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黄梅戏,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就是韩再芬的身影。每当她走上舞台,轻轻一扬水袖,那浑厚又甜美的唱腔,总是能把人带入另一个世界。在《天仙配》里的七仙女、《女驸马》中的冯素珍,她的表演充满生命力,惟妙惟肖。戏迷们常说,看她的戏,眼睛和耳朵都能得到双重享受。她也因此成为黄梅戏历史上第一个两度荣获梅花奖的演员,这份荣誉分量不轻。
然而,网上总是有人拿她和马兰做比较,争论不休,说她在某些方面不如马兰。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就像我们欣赏京剧,有人喜欢梅兰芳的雍容大气,也有人偏爱程砚秋的幽婉深沉。每个演员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不能一概而论。韩再芬自己倒是豁达,她把马兰视作姐姐,彼此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根本不需要争个高低。她的这份大气与宽容,正是她能够稳稳站在这个行业多年的原因。毕竟,艺术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互相欣赏、合作,才能让黄梅戏走得更远。
说到韩再芬的魅力,还得提提她那份深沉的孝心。周围的人都知道,她一直把家人放在心里。当年,父亲患上了肠癌,医生说病情相当严重,她毫不犹豫地推掉了大部分演出,陪着父亲四处求医。她甚至硬是让父亲多活了19年,度过了更多宝贵的时光。父亲去世后,母亲一时无法从悲痛中走出来,每天对着老照片发呆。韩再芬没有放任母亲,而是重新布置了她的房间,摆上了新鲜的花朵和年轻时父母的合影。演出有空就带母亲去,实在忙不过来就打电话问候,姐弟几人轮流陪伴。这份细腻的爱,比舞台上的表演更感人。
其实,韩再芬的艺考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小时候,母亲是剧团的主力演员,她常常在家唱戏,韩再芬也忍不住跟着学。然而,父亲认为演员的生活太艰苦,坚决反对。直到她10岁时,在数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了第一,父亲才放下心中的顾虑。可到了学员班,韩再芬的训练非常辛苦,甚至哭得昏天黑地。有一年大年初一,她写信给家人,表示自己不想再学了。然而,当她回家后,家人故意冷落她,她反而忍不住想起了训练场的日子。最终,她自己决定重新投入到练功中。正如她所说,有时逼自己一把,才能发现自己更大的潜力。
后来剧团出现了意外,主演嗓音哑了,没人能顶替莫愁女的角色。14岁的韩再芬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说:“我会。”原来她常常在后台默默跟着演员们的台词、动作练习,几乎把剧本和台词都背得滚瓜烂熟。那一场演出之后,剧团的同事们都称她为“小怪”,夸她非常机灵、聪明。正是这种踏实用心的态度,帮助她渡过了许多困难。
在她37岁时,剧团面临财政危机,账上只剩下700块钱。面对同事们或去饭店端盘子,或四处奔波找工作,韩再芬感到十分心痛。她接下了院长的责任,亲自打电话联系朋友筹集资金。通过排演老戏、进行创新尝试,半年内她就让剧团积攒了60万元,硬生生把剧团救活了。
如今,58岁的韩再芬依然独自一人生活。网上关于她的传闻不少,有人说她嫁过富豪,也有人说她遭遇过感情的波折,但这一切都只是外界的猜测。她自己倒是坦然,表示如果没有遇到合适的伴侣,就慢慢等。对于她这种全身心投入到戏剧和家庭中的人来说,感情可能确实更为挑剔。就像敦煌的樊锦诗,一生坚守莫高窟,她对感情的态度也很淡然——并非不渴望,只是不愿将就。
归根结底,韩再芬身上最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那些头衔、荣誉或外界的争议,而是她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无数个日夜的练功,台上一刻的精彩;她对家人的孝心——在病床前的守候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还有她的责任感——在最艰难时刻挺身而出,让黄梅戏的旋律得以继续传唱。这样的人,是否有婚姻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已经活得真实、充实,充满了生命的意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