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山口到喀喇昆仑山的追思——记陈祥榕烈士(上)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题记
下山口溪
南方的村庄深藏在大山的皱褶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农人用粗糙的双手拨动着四季更迭的琴弦。雪亮的犁铧,浅浅的秧桶,长长的薅耙,弯弯的谷马,笨重的风籼,宽宽的晒谷簟……一件件被烙上印记的农具成为季节的符号,山村的日子像村前吱呀转动的水车一样悠闲。
“下山口虽小,却是一座值得托付终身的村庄。”那年,伯父一听说堂姐芳谈对象的村庄藏在群山中,就从邻县亦步亦车一路跋涉一百多里赶来,看那一座值得宝贝女儿托付终身大事的村庄。看完后,老人家便安心了。下山口就这样成为我童年梦想的村庄。
下山口村弄
初一那年,我寻得一个机会走向下山口村,沿途有一条石伸臂独木桥,溪谷幽深,石臂悬空,独木颤颤,水雾升腾,人行其上,即有脊背发凉之感。在这一方土地上,却从未传闻有过不了这条险桥者。
步入山口村,即有长者调侃说:“俺村肥牛形,看似肥嘟嘟的一个金牛盆,实则由前后两头牛抬犁,唯有勤劳才有收获!”顺着长者的指点,我看到了村头开路的牛牯山与水尾守关的水牛冈。“做吃,做吃,有做有吃有穿,冇做冇吃冇穿!”长者朴实的教化,宛如村前哗哗的流水一样明净清澈。
我在村小学见到堂姐芳,她包班五年级,没时间与我聊天,两个女儿尚未上学,自己在操场上玩泥巴。中午,我在她家吃饭,家里还有公婆、父母等六位老人。
后斜垄,位于溪坪村后门山,这一个带着泥土气息的名字透出清幽的茶香。一山一垄又一山,茶园依山而开直上垄顶,从谷底升起的岚雾拥簇而上,那一株株排列整齐的茶树,沐天地之光华,汲岩雾之精津,纷纷在浓雾中探出芽尖。清明时节,满山的茶绿得流油,绿得泛光,绿得透彻,人行园中,仿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陈祥榕母校屏城中学
垄上原为乡属茶园,后由县里划出一块地建设屏南县屏城初级中学,简称屏城中学。这里的留守学生数高达百分之八十五,孤儿、单亲家庭的比例也远高于同类校,是一所名符其实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弟校。不难想象,这一垄的茶香氤氲着这一个园中之园。“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性从廉、从俭、从德,早在一千多年前,茶圣陆羽就在《茶经》中作了精练的论述。漫步校园,所谓慎独,驱浮,廉洁,存真,防腐,清心,除污,奉献等相关茶性的词语,皆可在师生的言行中一一拾得。茶的品性,无时不刻地潜移默化着这一校的莘莘学子。
2014年9月,陈祥榕由甘棠小学升学到这里就读,结束小学五年就读三省七校萍飘蓬转的求学路,犹如一株小小的茶苗完成了一次足以改变一生的移莳。
陈祥榕在学习中(前排左三)
初秋,远方的风吹来一股淡淡的凉,少年陈祥榕缘着后斜垄茶园小道漫步,欣赏着一株株翠绿的茶树,呼吸着淡淡的茶香,一颗飘泊的心逐渐宁静下来,第一次对柴米油盐的生活有了观察。大伯没文化,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父亲略识粗字,进城务工四海为家,因为识字不多经常在合同与账目上吃哑巴亏;二伯与叔叔有文化上大学,不但吃公粮还能为人民服务。为此,他决定要好好读书,至少要多识字,好让父亲少吃亏、不吃亏。不幸的是,厄运正悄悄降临他的家庭。
陈祥榕在初二期中考时荣获“学习进步奖”
正当陈祥榕的学业大有起色时,父亲却不幸身患淋巴癌,查出时已是晚期。出院后,他将芒果园托付给妻子管理,自己从三亚回到家乡养病其时,家中上有年迈的母亲,下有尚在上学的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远在海南的妻子两头跑忙得像陀螺。卸下生活重担的他,每天早早地坐在窗前等待日头升起,疼痛难忍时,便躺下身来静静地数着远方果园里的芒果。这位历尽艰辛斗大的字不识一筐的汉子,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与家人团聚的余光,珍藏起日出日落的日子,面对死亡竟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平静,犹如一位早有素修的哲人。
