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丨“吃瓜”变“吃人”,“围观”变“围攻”…… “吃瓜”跑偏有玄机

发布时间:2024-12-13 01:18

“吃瓜”变“吃人”,“围观”变“围攻”…… “吃瓜”跑偏有玄机

半月谈记者

网络热词“吃瓜”,用来比喻以事不关己的态度讨论八卦丑闻、围观个人隐私的行为。客观来看,社交网络时代的“吃瓜”既是娱乐方式,也是社交方式,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引发公共讨论、带来意见表达的多元化。但一段时间以来,“吃瓜”跑偏,谣言滋生,大量低俗、虚假信息占据公众注意力,“吃瓜”变“吃人”,“围观”变“围攻”,给网络空间治理、社会治理带来新困扰。

恶之瓜 傅晓宁 作

“吃瓜”成瘾,“扒皮”越界?

南京市民王女士是个文艺青年,也是最早一批的豆瓣用户。因为喜欢一名艺人而沉迷在微博、豆瓣等社交媒体上看营销号“爆料”,跟着自媒体“吃瓜”。她告诉半月谈记者:“我也知道浪费时间,但就是一个接着一个停不下来,跟追真人秀、电视剧一样欲罢不能。我提醒自己太耽误事了,但很难戒断。”

沉迷吃瓜不能自拔的网民不在少数。微博热搜曾有一个3亿多阅读量、2.6万原创的话题#吃瓜耽误了你哪些事#,人们在这个话题里分享因吃瓜耽误学习、耽误工作、耽误家务的经历,自嘲“像极了瓜田里上蹿下跳的猹”。

不仅如此,伴随“吃瓜”文化兴盛,娱乐圈这块“瓜田”沃土开始供不应求,网民将八卦的对象泛化至网红甚至是素人的个人隐私。

例如,某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流调显示其一天出入3个夜店,网民以“吃瓜”为由深挖、曝光其私生活;高校学生在教室发生亲密行为被监控拍下,网民以“吃瓜”为由大量转载视频,被删后又以网盘加密链接标价出售;部分公众胃口越来越大,甚至称“吃一般的瓜索然无味”“要吃惊天大瓜”,网络上“扒皮”“扒私”“扒坟”现象泛滥。

“吃瓜”是一种上瘾的行为,一些App的信息供给又“投其所好”,“吃瓜”者则被困在八卦之“蛹”中。全民“吃瓜”氛围形成,一些网民在发现身边的事情后,会立刻以“吃到一个瓜”扩散出去,丝毫不觉得越界。

“瓜熟蒂落”?暗藏隐忧

从正向意义来看,“吃瓜群众”所形成的参与式网络围观通过新媒体渠道对事件的还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但负面效应是,一些媒体和个人为了追逐相关的流量红利,变相生产次生话题,随着商业逻辑的带入,公共议题的讨论不免会走向极端。

——利益化,从种瓜、传瓜到吃瓜已经存在成熟的产业链。一位艺人经纪告诉半月谈记者一套“种瓜”流程——豆瓣“养蛊”(即刻意放出似是而非的假消息吊起网民胃口),再借微博、今日头条等平台发酵,然后在知乎、B站等输出讨论观点。连环套路下,公众注意力的流量密码就被“拿捏”了。

一些私密化、圈层化社交平台成为“瓜田”。半月谈记者在一些平台“吃瓜”群组发现,有人公然声明:“欢迎爆料,瓜的真伪请自行判断,放瓜、搬瓜都会保护。”一些平台的“营销号矩阵”却多以此真伪难辨的“瓜”为线索来源,实现裂变式传播。更有甚者,曾有一些群组因常有“劲爆瓜”且仅组员可见,组员账号转手价炒至数百上千元。

——工具化,以“吃瓜消遣”为名设置议题、带偏舆论。注意力已成为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资源,而在一些热搜榜上,常见的却是明星代孕弃子、网红家暴出轨、素人隐私泄露视频之类的事件和信息。有关专家指出一种现象值得警惕,即利用大众对“瓜”的八卦心理,设置争议性议题,比如男女对立、阶层对立,以“吃瓜消遣”为由带节奏,反向绑架公众注意力。

