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要掐灭鲁迅手里的烟
是谁要掐灭鲁迅手里的烟
作者︱孙树恒
近日,绍兴鲁迅纪念馆一则“鲁迅版画叼烟遭游客投诉”的新闻,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有一个姓孙的女游客投诉,声称版画“误导青少年”,要求将鲁迅手中的烟改为握拳。这则看似荒唐的投诉,让我本来握着的手机差点掉落在地上,好在馆方是明智的,但是在这片始终尊重历史真实与文化本真的土地上,我们更懂“掐灭鲁迅的烟”背后,藏着怎样对历史的轻慢与对文化的无知。
一
鲁迅的烟,是历史的“活符号”,不是可删改的“污点”。
那位义愤填膺的投诉者,或许知道鲁迅是文豪、是思想家,却未必懂:烟,早已是鲁迅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活档案”。许广平曾精准统计,鲁迅每天要抽50根烟,“工作越忙,越是手不离烟,一半吸掉,一半烧掉”;他与瞿秋白对坐论道时,两人指尖都夹着烟,烟雾里藏着知己间的默契;哪怕会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萧伯纳,他也烟不离手,那份不卑不亢的随性,比任何姿态都更显风骨。
在呼和浩特,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文化符号”:昭君博物院里,昭君出塞的雕像没有被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而是保留了她手持胡笳、眼神坚毅的真实模样,因为北疆人懂,历史人物的“不完美”,才是最动人的“真实”。就像大召寺里的铜佛,历经数百年风霜,衣纹上还留着当年铸造的痕迹,我们从不会想把这些“痕迹”磨平;就像老绥元烧麦的后厨,师傅们揉面时手上的面粉、蒸制时升腾的水汽,都是烧麦文化的一部分,没人会因“不够整洁”就抹去这份烟火气。
鲁迅的烟,何尝不是这样的“痕迹”?它是他思考时的“助燃剂”,是他写作时的“灵感伴”,是他在黑暗里点燃自己、照亮国人的“火把”。学医出身的鲁迅当然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他说“我吸香烟是不管好丑都可以的,因为虽然吸得多,却是并不吞到肚子里”,这份像“老顽童”般的辩解,反而让我们看到一个鲜活、真实的鲁迅,而不是被“净化”成没有烟火气的“圣人”。
二
若按投诉者的逻辑,北疆的文化恐怕要被改得面目全非:成吉思汗陵里的弯刀,是不是要换成木剑,怕“误导青少年崇尚暴力”?草原上流传的马头琴曲,若唱到“饮酒欢歌”,是不是要改成“饮茶叙旧”,怕“误导青少年酗酒”?呼和浩特老街里的烧麦馆,若墙上挂着老照片里抽着烟的掌柜,是不是要把烟P掉,怕“误导青少年吸烟”?
这不是“保护青少年”,而是打着“正确”的旗号,行“篡改历史”之实,就像西方某些极端政治正确的闹剧,把经典文学里的细节改得面目全非,最终让文化失去了原本的重量。北疆文化从不这样做,我们保护阴山岩画,不会因为画里有狩猎的场景就涂掉;我们传承蒙古族那达慕,不会因为摔跤比赛有对抗性就取消;我们纪念近代北疆的开拓者,也不会回避他们曾经历的艰辛与挣扎。
因为我们知道,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把历史“美颜”成完美的标本,而是让后人看到真实的过往,就像读鲁迅的文章,我们既要学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风骨,也能理解他“烟不离手”的习惯;就像逛呼和浩特的博物院,我们既能欣赏文物的精美,也能从细节里读懂背后的故事。青少年的成长,需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思考,而不是把他们放在“无菌室”里,连历史人物的真实习惯都要“过滤”。
在呼和浩特,我见过很多读鲁迅文章的年轻人,他们在新华书店里捧着《呐喊》,在青城公园的长椅上读《朝花夕拾》,没人会因为鲁迅的烟就想去吸烟,反而会因为他的文字,更懂得“思考”的重要性,这才是鲁迅留给青少年最珍贵的礼物,不是手里的烟,而是心里的光。
三
那位投诉者的“义愤填膺”,说到底不过是想借“反常识”博流量,在绍兴鲁迅纪念馆这样的文化地标里,找一个“鲁迅抽烟”的由头,既能引发争议,又能收割关注,算盘打得噼啪响。可这种“哗众取宠”,污的是历史的庄严,伤的是文化的根基。
我们周围还没有这样的闹剧,我们不会为了流量,去质疑昭君出塞的历史真实性;不会为了热度,去篡改蒙古族文化的传统习俗;更不会为了博眼球,去对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指手画脚。因为我们懂得,文化不是“流量密码”,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就像呼和浩特的席力图召,几百年来静静矗立在街头,香火不断,不是因为它“迎合”了谁,而是因为它守住了文化的本真。
鲁迅手里的烟,不该成为“流量闹剧”的牺牲品。它是历史的一部分,是艺术创作的一部分,更是一个思想家真实人生的一部分。许广平不舍得掐灭这根烟,瞿秋白不会反对这根烟,萧伯纳欣赏夹着烟的鲁迅,一个陌生游客,又有什么资格去“剥夺”?
在北疆的辽阔里,我们太过朴实无华了,听过太多关于“坚守”的故事:坚守草原文化的牧民,坚守古迹保护的工作者,坚守文字理想的创作者……这份坚守,本质上都是对“真实”的尊重。如今,面对有人想掐灭鲁迅手里的烟,我们更要大声说“不”:别让极端的“正确”掐灭文化的魂,别让博眼球的闹剧污了历史的庄严,更别让后人只能看到一个被“净化”得面目全非的鲁迅。
毕竟,我们要留给青少年的,不是一个没有烟火气的“完美圣人”,而是一个真实、鲜活、始终在思考的鲁迅,就像北疆留给我们的,不是被“美颜”过的历史,而是真实、厚重、值得敬畏的文化记忆。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
网址:是谁要掐灭鲁迅手里的烟 https://mxgxt.com/news/view/1715219
相关内容
墙画上的“鲁迅夹烟”,要摁灭吗 | 新京报快评鲁迅去世前曾提议灭掉汉字,郭沫若:这是鲁迅一生最大的功绩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竟是鲁迅所说?专家直言:鲁迅说得对
鲁迅夹烟墙画被投诉,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应尊重历史和共同记忆
鲁迅纪念馆回应“夹烟”墙画遭投诉
鲁迅夹烟墙画被投诉!改拳头?网友吵翻了:这不是瞎折腾吗
鲁迅夹烟墙画被指误导青少年?不是所有投诉都配给个说法
全民封神的鲁迅扮演者,微博粉丝竟不到老同学靳东的零头
鲁迅代言奶茶还成“老烟腔”?搞“联名”营销还是得多读点书
为什么鲁迅会说:“汉字不灭,中华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