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导演的《繁花》最近陷入了一些风波,有人指责剧组可能在压榨员工,但目前双方各执一词,真相尚未揭晓。说实话,这类事情我们不好随便评论,但王家卫无疑是许多影迷心中的“电影大师”。提到他,正好可以引发关于我们与公众人物之间关系的讨论,尤其是在面对“塌房”时,我们该如何应对。
一开始,我本想讨论粉丝追星的现象,但后来意识到,王家卫与影迷的关系,与追星完全不同。我们对他并非狂热追捧,也没有利益的纠葛,只是单纯欣赏他的电影,觉得他的作品与我们的审美和精神相契合。比如,我至今记得在看《花样年华》时,心里那种被深深触动的感觉,其他电影至今没有任何作品能取而代之。这种情感其实是普遍存在的,无论你是否追星,大多数人都会有过类似的经历。
说实话,欣赏别人其实是我们的一种必然需求。即便我们曾因“塌房”受过伤,下一次遇到合眼缘的人,还是会不自觉地动心。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寻找一种“认同”。这并不是要去追捧某个人,而是想找到一个精神上的“共鸣者”。就像我喜欢某位导演的镜头语言,或是某位作家的文字风格,本质上就是觉得:“这个人说的正是我想的。”
另外,从现实角度看,这些公众人物给我们的确也能带来某种力量。就像我认识的一些写小说的朋友,他们在谈创作时,都说自己曾受到某位作家的影响。想想看,当我们朝着某个目标努力时,若知道有人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就会有一种“哦,这事儿能做到”的安心感。现在这个时代更是如此,不论哪个领域,总有人会成为你精神上的支撑,无论是某个塑造角色的演员,还是某个直率有趣的播客博主,平台总能推荐出能满足你需求的人。
而且平台的推波助澜,也让这种关系变得更加深刻。你一旦关注了某个博主,平台便不断推送他的内容。慢慢地,你就会觉得“这个人真合我胃口”,甚至默认他永远是你看到的那种模样。我曾经关注过一位游戏解说,本来只是偶尔看一下,结果平台每天都推荐,我不知不觉成了他的忠实粉丝,还常常跟朋友夸他有趣。现在想来,这种“粘性”其实是被平台引导的,表面上是我们主动,实际上也有点被动。
说完了为什么会欣赏这些人,再聊聊为什么那些美好的幻想往往维持不久。过去我们看公众人物,往往只聚焦于他们的作品或专业成就,很少去关注“人”本身。以王家卫为例,虽然曾听说他对演员要求严苛,但我们总觉得“大师嘛,都这样”,并不会去想这背后是不是有其他问题。然而如今,信息的传播如此迅速,任何事情一旦发生,都会迅速曝光。曾经我们把人想得太完美,而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不把人当神”的时代。过去,信息稀缺,让我们容易对艺术家产生完美的幻想;而如今,只要某人犯错,立马就能被揭露出来。这也不是“突然塌房”,而是我们终于看到了那些我们没曾见过的另一面。
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明白,这种“共担”是无法避免的。娱乐圈曾带给我们许多欢笑与乐趣,公众人物收获了名利,而我们则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可一旦出现问题,我们也必须承担后果。比如某位明星的“塌房”导致他的作品无法播出,而我们之前追剧的热情也化为乌有。这就是这种关系的一部分,无法逃避。
说到“塌房”后如何处理,很多人会自责,觉得自己看走了眼,甚至怀疑自己的眼光。但其实不必如此。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去魅”到底意味着什么。它并不代表以后不再欣赏某人,而是不要再追求“完美”。我曾经喜欢的一位导演出事后,我很难过,也曾一度觉得“我怎么这么没有眼光”。但是后来我意识到,我喜欢的是他的电影,而不是他这个人,所以并不需要因为他的错误而否定我对他的欣赏。
接受自己的局限非常重要,我们无法完全了解一个人。所以在欣赏某个人时,不要把他看成是完人,只需关注你喜爱的那一部分。比如你喜欢某个博主的科普内容,那就享受他的内容,不必关心他私下的生活。而且,最重要的是,要珍惜当下。曾经因为他带给你的快乐,这份美好本身就是值得的。你可以继续喜欢他的作品,但不要再执着于他是否完美。回到王家卫的电影,我依旧觉得他的作品非常棒,但我也能接受他可能并非十全十美。这样反而轻松许多。
值得一提的是,“塌房”其实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自己的机会。我们可以反思一下,为什么会喜欢某个人,是因为他的才华,还是他某种坚持的精神?搞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需求也更加清楚了。比如,我曾经喜欢的那位导演,后来我才意识到,我其实崇拜的是他能够坚持拍自己想拍的电影,而这正是我所追求的。换句话说,所谓“塌房”并不是损失,反而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了自己的目标。
总而言之,我们与公众人物的关系,其实是借由他们的影像去照见自己。无论是欣赏,还是面对“塌房”,最终都是在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以后再遇到心动的人,别怕去喜欢,但也不要让自己陷得太深。即便最后对方“塌房”,也不要自责,想想当初你从中获得的快乐,以及你从中得到的成长,那就足够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