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你被人称作什么?小论称呼的变迁

发布时间:2025-08-20 08:49

#人生感悟#

人在社会中,除了老师点名,或者在医院叫号外,很少被人直呼其名的。

日常生活中,一般人之间的称呼,都以另一种方式冠名,这种称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人际关系的亲疏。

01社会上的称呼,带有时代特征

解放前在上海,路上碰到陌生人,穿得体面,着长衫、穿旗袍,男性被称先生;女性称谓可根据年龄层次来划分,从“小姑娘”,“小姐”,“太太”到“老太太”。

而对劳动者穿短衫的, 却一律被冠以“喂”,例如,“喂,前面人让开点”。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里,这是典型的以衣取人,阶级层次分明的表现。

解放后,无产阶级翻身做了主人,工农商学兵一律平等。

所以,不管男女,不论老少,除小孩之外叫“小朋友”外,其余都一律唤作“同志”。

一声“同志”,平等、亲切、自然。

同道有志之人,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将满目疮痍的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一个欣欣向荣的新中国。

上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股唯成分论,所以在上海,路上碰到陌生人,不知如何称呼时,就以“师傅”冠之。

无论此人身处何位,一声“师傅”,便以工人阶级待之,唤之者与受之者,都不尴尬。

但过了这个时期,一声师傅却不那么通行了。

记得我上夜大时,一位年轻漂亮在office工作的姑娘,曾带着不满的口吻告诉我们,刚才在路上被人唤作师傅,难道我就这么像在工厂工作的师傅吗?仿佛自尊心碎了一地。

改革开放后,很多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开设了合资工厂。上海人之间的称呼也跟着洋气起来,称男士为先生,女士为女士,年轻一点的唤作小姐。

后来,因为某种大家心照不宣的原因,小姐的称谓有些敏感,连“小妹”也成了躺着中枪的称谓了。

所以不“懂劲”的人,唤人家姑娘为小姐,一定会遭白眼的。因此上海人对年轻姑娘,一律以“妹妹”相称,倒也相安无事,流行了好一阵子。

02单位邻里之间的称呼,有热络与凉薄之分

与路人不同,单位、邻里之间,大家都是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称呼是时时刻刻挂在嘴边的事。

单位里,凡是带“长”的,一律以职务相称,某厂长、某科长、某组长。

后来下海经商的人多了,国企改制也不少,带“长”的头衔也花式繁多,就成了某经理, 某董,某总裁。

但是你若姓傅,明明是总经理,却被人唤作“副总”,总归不爽,所以知趣的人是不冠姓来称呼他的。

若你不熟悉对方的职务是什么,一律冠以“老板”相称,准错不了。

同事之间,年长的称老:老王、老李;年轻的称小:小王、小李,倒也是平等相待,一派祥和。

但有一阵子,大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的工厂、农场里流行在姓氏,或名字,前加个“阿”,以示关系亲近,如,阿德、阿王。

可偏偏有人姓胡或吴,这两字在沪语中,发音相近。如果冠以“阿”字,就是“阿胡”,在沪语里,就是个糊涂蛋的意思,近似于骂人。所以这个姓氏可不能冠以“阿”。

年轻人居多的office里,外企流行叫洋名 Alice ,Selina, Peter,Edward 等等。他们互相见面时,同性之间也会开玩笑地叫一声,“亲爱的”。

我曾在外资公司工作过,一位女同事就喜欢叫我亲爱的,发短信说事,也一定以亲爱的开称。一次,被我家那位先生看见,顿时拉长了脸,问我他是谁?当时还未流行微信,我只得打电话给她,听到是个女声回应,这才证明我的清白。

上海人原先住石库门居多,一幢房子里有多户人家。上下楼梯,公用厨房,每天见上多次。大家熟悉后,互相称谓就以夫家或娘家姓氏冠之,如“张家姆妈”,“李家妹妹”,“黄家阿婆”等等。

如果邻里之间不太熟的话,就以居住房型称谓,如“前楼阿婆”,“亭子间嫂嫂”,“10号里三楼姆妈”,像是贴了标签似的,分门别类。

现在上海石库门里的原住民,大都住上了新公房,邻里之间,有的连对门姓啥,都不知晓了。

倒是退休之人,尚能搞得清楚些,但大多也是以室号相称,如“楼上807室的阿婆”,“506室腿脚不好的老先生”等等。很难再现上世纪邻里间的亲近感,和互相帮忙看孩子,收衣服,交钥匙等亲密的邻里关系了。

03 家里的称呼,可见亲密关系程度

家里上下辈分,只用长幼来区别,以关系相称,“阿爷,恩奶”,(爷爷奶奶)“大娘舅”,“小阿姨”等。

只有夫妻间的称呼大相径庭,上一辈的老上海人,往往以小辈身份来称呼対方。我外婆就会亲昵地称我外公,“外公,帮我拿点米醋来”,嗲嗲的,蛮好听。当然一般人会以老头,老太,来互相称呼。

中年的上海人,因为有过运动经历,连名带姓,直呼其名者居多。

稍微亲切一点,去掉姓只唤名,也不在少数。如“妙珍”,“长庚”等等;更为恩爱的点就用叠字来唤,“珍珍”,“庚庚”。

当然这些都是在私密的空间里的称呼。对外还是一律称老婆老公,“我家的先生”,“我屋里厢的”,但不知什么原因,上海夫妇间,很少用“他爸”,“他妈”来互称的。

年轻人的世界,看来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地很难理解。

他们夫妻间的称呼,亲密的可为“宝贝”,“宝宝”,“亲亲”,“Honey"等等,也可以自行起的绰号,流行什么游戏,就将游戏中的人称来互相称呼的。

总而言之,称呼是随时代变起了变化的,称呼中可以反映出人际间亲疏关系。其实亲密关系之间的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懂你所好,爱你所称。

举报/反馈

网址:在上海,你被人称作什么?小论称呼的变迁 https://mxgxt.com/news/view/1696716

相关内容

为什么明星婚变的前奏,都是称呼“孩他妈”?
怎么称呼别人更合适?你如何称呼陌生人、同事、领导?欢迎讨论!
家族小宇宙揭秘:哥哥的小孩,你到底该怎么称呼?
(1)什么关系的人称呼为“姨父”? (2)什么关系的人称呼为“姨夫”?
情侣之间怎么称呼?
叫女生什么称呼好听:教你几个高情商的方法
被称为小猪的罗志祥,知道他的这个称呼怎么得来的吗
​木星在中国古代被称为什么?木星的别称和雅称
外甥女的女儿,到底该怎么称呼?这背后的亲属关系你了解多少?
中国亲属称呼演变史:从“父”到“爸”的语言变迁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