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26日消息(记者 岳玥)作为北京啤酒界的“老大哥”,燕京啤酒自1980年建厂以来随着行业的整体发展快速崛起,30年产量翻了500倍。“背后的核心还是质量”,燕京啤酒董事长耿超近日做客《中上协会客厅》参与“龙头的力量(国货篇)”节目录制时如是表示。
“燕京积累了过去四十年的经验,从‘十四五’开始,对现在的生产体系做了一个革命性重构,管理体系、设备体系等都和质量挂钩。”谈及如何保证品牌的高质量,耿超认为关键是要走适合自己的路。
而除了在做高质量、经营好品牌之外,耿超分享称技术创新、公司治理亦是在竞争激烈的啤酒市场中脱颖而出的法宝。对于“走出去”遇到优质的国外品牌,耿超则表示燕京一直有收购的尝试和打算。
面对新消费时代的到来,品牌年轻化转型也是燕京啤酒近年来的“重头戏”。
从2020年开始,燕京啤酒的形象代言人由成熟稳重的“老戏骨”换成了年轻时尚的“流量明星”,令市场热议不断。而这家老国企的董事长亲自下场直播带货,也令人惊掉了下巴。
耿超认为当前快消品请“流量明星”代言是一种趋势,啤酒消费群体是年轻人,而燕京啤酒服务年轻一代、向年轻化转型也势在必行,邀请“流量明星”代言,拥抱新消费理念,目前看探索比较成功,燕京啤酒品牌年轻化转型市场反馈比预想的迅速。
至于他本人作为董事长亲自下场直播带货,“这是我们的一个新态度,我直播不是带货,是和消费者建立一种直接沟通的方式。”耿超表示,国企带货很正常,首先要有这个心态,不要把自己锁在高门大院里。
燕京啤酒董事长 耿超 央广资本眼
从1万吨到5900万吨30年产量翻500倍
作为北京啤酒界的“老大哥”,燕京啤酒自1980年建厂以来,产量从最初的1万吨,逐渐走到最高峰的500万吨,董事长耿超表示这与国家改革开放后政策的支持密不可分。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啤酒的产量非常少。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需求,当时啤酒被列为重点扶持百个产品之一,国家政策在资金、引进进口设备等方面都是给予大力支持。
从1978年的40万吨,到2013年超5000万吨,国内啤酒产量增长了120倍,“中国啤酒用三十年走过了西方啤酒一百年的发展历史。”耿超如此形容中国啤酒行业发展之迅速。
燕京啤酒也随着行业整体发展而迅速崛起,“1996年我们产量达50万吨,排名行业第一,1999年实现翻番达100万吨,2013年则达历史峰值超500万吨。”耿超进一步介绍道。
品牌成长历史中,要一直保持优异的成绩,耿超称在新时期还是需要发扬老一辈的光荣传统,“这点这些年有点弱,但是我们在‘十四五’期间要重新捡起来,继续做强做大,目前我们改革机制也比较配套,也是为我们二次创业‘复兴燕京’奠定坚实的基础。”
品牌核心价值还是质量
“品牌核心价值可能有很多要素,但是核心我想还是质量。”耿超表示从燕京本身出发,品质是关键,一切从产品质量的基础动作抓起。
进一步谈及如何保证品牌产品的高质量,耿超称关键是要走适合自己的路,“很多企业是有做好产品质量的意识,但在实现产品高质量的能力和方法上是不同的,燕京积累了过去四十年的经验,从‘十四五’开始,对现在的生产体系做了一个革命性重构,叫卓越管理体系。”
耿超介绍,卓越管理体系由八大管理体系组成,管理体系、最佳实践、质量体系包括设备体系都是和质量挂钩的。“但如果只抓质量体系是管不好质量的。”耿超称质量体系仅仅是八大体系其中之一,体系互相间有内在系统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品牌经营有高峰亦有低谷,国内啤酒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个不自信的阶段。
“产能饱和后达到峰值,产能市场存量下降,从5000万吨降至3000万吨,当时如百威、喜力、嘉士伯等都做了大量收购来分瓜市场,很多消费者又青睐国际品牌,这个阶段的我们是不够自信的”,回忆低谷时期,耿超感慨“挺过最难的时候还是需要有股子韧劲”。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潮回归增强民族品牌的信心。消费白皮书显示,国货品牌消费占五成以上,“这跟我们啤酒行业的数据也是契合的”,耿超表示只要产品高质量加上营销对路,未来竞争中都能和外资品牌一较高下。
技术创新+公司治理是突围法宝
除了在做高质量经营好品牌之外,技术创新、公司治理也是在竞争激烈的啤酒市场中脱颖而出的法宝。
