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茅庐漏雨睡不着,写下的诗里,藏着对天下人的心疼
上元二年的秋夜,成都浣花溪畔的风带着刺骨的凉。杜甫蜷缩在破棉絮里,听着房梁上最后几片茅草被狂风卷走的声响,像极了去年在石壕村听到的老妇呜咽。
风停得突然,紧接着是细密的雨。先是零星几点打在窗纸上,很快就变成密密麻麻的雨线,顺着屋顶的破洞往下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他后来写下的句子里没有半句夸张。我曾在草堂遗址见过复原的茅屋,低矮的土墙根本挡不住川西的秋雨,很难想象一个五旬老人如何在这样的寒夜挨到天明。
他摸了摸身边熟睡的孩子,小家伙把破被蹬得老远,露出的胳膊冰凉。这床棉被已经盖了五年,硬得像块铁板,是战乱中从长安带出的唯一御寒之物。杜甫叹了口气,拄着拐杖想挪到干燥些的角落,刚起身就踩湿了布鞋,冰凉的水顺着鞋缝往里钻。
说实话,这一年的日子本该好些的。春天时他还写过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和邻居老翁在花下酌酒聊天。可裴冕一调职,那些曾围着他转的官员就没了踪影,只剩几个贫寒老友偶尔送些米粮。世态炎凉这东西,他早在长安求官时就尝够了。
雨下得更急了,屋檐下的积水开始往屋里漫。杜甫望着漏雨的屋顶,忽然想起乾元二年的那个冬天。也是这样的寒夜,他在石壕村的破庙里过夜,听着官吏打门的巨响,看着老翁翻墙逃走的背影。老妇哭诉的模样至今清晰:三个儿子都去打邺城,两个刚战死,家里连件完整的衣裙都没有,最后还是自己跟着官吏去了河阳军营。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他当时在心里默念这句话,喉咙像塞了团棉花。现在躺在自家漏雨的茅屋里,那种无力感又翻涌上来。他可是世家子啊,按规矩本可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可亲眼见过太多苦难,哪还能心安理得地只顾自己。
雨声里似乎混进了其他声响。是浣花溪对岸贫民区的咳嗽声?还是去年见过的那个卖炭翁,在破旧的窑洞里瑟缩?安史之乱闹了八年,长安的宫阙烧了又建,可百姓的日子却越来越难。他想起《无家别》里的那个士兵,战败回家只见蒿藜遍地,刚想种地又被县吏叫去当兵,连母亲的坟都没人照看。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突然撞进脑子里,吓了他自己一跳。此刻他连遮雨的茅屋都没有,却想着给天下人建房子。可转念一想,这不就是他一直想的吗?从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到 “三吏三别”,他的笔从来都没只写过自己。
风又起来了,茅屋的土墙微微颤抖。杜甫把孩子往怀里拢了拢,伸手擦掉脸上的雨水。他知道这愿望有多渺茫,就像当年想劝朝廷体恤百姓一样难。可有些话总得有人说,有些苦总得有人记下来。
天快亮时雨小了些,远处传来鸡叫。他摸出藏在枕下的纸笔,借着微弱的天光开始写字。手冻得发抖,墨汁也掺了雨水,可那些句子却格外有力。写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时,他忽然笑了,眼角却湿了。
后来有人说,这首诗是杜甫最崇高的作品。可我总觉得,那不是什么刻意的崇高。就像一个人自己饿着肚子,却见不得别人挨饿;自己淋着雨,就想让所有人都有地方躲雨。这种心疼藏在字缝里,比任何豪言壮语都动人。
现在去成都草堂,还能看到复建的茅屋,导游会指着屋顶说 “这里就是当年漏雨的地方”。游客们忙着拍照打卡,很少有人会像杜甫那样,在雨夜里想起天下人的苦难。其实千年前的雨和现在的雨没什么不同,只是少了些愿意在漏雨茅屋里,为别人心疼的人。
网址:杜甫的茅庐漏雨睡不着,写下的诗里,藏着对天下人的心疼 https://mxgxt.com/news/view/1826221
相关内容
一生一世一双人——杜甫对妻子的爱与怜,藏在他的诗中唐诗三百首赏析001:夜雨剪春韭,杜甫写下盛唐最暖烟火气
杜甫小时候,家里条件不错,还去过泰山,写了 “会当凌绝顶”
《杜甫传》:当诗心遇见诗心
成都人很骄傲,“我们这里有两个圣:一个是诗圣,一个是情圣。”
唐诗真正的高手“过招”,李白和杜甫各写首同名诗,水平高下立判
李白和杜甫分手后写下一诗,后两句成千古绝唱,此后永无相见机会
描写冬雨的诗句(精选110句)
杜甫半生凄凉,悲愤之下挥笔成诗,诗中一成语流传千古人人皆知
原创杜甫最出名的咏史诗,历久不衰,南宋英雄临死时吟诵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