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神经肌肉阻滞药又称肌肉松弛药,简称肌松药,是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的药物,产生肌肉松弛。目前肌松药作为全麻的基础用药,应用于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及术中肌松维持。根据其作用机制不同分为去极化肌松药和非去极化肌松药两大类。去极化肌松药目前国内常用为氯化琥珀胆碱,是目前起效最快、作用最短、效果最强的肌松药。但琥珀胆碱在临床应用中常常出现心律紊乱、肌束震颤、升高血钾、高血压、眼内压及颅内压升高、恶性高热等副作用,这使得琥珀胆碱在一些短小手术中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自1975年savarese等提出理想肌松药概念以来,科学家一直在寻找符合理想肌松药的新型短效非去极化肌松药。1981年,米库氯铵首次被合成,并于1992年首次用于临床。
(二)分类
按照结构,常用的非去极化肌松药分为甾体类和苄基异喹啉类;根据时效,又将非去极化肌松药分为短效、中效及长效。目前常用的为中长效类肌松药,尤其是以中效肌松药为主,药品相对比较多,包括维库溴铵、罗库溴铵、阿曲库铵、顺阿曲库铵。
但随着日间手术开展的普及和ERAS理念的推广,国内唯一的短效非去极化肌松药——米库氯铵,越来越得到麻醉医生的青睐。
(三)药理和药代
米库氯铵有三种异构体,分别为顺式-顺式(cis-cis)、顺式-反式(cis-trans)和反式-反式(trans-trans)。前者半衰期长约55min,但活性低;后两者半衰期短,仅2~3min,但活性强。临床所用的米库氯铵注射液是三种立体异构体的混合物,反式-反式和顺式-反式立体异构体占92%~96%。
米库氯铵通过静脉注射给药,尺神经刺激所致的拇收肌单收缩反应被抑制95%所需要的平均剂量(ED95)为0.07mg/Kg(范围0.06-0.09 mg/Kg)。米库氯铵气管插管时推荐使用0.2 mg/kg,注射时间30s以上,在2~2.5min内可以产生良好的气管插管条件,肌松维持15~20min。
使用维持剂量的米库氯铵可以延长完全阻滞的时间。麻醉期间,每注射0.05mg/kg的剂量,可延长约4~15min;注射0.1 mg/kg的剂量临床有效神经肌肉阻滞可延长约15min。连续多次给药不引起神经肌肉阻滞效应的蓄积作用。与其他肌松药一样,与吸入麻醉药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静脉注射米库氯铵的恢复情况优于维库溴铵和顺阿曲库铵。多项研究显示,不论给予多大剂量(0.1~0.3mg/kg)的米库氯铵的恢复指数均为5~9min,无剂量依赖性蓄积作用,明显区别于维库溴铵。
米库氯铵主要由血浆假性胆碱酯酶水解灭活,非脏器代谢,不增加肝肾负担,但当血浆胆碱酯酶活性降低时可使米库氯铵代谢速度受到影响,导致作用时间延长。米库氯铵的代谢产物均无药理活性,主要通过肾脏排泄,极少部分以原型从肝肾排泄。
米库氯铵与其他非去极化肌松药一样,可用抗胆碱酯酶药拮抗,因其与运动神经终板膜上的胆碱能受体竞争性结合,导致神经肌肉信号传递的阻滞。米库氯铵不同于维库溴铵和阿曲库铵等药物的是,有无新斯的明其恢复指数是基本相同的,这是因为米库氯铵诱导的神经肌肉阻滞的恢复时间要比新斯的明7~10min的起效时间更短。因此,在临床应用中,米库氯铵是唯一不需要抗胆碱酯酶药物拮抗的非去极化肌松药。
与所有肌松药一样,米库氯铵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皮肤潮红、红斑、荨麻疹、低血压、一过性心动过速或支气管痉挛,这些反应均与苄基异喹啉类药物结构决定的组胺释放作用有关,而米库氯铵的组胺释放作用主要与大剂量和快速给药相关。
如下图(摘自《米勒麻醉学》)中,A为快速给药,当用量≥0.2 mg/kg时,可见血压下降15~20%;B为缓慢(>30s)给药,血压仅下降<10%。
如果本品注射给药的时间超过30至60s,或者分次给药,每次给药时间超过30s,则可有效减少或避免此类反应。
(四)临床优势
米库氯铵作为新型短效非去极化肌松药,具有安全、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恢复迅速、无蓄积作用并且副作用相对较小的特点,患者苏醒更安全,特别适合短小手术和日间手术,用于中长时手术维持也不会延迟患者苏醒,手术室和PACU周转率更高。
同时,米库氯铵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患者,特别是婴幼儿手术。德国的临床调查显示,米库氯铵是5岁以下儿童气管插管的首选肌松药。但应注意,2~12岁儿童ED95增加,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于成人。
综上所述,米库氯铵是唯一无需抗胆碱酯酶药拮抗的非去极化神经肌肉阻滞剂,同时也是国内唯一一款短效非去极化肌松药,具有起效迅速、作用可靠、恢复迅速、无心血管不良反应、无蓄积等优点,尤其适合儿童、老年人等多种特殊人群,适用于各种时长手术,较顺阿曲库铵、罗库溴铵等中效肌松药更能满足临床当前大力倡导的日间手术、门诊手术的发展趋势,能够更有效提高手术室和PACU的周转率。米库氯铵满足理想肌松药所要具备的特点,更符合当下临床高速发展的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
内容来源:古麻今醉网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