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大事
在塑造和维系“人设”的过程中,员工和企业都应避免“人设”的障眼法和误区,将个体从虚幻拉回现实,回归真实的自我。
01
职场“人设”从何而来
对职场人来说,微信朋友圈凝聚了个人的社交成果和资源渠道,是工作时必需的工具,也是人们拓宽交际圈和建立联系的“办公用品”,俨然成为可量化的“圈子”。想要发挥“圈子”的价值,经营朋友圈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现代社交技巧。
随着微信逐渐深入我们的生活,朋友圈互动成为刻板的定式,人们习惯于塑造并维护固定统一的社交媒体印象,也就是“人设”,即人物设定。如今“人设”一词已不仅是对个人外貌等表面信息的介绍,而是指人们带有展示意味的形象,也就是印象管理。
随着“人设”的发展,它已不仅存于公众人物,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抛开聚光灯和麦克风,我们的微信朋友圈就是自我“人设”的广告牌,发送朋友圈已不再是单纯的分享生活状态,更包括了形象的塑造和展示。
“人设”的初衷尽管根植于人性中固有的自我欣赏,但更多的是为了让他人或组织通过特定的“人设”,更好地了解、赏识自己,借此为自我发展谋取良好的平台。
02
职场“人设”双向激励
正因为职场“人设”的初衷是为了得到社会认可,由此牵引出的正念和自我同一性,对事业而言都是正能量;反过来,领导者不吝惜“点赞”,又有助于巩固员工的自我同一性,从而达到双向激励的效果。
1. 对员工而言,“人设”的存在是通往组织认同的捷径。
建立“人设”可以很快地让领导、同事熟悉你的个人特征,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而个体通常愿意将自己的优点作为“人设”,因此职场“人设”也有利于在团队合作中放大个人优势。
2.“人设”可以区别竞争对手,是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的重要元素。
公司倾向于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明星员工”,在这种境况下,普通员工通过塑造“人设”呈现自身的闪光点,以获得领导及公司相应的重视。
3. 人都是驱动向上的,“人设”一般是源于个人但高于个人的形象,因此“人设”的存在可以给自己正向暗示和鼓励。
朋友圈的私人性,领导的“赞”在某种程度上被赋予了在情感上是亲密关系的含义,能够有效拉近与员工的心理安全距离,员工会感到被认可,从而提升自尊自信,工作绩效也会随之提高。
总之,职场“人设”是一件自我营销的商品,组织中的每一员都是消费者,而“差异化定位→甄选目标雇主→包装美化→推行获得盈利→获得点赞反馈”,每一步都是“人设”实现价值的过程。
03
谨防“人设崩塌”
由于微信朋友圈中“人设”塑造成本低廉且收益颇丰,员工能够轻易从中获得精神甚至物质回报,这种模式导致了某种程度上的“人设上瘾”。
“朋友圈的‘人设’再完美也只是干瘪的标签”——为了迎合领导期待而投其所好,隐藏自我、压抑本性,造成角色混淆,甚至还会面临“人设崩塌”的危险。
一旦一些突发事件让个体的公众形象与真实的自我截然不符时,精心雕琢的“人设”便会顷刻崩塌,让人声名俱损、人心俱失,影响工作甚至断送前程。
因此,在塑造和维系“人设”的过程中,员工和企业都应避免“人设”的误区,将个体从虚幻拉回现实,回归真实的自我。
1.反晕轮效应:不做“水中月”
“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人们惯常使用的用局部特征来建构整体印象的认知偏差来维系。它只是一个对员工能力、责任心及贡献预测效力较弱的因子而已,个人的地位和形象取决于实实在在的贡献。
对于公司来说拿不出优异的业绩,再华美的“人设”也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个体必须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
2.反登门槛效应:“不做老好人”
登门槛效应类似于得寸进尺,是指一旦接纳别人的细微请托,为了避免给人留下表里不一的印象,就会突破自己的立场迫使自己接受更大的请求。
维护“人设”的原理也是如此,为保证前后一致的印象,员工不得不增加更多的投入来经营个人形象,容易造成员工主次不分、过分迷恋外界评价,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偏颇。
04
反虚实反差:“不带假面罩”
朋友圈等互联网社交平台都存在虚拟性的特点,虽然可以在朋友圈内打造出“超级明星”,但人际交往是双方互动的过程,“假人设”能被他人轻易识别。
为了防止被现实打回原形,回归“小透明”,员工会根据自己的“人设”制造假象,深陷于自己营造的虚拟陷阱。员工需要意识到,并不存在完美“人设”,只有保证“人设”与个人特质一致,才是维护“人设”的长久之道,因为“人设”是让他人看到自身优点的放大镜,而不是虚假刻意的面具。
同时,领导者对个体“人设”信息的把握,应重点关注“虚实反差”,换言之,他们在真实职场中得不到的东西,可能会在潜意识里通过“人设”的塑造显示出来。通过对“虚实反差”根源的分析,领导者可以更精准地把握员工的心理落差,针对性地优化激励设计。
朋友圈“人设”是个体追求个性化、差异化,自我展示的舞台,若驾驭得好,可以给予员工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回报;若驾驭不好,便成为孤芳自赏的虚拟盛宴,限制个性自由,让人如履薄冰,担忧形象崩塌。
正视职场“人设”,恰如其分地把握“人设”的“度”,可以放大“人设”的积极影响,帮助个体走出“人设陷阱”。
本文来源:龙祥居房地产
免责声明: 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精彩内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