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重燃明星争夺战
【流媒体网】摘要:互联网平台重启明星争夺,借明星效应突破流量与商业化瓶颈。
时隔数年,互联网平台再次开启对明星资源的抢夺战。
前有周杰伦入驻抖音,仅用两个月便收获两千多万粉丝,后有赵露思连续多日在小红书直播创下涨粉纪录,张曼玉小红书一周涨粉超27万,篇篇点赞10万+,快手也官宣了李连杰的入驻……
平台与明星的「双向奔赴」在2025年夏天显得格外热闹。
这波明星争夺战让人不禁回想起2020-2021年那段时间,当时短视频平台正驶入成为国民级应用的快车道,抖音、快手等平台不惜重金争抢明星入驻,试图通过明星效应加速用户增长和内容生态建设。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短视频平台已坐拥国民级用户规模,刷视频也早已成为当下用户的消费刚需,为何到了2025年,明星资源的争夺反而再度开启?
图片说明:周杰伦的抖音账号
流量增长见顶,明星成为破局利器
在互联网进入存量时代之后,用户规模的「天花板」也在逐年凸显。
早期,互联网平台的增长主要依靠用户规模的扩张。但随着中国互联网人口红利逐渐耗尽,新增用户的空间越来越小,平台之间的竞争便从「拼增量」逐渐转向了「拼存量」。在这样的背景下,谁能在有限的用户注意力池中制造更强的冲击波,谁就能在存量市场中胜出。
因此,明星成为了平台们的关键筹码。
与普通创作者相比,他们自带庞大的粉丝群体和极高的知名度,可以在短时间内引发广泛关注,从而帮助平台在增长停滞的背景下制造新的活跃曲线。赵露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她在小红书的连续直播,几天时间内涨粉超过200万,成为平台首个突破2000万粉丝的账号,带动了 #赵露思直播这个话题高达1.1亿次的浏览。这种现象不是靠累计几年的内容生产力就能实现的,而是明星影响力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明星不仅仅能带来短期的「冲击式流量」,他们还能提供平台真正稀缺的差异化内容。在如今的互联网语境里,短视频、直播、图文内容已经趋向高度同质化。
网红的日常分享越来越模式化,「美颜滤镜+套路话术」的组合也逐渐让用户审美疲劳。明星的介入打破了这种单调。他们的身份本身就是故事,他们的生活天然带着让大众想要了解的吸引力。
赵露思在直播中的「活人感」就是差异化的最好体现:她分享自己的日常、展示真实情绪,甚至在镜头前落泪,这些情绪波动远比模板化的带货口播更具感染力,更有话题和讨论度。
对于平台来说,这种「可替代性极低」的内容,或许才是抗衡同质化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在拉新这一步,明星的首场直播或首个视频往往能制造一次「大爆点」。就好比一个明星突然官宣入驻,粉丝会第一时间冲去注册、下载、登录,只为了不错过偶像的直播。
原本只是「路人粉」的人,也会因为这个契机变成平台的正式用户。粉丝的二创和「路人」们的围观与讨论也可以大幅提高平台的用户的活跃度与平台自身的热度。这样的转化效率非常高,能在短时间里带动一大波新增活跃,让平台的热度曲线明显往上冲。
换句话说,在流量见顶、内容趋同的环境下,明星提供的不只是粉丝红利,更能为平台带来新的资源与可能。他们让平台拥有了可讲的故事、可传播的互联网符号、可变现的商业价值,从而帮助平台实现了用户长期粘性的维护。
商业化与竞争压力下的明星价值
互联网的另一大困境,是渐渐触碰到了商业化的天花板。随着广告增速放缓、流量分发成本的攀升,各个平台都迫切需要寻找更高效的变现方式。明星的带货能力恰恰成为一剂强心针。
赵露思在一次直播中随手展示的一包葛根茶,就能让产品月销量从个位数飙升至数千单,品牌方都不禁感叹:「一天的订单量抵得上过去七八年」。这种即时转化效果,是任何算法分发的精准广告都难以企及的。
因为就算广告推送得再精准,本质上依然是一种「陌生触达」,而明星的带货,本质上是一种「情感背书」。粉丝会因为对明星的信任以及想要买「同款」的心理而迅速做出购买决策。
这就是所谓的「信任红利」。
用一句话来概括,明星的价值在于把「流量成交」升级为「信任成交」。这种成交方式不光效率高,还能降低平台的获客和转化成本。对平台来说,这意味着明星不仅是短期的流量阀门,更是解决长期商业化困境的重要抓手。
这种信任转化为消费的速度和效率,让明星在商业化层面成为不可替代的资源。平台在商业压力加剧的情况下,必然会更依赖明星的带货效应来实现收入增长。