“燕京是最早尝试到技术创新甜头的企业。”耿超介绍称燕京早在1980年成立之初就跟中国食品发酵研究院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多年来研究院的科研性成果直接转化成产品”。
此外,几十年来燕京在技术上也不断精进,突破创新。近五年上市的针对年轻群体设计的特色产品,上市之后迅速在年轻人群中产生话题,销量也实现突破性增长。
在激烈竞争的啤酒行业中,大浪淘沙,很多品牌凋谢或被被收购,华润雪花、青岛等巨头占了市场份额的90%,“燕京应该说是目前唯一一个没有外资参与的品牌”,耿超表示燕京一直坚持在走自己的路。
“我们的竞争不是说拿一个单一的样品来竞争。”耿超表示要想突出重围,提高企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亦是重要一环,“找酿酒师酿一瓶好酒很容易,但要保证批批精品,这就需要提升整个公司的治理能力。”
“国有企业都脱胎于原来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后来虽然上市,股权多元化了,但治理能力现代化远远没有解决。”耿超进一步谈到未来要和国外大牌竞争,一方面改革要落地,同时要坚持党的领导,提升公司治理能力才能走稳走实。
此外,耿超认为“走出去”国际化是市场的需要,也是企业不断做强的根本,“作为品牌的愿景和使命,我觉得其实燕京在25年前就‘走出去’了,改革开放后在外工作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国内忠实的消费群体将我们带了出去”。此后,燕京啤酒也和一些国际的体育赛事合作,包括奥运会、高尔夫球赛等,组织安排或赞助文化周等活动,让品牌走出去。
而对于“走出去”遇到优质的国外品牌,耿超则表示有收购的尝试和打算,“在一些西欧国家,具有历史传统的、知名度比较高但规模不大的有洽谈过,但疫情的这两年也确实有影响谈判合作。”
“流量明星”、董事长直播 一切为了年轻化
面对新消费时代的到来,品牌年轻化转型也是燕京啤酒近年来不断探索推进的重点。
从2020年的王一博到2021年的蔡徐坤,燕京啤酒的代言人从过去陈宝国、何政军等成熟稳重的“老戏骨”形象,逐渐转变成“流量明星”,品牌营销策略上也同之前有了较大反差。耿超表示当前快消品请“流量明星”代言是一种趋势。
“毕竟啤酒消费群体是年轻人,虽说老一代消费者对燕京很多老产品情有独钟,但我们也要服务于年轻一代的消费者,两者需要结合两条腿走路。”耿超称燕京啤酒品牌年轻化转型市场反馈比预想的迅速,邀请流量明星代言,拥抱新消费理念,是比较成功的探索。
燕京年轻化转型中的另一个尝试则是直播带货,而且出手即是“巅峰”,董事长亲自下场。
“开始直播是我自己参与的,当时没想那么多,就觉得是我们的一个新态度。”耿超讲述会支持并亲自下场直播,是因为疫情线下很多餐饮堂食受到影响,“线上线下结合是很有必要的,国企带货很正常,首先要有这个心态,不要把自己锁在高门大院里。”
“好酒也怕巷子深”,耿超认为在当前产品多元化、同质化竞争激烈的时候,不仅要对位营销,还要让消费者更加便捷地获取产品。“自媒体时代信息碎片化,营销精准地触达消费者变得不那么容易,我们需要不断变革,不论是品牌传播还是产品线下销售,都能及时触达消费者,直播不仅仅是带货,更是和消费者建立直接沟通的方式”。
耿超表示在与消费者沟通的中,能及时发现品牌管理以及运营中的问题,及时解决争取消费者越来越好的风评,这对企业来说弥足珍贵,“有的消费者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甚至我都让工作人员帮联系能不能面谈。”
做好我自己终有回头客
发现问题不可怕,面对企业发展的起承转合,困境与危机,耿超称这是正常的企业经营形态。
“以啤酒行业为例,有一段时间外资品牌大量涌入,挤压了中国品牌的生存空间,面对这种情况,首先我们要有一股子韧劲,相信能挺过寒冬,从‘十四五’开始国货品牌便又起势。不盲目地崇洋,学习、包容、创新形成自有的东西,这是核心。
第二,要坚持文化自信,作为世界第一大啤酒市场,中国啤酒品牌得天独厚,几十年本土消费者忠诚度的培育,外资来了有所选择都是正常的,做好我们自己,始终有回头客。
第三,我觉得还是要推动改革,竞争是动态变化的,要有随时提升自己的能力,敢于与国际品牌一较高下。对于未来,不论是复兴燕京,还是推动中国啤酒行业兴盛,我都充满信心。”耿超表示。(央广资本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