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私募退出量化中性?跟咱没关系 最近百亿私募幻方量化宣布放弃中性策略,这则消息成为私募投资圈最热议的话题之一。作为曾经的量化“四大天王”,规模高峰一度冲...

发布时间:2025-08-31 10:56

最近百亿私募幻方量化宣布放弃中性策略,这则消息成为私募投资圈最热议的话题之一。

作为曾经的量化“四大天王”,规模高峰一度冲刺千亿,此时忽然不再搞中性策略了,到底出于什么原因?市场猜测纷纷,莫衷一是。

幻方的公告称,因市场环境变化,对冲系列产品难以同时取得收益和缩小风险敞口,潜在收益风险比明显下降,未来收益将明显低于投资人预期。

这一表述其实包含了多种意思,但在很多不明就里的投资者看来,似乎是在暗示量化中性策略未来没有投资价值了。

手里还持有中性产品的投资者瞬间慌了,连行业龙头都这么说,我是不是应该把这些产品全都赎回?

部分别有用心的自媒体添油加醋,更加剧了焦虑和困惑。一些朋友和伙伴近期也频频来问我的观点,今天借这篇文章统一回答一下吧。

先把我的观点抛出来:幻方放弃中性策略,是作为一家公司的自主商业选择,跟咱投资者没啥关系。

- 01 -

市场中性策略还行不行?

首先必须要承认,市场中性策略今年命运多舛,业绩表现比前几年要差得多。

其实过去几年市场中性还是挺香的,以朝阳永续的市场中性精选指数来统计,2021年收益10.7%,2022年收益4.0%,2023年收益5.5%,期间最大回撤仅有3.5%。

在股票熊市、债券担心暴雷的大环境下,市场中性策略给低风险投资者提供了不错的体验。

但今年截至10月初,市场中性的收益率仅有1.3%,最大回撤却突破过去几年的极值,达到近6%。

不仅回撤变大,而且一年内出现了两次“黑天鹅”式的意外下跌(额,一年两次也不能叫黑天鹅了……)。

第一次发生在春节前后,国家队在ETF市场的干预使得行情大起大落,股指期货基差剧烈升水。

第二次则就在刚过去的国庆节前,因为政策组合拳的意外推出,市场预期180度大转弯,极度乐观的情绪再度推动指数暴涨,股指期货基差剧烈升水。

两次莫名其妙的大回撤,让投资者措手不及,对这个策略的信心自然大打折扣。

此时忽然出来的幻方公告,无疑雪上加霜。

但客观的说,除去这两次回撤的超预期扰动,今年市场中性的业绩还是可圈可点的。

一方面策略整体从2月以来反弹了3%,低位加仓的投资者能吃到这波确定性不错的收益,另一方面部分优秀的管理人显示出了更强的弹性,我们投的好几家量化私募,今年中性策略都有5%以上收益。

考虑到这两次回撤的一大部分归因于基差波动,而股指期货的基差迟早是要回归贴水的,因此不能把这种回撤当成常态,也不应基于这种回撤来对市场中性的投资价值贸然下结论。

当然,除了净值层面上的波动以外,投资者对量化策略犹豫的另一个原因,主要是监管环境的变化。

从去年开始,我们看到了非常密集的监管政策出台,有些精准指向量化策略的部分盈利手段(比如对高频的限制、对融券的约束等),有些从整体运营层面影响量化私募的方方面面(包括募资、交易、信息披露等)。

不可否认,这些监管政策会对量化策略形成阶段性利空。但理性分析的话,能看到监管的出发点是规范行业发展,其用意并非是将量化一棒子打死(这跟治理P2P、民间配资等有显著区别)。

既然如此,相信这些高智商的量化管理人能够找到适应之道,通过策略迭代继续追求量化投资的有效性。这在中国量化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并不鲜见。

而且事物都有两面性,监管环境如果让一部分量化私募退出市场,反而有利于降低策略的拥挤度,使得幸存下来的管理人更容易做出业绩(类似于煤炭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前提条件是,你得“幸存”下来。

至于量化超额会不会衰减,从长期来看毋庸置疑,股票市场越成熟,超额肯定越难做。但至少在可见的数年内,咱的A股恐怕离“成熟”还有很长距离,谁家成熟市场开几次会就能直接把指数干涨停呢?