与此同时,平台的竞争格局也在发生微妙变化。今天的竞争已经不只是单一维度的功能对比,而是整个生态的对抗。明星的加入,不仅意味着流量和消费力的注入,更是一种「平台背书」。
张曼玉选择入驻小红书,李连杰出现在快手,周杰伦入驻抖音……这些动作的意义远远超出内容本身。哪个平台被哪个明星看中,就相当于在大众心智中贴上了「更有影响力」「更受青睐」的标签。用户会因为明星的选择而对平台产生情感归属,品牌方也会基于明星的分布来调整自己的投放策略。
因此,明星对于平台来说,不仅是商业化的转化工具,更是竞争格局中的战略资源。他们既能直接带来收益,又能在更宏观的层面上改变平台的市场地位。
明星与平台「双向奔赴」,共造注意力生态
如果把明星和平台的关系理解为单方面的「供血」,是过于片面的看法。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明星同样需要平台来维持曝光和热度。这是一种双向的博弈与共生。
过去,明星维持影响力主要依赖于影视作品、唱片发行或者综艺曝光。但如今娱乐产业的中心已经转移到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没有平台的持续曝光,再大的明星也可能被遗忘。平台提供的不仅是流量分发,更是一个维系粉丝关系的空间。
赵露思在与经纪公司产生纠纷期间,正是通过直播平台直接与粉丝沟通,才掌握了叙事的主动权,她通过一场场直播,向粉丝传递了自己的态度和情绪。结果,她也收获了粉丝们空前的支持。
这种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明星运营方式。平台提供舞台,明星贡献内容和情感,两者共同构建起一种新的注意力生态。在这个生态里,明星和平台不再是单纯的甲方与乙方,而是互相依赖的合伙人。
从运营视角上来看,「双向奔赴」的核心,是把注意力做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产」。明星并不只是提供一条带货的链路,而是提供一个「可持续叙事」的内容母体:生活、创作、价值观、舞台前后的反差,这些层层展开,能让路人逐步转化为关注者、轻粉、核心粉,最终成为拥护者。
图片来源:小红书。图片说明:部分入驻小红书的明星
平台要做的,是把这套转换过程产品化,用稳定的更新节奏和可参与感留住人。比如固定的晚安直播、周更开箱、季节性挑战,用话题与二创机制扩大外延,给到明确的话题锚点与素材授权,再用粉丝任务与权益体系把热度沉淀下来。
当然,「双向奔赴」并不等于「去平台化」。
真实与即时的确让明星获得更大话语权,但能否触达更广的人群,依旧依赖平台的推荐系统、话题机制与风控能力。平台要做的是「去中心化」但不去平台化。平台需要让创作者自由表达,同时给到清晰的边界与底线;让粉丝热情参与,同时保护未成年人与隐私安全;让商业顺畅转化,同时把广告标识、功效宣称、售后服务前置到流程里。
只有当「风控」被做成日常化、模块化,生态才能长青。
放到产业级的竞争上看,「双向奔赴」也在塑造平台气质。平台通过不同的明星、不同内容的形态,可以逐步形成差异化的文化标签。当头部明星与平台共同打磨这个标签,平台就不仅仅只是一个工具,而是会成为粉丝与品牌心中的「主场」。这种为平台赋予的软实力,才是真正难以复制的关键。
明星通过平台实现自我叙事和商业变现,平台通过明星实现用户增长和差异化竞争。这种「双向奔赴」的机制,或许正是未来注意力经济长期稳定运行的基础。
1号结语
未来,随着更多明星的入局,这场博弈还会不断演化。它既可能为平台带来新一轮的增长空间,也可能为平台发展带来长久影响与改变。
责任编辑:凌美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网址:平台重燃明星争夺战 https://mxgxt.com/news/view/1806291
相关内容
明星直播点燃短视频市场大战,三大平台争夺激烈明星争夺战升级,流量平台用什么“留量”
视频平台明星争夺战升级:“周杰伦”已经缺人了
周杰伦新专辑吸金亿元 互联网平台打响明星流量争夺战
视频平台明星争夺战升级:“周杰伦”们快不够用了
直播平台在市场上的争夺战
从内容IP到歌星IP,音乐平台争夺战转向为哪般?
直播平台用户争夺战,打明星网红牌是对是错?
直播平台的用户争夺战,打明星网红牌是走错路?
周杰伦入驻抖音引爆全网:短视频平台明星争夺战进入白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