林重访德国时,曾想过去看看伊姆加德,但却无缘见到。2000年,一位香港电视台的女导演找到了伊姆加德,人们这才知道,这位德国老太太为了季羡林,竟然终身未婚,独身至今。

    在季羡林90岁生日时,收到了伊姆加德从哥廷根寄来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满头银发,端庄恬静地微笑着的老人,给季羡林一直牵挂也愧疚的心,带来了温暖的慰藉。看着她在照片背后的问候“你好吗”,先生会声音柔和地回答:“我很好!”

    “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搏斗。在这一场搏斗中,如果没有朋友,则形单影只,鲜有不失败者。如果有了朋友,则众志成城,鲜有不胜利者。”

  师友是他一生财富

    世人称季羡林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那是大家对他的尊崇。先生本人不认同,他一直自谦“是一个平凡的人”。但这个“平凡的人”一生却与数以百计的不平凡的人有过或深或浅的过从。正是由于所有这些师友的培养和影响,成就一个学术大师。

    记得季羡林不止一次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话。纵望98岁季羡林的世纪人生,其实就是一部友情史,每一位师友们的点滴形象都镌刻在他的心版上。

    季羡林一向认为“感恩图报是做人的根本准则之一”,因此,在同辈学人中,他写的怀念师友的文字最多,所怀念的师友先后达五六十位之多。

    季羡林生平最敬仰的4位前辈,分别是陈寅恪、胡适、梁漱溟、马寅初。陈寅恪影响季羡林的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胡适影响季羡林的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梁漱溟影响季羡林的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马寅初影响季羡林的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而胡乔木、臧克家、沈从文等等朋友也一直为季羡林所感念。季羡林说过,他需要老朋友,需要素心人。“在我为数不多的朋友里,都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

    季羡林和胡乔木是老同学,胡乔木的职务越来越高,但对老同学季羡林的友情却有增无减。“文革”之后,胡乔木多次走访季羡林。季羡林却一次也没有回访过。季羡林说,“我是一个上不得台盘的人,我很怕见官。”

    胡乔木逝世后,季羡林特撰《怀念乔木》一文,追述他们相识、相知的往事。季羡林说,在他生前,刻意回避;在他去后,却不胜怀念。他回避的是逢迎,怀念的是真情。(记者 董立林)

责编:扈玲娟

网址:季羡林的感情世界:死生契阔 情深难了 https://mxgxt.com/news/view/1868681

相关内容

季羡林的感情世界:死生契阔 情深难了
季羡林生活中的“看书”情结
季羡林先生的文学情缘
生死契阔,只为再见佳人一面,此情可待成追忆, 观毕,泪水涟涟
儿子谈季羡林:与母亲感情不好,两人分居到死,死后不愿出丧葬费
季羡林先生的道德文章
季羡林绝笔:辞世前一天写下“臧克家故居”
季羡林的悲情人生:被誉为国宝,儿子女儿却不原谅他
季羡林先生未刊日记初探——尘封的记忆:季羡林先生的第一次泰山之旅
国学大师季羡林:深深依恋的三位女性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