每次放学回家,陈祥榕一扔书包就钻进父亲的房间帮他按摩身子,那一双手掌虽然稚嫩却缓解了父亲的病痛。望着那张天真的脸,父亲想起年迈的母亲、上学的女儿以及远在三亚打拼的妻子,最放心不下的还是这位善良、好动、机灵、倔强尚未培养成材的孩子,不禁潸然泪下。记忆中,父亲是没有眼泪的,就像村前高大挺拔的恩柴,任风吹雨打,身挺如塔,宁断不屈,始终守卫着村庄。如今,他从父亲的泪水中,读出一位汉子写在身上的责任与担当。陈祥榕悄悄地拭去泪水,安慰父亲说,他是家中的男子汉,一定会好好读书,一定会扛起家庭的重担。
初一那年的秋季,闰九月,菊花盛开,枯叶初落,父亲如一片早熟的叶子一般飘逝。陈祥榕从“留守儿童”又添加了一个“单亲家庭”的身份。
南方潮湿的寒风格外刺骨,后斜垄上的茶树齐刷刷地换上粗厚的绿衣迎接冬的到来。陈祥榕童年时代的求学路,是他父亲曲折飘泊的进城务工路。
幼儿园时,父亲在上洋头溪角洋养鱼,溪角洋蓝蓝的天,肥沃的田,清澈的水,鲜嫩的草,活蹦乱跳的鱼儿,成为他幼小心灵的一方净土,他快乐地在县城一小就读;小学一至三年级时,随着父亲收香菇的脚步,他辗转至实小二小等学校就读;三年级下学期,父亲的香菇担挑到了湖北宜昌,他跟随着到远安县茅坪场镇赵河小学就读,学校虽小却充满爱心,以补助的形式全部返还了这位进城务工人员子弟的学费,让他幼小的心灵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四年级时,父亲改行到三亚种植芒果,大丰收,这使他的家庭摆脱了贫困,三亚小学留下他灿烂的笑容;五六年级时,他返回家乡甘棠小学就读,离他的老家下山口村仅五公里,大伯的家成为他温暖的窝。
陈祥榕在班级活动中(前排右)
升学初中,陈祥榕走过最完整的三年求学路,初一、初二两年就读在余美新教学综合楼,班训是“绚丽人生从这里起步”“每天进步一点点”,初三转到教学楼,班训是“水能溶石,亦能激浪”。他并没有因为父亲的病世而沮丧。相反,父亲的嘱咐成为他学习的动力,初二时获得“学习进步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看到母亲身上日益沉重的生活重担与流露在眉间的忧伤,想起父亲的病痛,觉得要锻炼好身体,早日进入社会工作,成为一个能扛起责任的男子汉。此后,田径场、篮球场上经常能见到他矫健的身影。在他的毕业档案里,我看到“兴趣与特长”栏目填写的正是“打篮球”。
参军前夕,陈祥榕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到母校。时值假期,清晨的校园静悄悄的,他穿着绿色的军装与两三位同学一起重走了环校的茶山小道,那一株株破雾而出的茶树,像一个个守卫疆土的士兵,自己仿佛也成了一株小小的茶树。末了,他来到学校小卖部探望一直关心他成长的阿姨,自豪地说他去参军了,还是一位时刻准备打仗的边防兵!眼前这位英姿飒爽的小伙子,丝毫看不出他昔日承受过的苦难,如今就要去戍边卫疆,阿姨的内心顿时感到无比欣慰。
陈祥榕初中毕业照(后排右五)
余美新教学综合楼,坐北朝南,四层砖混结构,与教学楼并排而立。光听楼名即可感知这是一座爱心楼,由祖籍在屏城乡陆地村旅居马来西亚的华侨余美新捐建。教学综合楼面临周长一百五十米的泥土操场跑道,是学校最大的一块师生运动场所,跑道南端是升旗台,与之遥遥相对的是兴福造福新村,背面是后龙溪造福新村。陈祥榕在这里完成初中三年的学业,蕴酿出“绚丽人生从这里起步”到“水能溶石,亦能激浪”的清澈理想。
立于楼前,注目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似乎有一泓承载着“造福”“惠民”“爱心”“爱国”“奉献”的暖流,从头顶注入我的心池,一颗浑浊的心瞬间变得清澈。那一刻,我仿佛看到少年陈祥榕高挑的背影。
网址:从下山口到喀喇昆仑山的追思——记陈祥榕烈士(上) https://mxgxt.com/news/view/1716234
相关内容
从下山口到喀喇昆仑山的追思——记陈祥榕烈士(上)鲜花献英烈,哀思祭忠魂!群众自发悼念烈士陈祥榕
战斗视频公开!福建屏南战士陈祥榕魂归故里,他姐姐说……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19岁战士留下八个字,告别是少年,归来是昆仑!
“每天都在想他!” 妈妈哽咽回忆,烈士陈祥榕生前最后一个电话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今天是陈祥榕20岁生日
续写“清澈的爱”!陈祥榕战友军校毕业申请再回边防
这是陈祥榕与家人最后相聚的视频……
彻底破防了!战友在陈祥榕墓碑前为他剥橘子,网友:永远不会忘记
陈母:“我儿子在战斗时勇不勇敢?”连长:“祥榕勇冠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