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烟”,该不该点
近日,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面“鲁迅夹烟”网红墙画被游客投诉,一时引发网络热议。对于此事,许多网民纷纷表示“尊重历史”。纪念馆也回应:景区始终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还有业内人士表示,“墙画所呈现的是更为‘生活化的鲁迅’,是受到大众广泛认同和喜爱的形象”。
绍兴鲁迅故里图源:“鲁迅纪念馆”微信公众号
“鲁迅抽烟”这幅画,是著名版画家、浙江省版画家协会原副主席李以泰于1974年创作的一幅版画作品,原名为《马克思主义是最明快的哲学》,生动刻画了鲁迅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时凝神思考、豁然开朗的形象,作品先后发表在《杭州日报》《浙江日报》等媒体上,成为人们心中鲁迅的经典形象之一。
这些年,不少年轻人纷纷前往鲁迅故里打卡,举着打火机借位“点烟”、用PS给先生“加火苗”……年轻人的创意里,藏着对鲁迅先生的敬意。
实际上,“给先生点烟”和此前鲁迅“毛背心”的爆火,是同一套逻辑:生活化的形象,是鲁迅真实的一面。年轻人不再将鲁迅视为“遥远的战士”,而是将其视为“可亲近的前辈”,通过现场打卡、购买文创等方式,让鲁迅的精神“活”在当下。
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写道:“鲁迅的烟瘾,一向是很大的。”吸烟作为鲁迅创作生活的真实组成部分,与其文学成就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肖像。历史人物的生活习惯是具有其时代特征的,如果以当下一些特定标准苛责,历史将无处安放。在很多人心中,鲁迅的烟斗,其实早与其“冷峻批判”的形象融为一体,强行“去烟化”不仅弱化人物丰富性,更可能消解文化符号的精神内核。真正的文明进步,在于让公众通过了解真实历史,建立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而非制造“无菌化”的过去。
类似的讨论,这些年并不鲜见。有的举报《黑猫警长》抓坏蛋的手段涉嫌暴力;有的提出《背影》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这一次,不少人担心个别声音的“单向施压”会倒逼决策妥协,从而抹除“鲁迅夹烟”形象里的历史温度。有人甚至反问:“是否接下来要删除李白诗中的酒,隐藏岳飞背上的字?”
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烟草于文人既是排遣愁绪的“精神慰藉”,也是激发灵感的“创作伴侣”。更关键的是,吸烟从未消解鲁迅思想的锋芒,他用烟管刻画了阿Q的形象,在烟头的火光里纪念青年的魂灵。那支“彩凤牌”香烟,承载的是他对“吃人社会”的批判,对民族觉醒的呐喊。历史人物的真实和深邃在于外在的细节,更在于思想的长久。
鲁迅雕像 图源:“鲁迅纪念馆”微信公众号
这一事件引发的思考,远不止于“该不该展示鲁迅吸烟”本身,更触及我们应如何对待历史、如何引导舆论、如何理解年轻化表达等深层命题。
历史不用“美颜”,真实自有力量。
这场争论的本质,其实是对历史认知方式的叩问。历史的价值首先在于真实——它不需要滤镜,也拒绝被纯化。鲁迅的形象之所以立得住,正因为他是一个丰富、复杂、有血有肉的人。
许广平在《鲁迅回忆录》中说:“那时医生给以警告,说是不能吸烟、饮酒,否则药力无效。母亲在焦急,家人不敢劝阻,尤其难禁止的是烟。鲁迅自己则竟连日不食少睡。在战斗的环境下首先是保存实力,如果连这躯壳也不存在了,那心灵还有何依托可言?”鲁迅先生吸烟,既是爱好,也与时代背景下生出的苦闷惆怅有关。他以笔作刀积极战斗,烟虽为其带来灵感,却也引发了一系列健康问题。这些“好事”“坏事”并行交织于鲁迅先生的生活中,勾勒出一个真实立体的人物轮廓。
据鲁迅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黄乔生考证,在鲁迅留下的相片中,他手持香烟的姿态被多次定格,此类照片可达一二十张之多。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照相可是稀罕事。这足以证明,鲁迅这一历史人物形象与烟是紧密相连的。