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分析,一方面,平台掌握了公众注意力资源,多数人关注着少量的“瓜”,其他话题却显得无足轻重,这会形成一种群体错觉和舆论幻象。另一方面,“吃瓜群众”不断卷入公共议题中,甚至衍生出社会参与、话题迁移、网络暴力和舆论审判等一系列次生效应。

——极端化,重声讨轻求证,易被情绪裹挟。2021年10月,短视频平台一名网红袒露轻生念头后,一些“吃瓜群众”起哄,她在镜头前喝下农药,自杀身亡。一些未知真假的“吃瓜”事件中,部分网民热衷于声讨,而非求证;当一些谣言被合法删除,网民却解读为“不可说的秘密”,拒绝相信澄清。

专家指出,一些事件成为公众情绪宣泄出口,分散的个体迅速聚集串联成“吃瓜群众”情感共同体。在这种特定的舆论场,人们对信息是否真实等并不在乎,易被情绪裹挟;还有一些“吃瓜”者,渴望通过窥探、评价他人生活来获取自我认同,或者发泄现实不满,形成庞大声量。

加强事实供给,放大理性声音

如今,众多网民自称“吃瓜群众”。受访专家认为,要警惕“吃瓜”文化愈演愈烈,加剧谣言滋生,推倒个人隐私与社会谈资之间的“隔离墙”,激发出不受约束的窥私欲、攻击欲,要避免“吃瓜”变“吃人”,“围观”变“围攻”。

一方面,应着重放大舆论场理性声量。“吃瓜”文化蔓延导致网络平台主观情绪满溢、客观事实呈现不足,公共议题中冷静、温和的思考者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因此,要有意识地放大理性声量。

与其担心“一刀切”式管理手段引发次生舆情,不妨适应网络平台上矩阵式传播的特点,当热点事件出现后,尽可能清晰详尽快速地进行信息披露,同时辅以相关政策性解读,让舆论场中理性观点、专业视角、主流价值的声量能够被网民看到和捕捉到,避免大量情绪化、极端化、断章取义类信息误导公众,进而充分发挥互联网舆论生态的自我净化功能。

另一方面,要增强事实信息和严肃内容曝光度。有网民指出,平台的热搜榜题目设定往往似是而非,点开看时整个话题下都看不到完整的事件关联,只有骂声一片。能够提供准确清晰新闻事实的媒体往往不在前排展示,网民能够看到的大多是营销号和各类大V的调侃、指责和发泄。“谣言止于公开,这是全世界基本的定律。”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张志安认为,事实供给不足和难以查找是“吃瓜”文化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平台应该给予事实信息更多曝光权重和置顶资源,让公众在真相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新媒体系副教授王少磊认为,“吃瓜”虽然符合人性,但公众不仅有对娱乐内容的需求,也有对严肃内容的需求,也就是对权威声音、真实信息的需求,“争夺公众注意力,不能只靠压抑前者,更要做强后者”。

(刊于《半月谈》2022年第6期)

网址:半月谈丨“吃瓜”变“吃人”,“围观”变“围攻”…… “吃瓜”跑偏有玄机 https://mxgxt.com/news/view/178545

相关内容

51fun吃瓜黑料不打烊:51fun吃瓜黑料不断,爆点不停歇!精彩纷呈等你来围观!
一线吃瓜
娱乐圈吃瓜:贵圈“真乱”, “瓜众”很忙
qq吃瓜群号:每天爆料不停,加入吃瓜群
携手小豆包儿,观战外协白月光,他俩吃别人的瓜,我们吃他俩的瓜
当公主提及范闲的绯闻时,其他人纷纷围观吃瓜,唯有大皇子紧张得不得了
明星八卦61集合吃瓜,吃瓜群众围观明星生活
51吃瓜大黑料:揭秘51吃瓜大黑料的背后真相与深层内幕!
58热门吃瓜爆料:最新娱乐圈八卦与明星动态全解析,快来围观!
51cg吃瓜网今日吃瓜,1. 今日吃瓜:娱乐圈秘闻大曝光,真相惊人!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