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学大师发明了一个字,被当时女性“痛骂”,被鲁迅先生夸赞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在这个时期,军阀混战,英雄辈出;五四运动也以崭新的面貌开启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的大门。
新文化运动中,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语言学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鲁迅、钱玄同、钱钟书、周作人、赵元任、刘半农等人,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尤其是鲁迅的小说与杂文,赵元任的同音文《季姬击鸡记》,至今仍被大家津津乐道。
其中,刘半农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不仅是文学界的翘楚,还以其独特的文字创造为人所称道。尤其是他创造的“她”字,曾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甚至遭到了许多女性的强烈反对,但最终,这个字却成了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字。

在五四运动期间,刘半农与鲁迅、钱玄同等人一起参与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坚力量。当时,随着白话文运动的推进,以及大量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大大增加,单用传统的“他”字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尤其是无法区分性别。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刘半农首创了“她”字,作为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

1918年,周作人在《新青年》的一篇译文中提到刘半农的这一想法,这一消息引发了文坛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甚至有人提议用其他字替代。那时,刘半农正留学于英国伦敦大学,虽然远在海外,但他依然关注到国内的讨论。为了推广“她”字的使用,他于1920年8月创作了歌词《教我如何不想她》。
《教我如何不想她》歌词内容富有诗意,表现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情感,但由于这首歌广泛传唱,其“她”字的意义被不断放大,逐渐由指代家乡、亲人,变成了指代情人或心上人的代词。这个变化,也使得刘半农被误认为是像徐志摩那样的“情诗高手”,但实际上,他是一位严谨的语言学家。

鲁迅对于刘半农创造“她”字的贡献非常赞赏,并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将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从传统的“他”和“伊”转为“她”。这不仅是对刘半农的认可,也体现了“她”字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刘半农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他还是一位非常有趣的“打油诗”作者。他在北大、辅仁大学等地执教期间,曾因校园学风不佳,学生们懒散不学而作诗自嘲,写下了“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包好过年”等幽默的诗句。
有一次,刘半农在参与北大招考新生阅卷时,看到学生们写的错别字让人忍俊不禁。他便做了一首打油诗调侃:“民不辽生缘国难,欧州大战本应当;倡明文化何消说?苦脑真该加点糖。”这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展示了他轻松一面的同时,也突显了他作为语言学家的精妙。

刘半农,江苏江阴人,原名寿彭,后改名半农,晚号曲庵,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语言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1911年,他参与了辛亥革命;1917年,参与了《新青年》的编辑,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1925年,他获得了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并因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奖。回国后,他担任了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为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刘半农的贡献,至今影响深远。他不仅创造了“她”字,还通过自己的一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化的面貌。

网址:民国文学大师发明了一个字,被当时女性“痛骂”,被鲁迅先生夸赞 https://mxgxt.com/news/view/1826611
相关内容
郭沫若用4字骂鲁迅,鲁迅5字回骂,世人笑称,这便是郭沫若一生原创郭沫若4字骂鲁迅,鲁迅5字回骂,概括郭沫若一生
郭沫若用四字骂鲁迅,鲁迅用五字回骂,世人笑称:这便是郭沫若了
胡适被鲁迅骂了十来年,为啥从不还口?胡适坦言:鲁迅是我们的人
五四前夕,再读鲁迅,我只说一句:鲁迅先生被低估了!
民国时期,同为中国文坛大家的鲁迅和胡适到底关系怎样?
郭沫若用四字骂鲁迅,鲁迅加一字回骂,世人笑称就是郭沫若的一生
郭沫若用4字骂鲁迅,鲁迅加1字回怼,道出了郭沫若一生
梁实秋:被鲁迅痛骂走狗,70高龄娶当红歌星,国内第一个莎翁权威
才女林徽因:被鲁迅骂、惹冰心讨厌,她为何让民国大师如此反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