若以今日标准刻意抹去历史痕迹,实则是以现代眼光简单裁剪过去,无异于文化上的“刻舟求剑”。那样的历史,是单薄的、失血的,甚至是不真实的,也极易走向历史虚无主义。
我们应当相信,公众是有能力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做出自己的判断的。唯有尊重历史、保存真实,历史才是活的、可感可知的,才能真正发挥教育意义。
声音需要倾听,但需保持定力。
投诉权不仅是法治社会赋予公民的重要权利,更是畅通社会监督、促进治理优化的有效机制。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自由表达其思想与观点的权利,这是社会进步与创新的源泉。很多看似无解的社会问题,正是在一场场基于理性的公共讨论中,逐渐找到了解题思路。
公众出于关心社会公共事务而提出的建议确须倾听,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则观点都该被悉数采纳。相关部门既要以开放姿态广纳民意,也要始终保持文化判断的定力和尊重历史的清醒。
健康的舆论生态,不在于哪种声音压倒对方,也不是对最大声或最极端的呼声作出附和反应,而是在多方声音中辨识本质、在时代语境中把握主线,在嘈杂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在此次事件中,当地相关部门并未急于息事宁人,而是表明要“广泛听取民意”,客观理性分析。这种稳健和包容,反而赢得了更多认可。
对话不拘形式,尺度仍需清晰。
如今,年轻人与历史对话的方式愈发多样。有人身着汉服行走于古城街巷,身体力行感受传统礼仪的温度;有人在李白墓前敬上一杯酒,与诗仙隔空神交;也有人在屈原像前放上一枝香草,致敬其“芳与泽其杂糅兮”的高洁志向;更不乏有人在社交媒体中以手绘、剪辑、原创音乐等方式重新诠释庄子寓言、苏轼词境,将先贤智慧融入当代表达。
我们乐见年轻人以新颖的方式致敬历史、传承历史,但有些尺度仍需厘清、有些边界还需敬畏。比如,敬仰鲁迅于乱世中的不屈之姿,不一定非得在人群中打火点烟、“与先生一起来一根”,文化场所的点点火光、袅袅烟雾不仅存在安全隐患,也实实在在地损害了他人健康,更狭隘化了鲁迅先生的形象。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鲁迅精神的概念不应该被偷换成“吸烟精神”。我们今天学习鲁迅,是要记住他“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的社会期望,感受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铮铮铁骨……
真正有效的沟通,不是单向的说教,而是提供丰富的语境和充足的资料,推动人们自己思考、形成判断。在笔者看来,文化场馆不妨以柔性引导替代强行禁止,在旁增设温馨提示、历史背景等都是不错的做法。比如在鲁迅故里导览中说明,吸烟严重损害了鲁迅的健康。
众声喧哗中,当我们的目光一次又一次落定鲁迅的“烟”,不妨且随它穿越历史烟云,去重走一次他曾经走过的青石板路,去静听他故乡绍兴的运河流深,去深读一回他笔下如刀似剑的犀利文字。待再见先生的“烟”,大概就可在历史长河中寻找到一处安放之所。
本文播音:李星霖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网址:鲁迅的“烟”,该不该点 https://mxgxt.com/news/view/1721940
相关内容
浙江宣传:鲁迅的“烟”,该不该点是谁要掐灭鲁迅手里的烟
鲁迅纪念馆回应“夹烟”墙画遭投诉
鲁迅夹烟墙画被投诉,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应尊重历史和共同记忆
墙画上的“鲁迅夹烟”,要摁灭吗 | 新京报快评
鲁迅代言奶茶还成“老烟腔”?搞“联名”营销还是得多读点书
鲁迅夹烟墙画被投诉!改拳头?网友吵翻了:这不是瞎折腾吗
鲁迅夹烟墙画被指误导青少年?不是所有投诉都配给个说法
花地|萧振鸣:鲁迅风度及吸烟与酒及茶之关系
鲁迅夹烟墙画被投诉误导青少年,网友:建议换成口红,时尚又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