絮絮叨叨这么多,结论就是:

1.不要因为这几次回撤就看衰市场中性

2.不要因为近期的监管政策就看衰市场中性

3.虽然策略还有生命力,但不一定每个私募都能保持在桌上,需要更谨慎的选择

- 02 -

如何看幻方放弃量化中性

有些投资者看到幻方宣布放弃量化中性,就想当然的认为是管理人觉得这个策略失效了。

太会联想了吧!

虽然幻方是百亿私募,是头部明星,但它并不代表整个量化圈啊,还有那么多量化私募依然在做这个策略呢,难道幻方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吗?

那如果未来某一天,幻方公告说指数增强产品也不发了,以后只做自营投资,甚至告别投资圈,全身心搞AI去,难道这也说明指增失效了,还是量化策略都失效了吗?

所以千万不能听信那些歪曲的评论,要有独立判断。

独立判断是,幻方不仅是一个量化投资机构,本质上它是一家企业,而市场中性是它的一类产品。这个产品要不要继续做,最主要的考量是符不符合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其实幻方几年前就不咋做中性了)。

这就好比当年IBM不做个人笔记本电脑一样,不是因为笔记本电脑不好、没有市场(在联想手上发展得风生水起),而只是IBM认为笔记本电脑不符合它的长期发展战略,不能提供更高的利润罢了。

从这个角度再去看幻方的公告,你会发现它强调的并不是市场中性的未来收益降低,而是收益“低于投资人预期”。

市场中性策略的投资人预期是啥样的呢?

这个策略过去几年在银行渠道很受欢迎,私行个人客户把市场中性当“固收替代”,甚至是“非标替代”,收益6-7个点,回撤尽可能小。

这些百亿私募当年都在银行渠道发行了大量产品,因此市场中性的投资人里,这类个人客户比例不小。

显然近年来市场中性的表现是达不到上面的“预期”的,那必然给私募管理人带来了大量沟通安抚、应对赎回之类的压力,或者说更高的经营成本。

管理人的理性考量就是收益能不能覆盖这个成本。对于市场中性产品来说,收益率并不高,业绩报酬收不了多少,而银行渠道的优势是能快速上规模,获得大量固定管理费。

这对于创业早期的私募管理人来说,是非常渴望的稀缺资源,有了钱才能招兵买马、扩大地盘。

但管理规模有天花板,固定管理费不能持续增长,对于自有资本逐渐雄厚的老牌私募来说,赚管理费的性价比可能就会下降。更何况,随着银行中收的下滑,也许渠道方还会尽力试图压低给私募的管理费。

成本增加了,收入反而下降,而且性价比也不足,那对于一些管理人来说,就有动力选择放弃。

集中精力做好自营投资,不是更合理么?

换个角度看,幻方放弃的不是中性策略(自营盘还可以加杠杆做啊),放弃的是背后这群高收益、低波动预期的投资人及其渠道。

那接下来的问题是,私募可以因为不划算而选择放弃,投资人怎么办呢?低波动的投资需求还在啊!

我的答案是,想依靠单个策略、单个管理人、单个基金,一劳永逸的解决投资需求(收益、风险、流动性),已经越来越不现实,组合投资与买方投顾的结合,才是长期可行的道路。

------ THE END ------

觉得不错,请点赞、关注!

欢迎留言交流

网址:百亿私募退出量化中性?跟咱没关系 最近百亿私募幻方量化宣布放弃中性策略,这则消息成为私募投资圈最热议的话题之一。作为曾经的量化“四大天王”,规模高峰一度冲... https://mxgxt.com/news/view/1735015

相关内容

对话百亿量化灵均投资:高管签署对赌协议 规模并非业绩敌人
私募竞争另一面:量化“带货大战”激战正酣,500只产品成为巨头“门槛”
头部私募净值普遍回撤!行业洗牌加剧,百亿私募逆势扩容
《方略》第五期即将上线 方三文对话百亿私募量化掌门人
明星合伙开私募,迟迟未见“化学反应”?百亿规模成了一道“坎儿”
量化指增遇“寒潮”?九坤、宽德等明星私募逆势突围,超额亮眼!
“巨鳄”已至,私募界诞生“新四大天王”
“巨鳄”已至,私募界诞生“新四大天王”
和讯网2012年中国私募明星访谈
私募业沸腾!行业首例合并完成!明星私募睿郡资产、兴聚投资实质性合并,百亿级私募或添新丁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