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为何课本里要删掉后四句?看了原诗,删减很高明
2022年夏天,一部根据关汉卿作品《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改编的古装电视剧一经播出,立即火爆全网。这部热播剧高度还原了北宋商业文明的典型特征,让观众仿佛看见了最真实的《清明上河图》。
戏中所展现的古代茶文化,激发了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茶百戏由此受到不少大学生的青睐。然而,中华文化的魅力不止如此,剧中蕴含的诗意也尽显中国传统之美。
那一句“倾盖如故,白头如新”就出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是邹阳在《狱中上梁王书》里所写的“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邹阳所指的是人与人之间是否互相理解,有的人无法理解对方的话,即使相伴到老都形同陌路,可有些人不过偶然相识却一见如故,故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厚薄并不能用时间长短来衡量。
才华出众,一举成名
相较于“倾盖如故,白头如新”,“东京居大不易”应是剧中提及最多的一句话。天子脚下的东京繁华迷人眼,居住其中的人非富即贵,外乡人要在此谋生并非易事,更别谈立足了。
不知当时有多少观众知道,“东京居大不易”其实是化用了唐代诗人顾况对白居易开的一句玩笑话,这是怎么回事呢?
公元788年,十六岁的白居易离开家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由于当时科举制度并不十分完善,考试风气相对自由一些,还有考察诗作一环,于是文人间就流行起了一种自荐方式名曰“行卷”。
所谓“行卷”,就是在科举考试前两三个月,考生将自己的诗作或文章送给当时的文坛名人鉴阅。如果能够得到他们的赏识和推举,科举之路乃至日后的仕途也会顺畅许多,白居易找到的人就是顾况。
当时的顾况除了是颇有名望的诗人之外,进士出身的他因才华出众,还得到宰相李泌引荐,入朝任著作佐郎,成为名副其实的京官。尽管并不掌握大权,但顾况在朝廷里也拥有不错的声誉。
初见之时,顾况对初出茅庐的白居易只是平常心,甚至在看到他名字时,忍不住打趣说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长安地处关中,所有的粮食都是从江浙地区经大运河运送来的,当中运输、人工等费用自然水涨船高,所以大米也比其他地方更贵,白居易这个外乡来的年轻人要在长安立足并不容易。
顾况的打趣也是一种忠告,可当他读完白居易的诗作之后,立即被诗中浑然天成的灵气感动,由衷认可了白居易的才华,大力为他推荐。事实也证明,只要是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
我们所熟悉的《草》就是白居易的应试之作,16岁的他凭这首诗名动京城。白居易这篇应试之作意境高远,构思巧妙且严谨,令顾况都拍案叫绝,毕竟在科举命题诗的种种限制之下其实少有佳作。
唐朝的科举考试对诗作是限定题材和文体的,诗题前要加“赋得”二字,而且要求诗作咏物言志,立意高远,起承转合之余必须对仗工整,放置现实语境也不能空洞无物,真是少点真材实料都写不出来。
节选名作,意境高深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草》被认为是最励志的诗,一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寓意顽强的生命力,更成为代表“坚韧”的千古绝唱,但其实白居易的这首成名作全名是《赋得古原草送别》。
原诗中还有后四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以古原野草为题,借此抒发对友人的不舍,可小学教材却只节选了前四句,这样“断章取义”是为什么呢?
《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四句入选的是小学语文教材,所要面对的主要群体是三观未完全形成,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学生,如何引导他们建立正确三观也是教育者的重要责任之一。
野草没有花香,也不如树木高大,却始终在时间更迭中饱尝一岁一枯荣的沧桑。哪怕遭遇烈火灼烧也不会放弃希望,春风吹拂之下,平凡却坚韧的小草又会再次茁壮成长,迸发无限生机与活力。
这是在学生心里埋下一颗名为“坚韧”的种子,就算将来经历挫折与磨难也不轻言放弃,当逆境远去就会焕发新的生机,春去秋来,万物复苏又枯萎,循环往复的生生不息才是自然界的规律。
诗的前四句可看作是对生命的赞颂,但白居易的感情在后四句中悄然转折。丰茂芳草侵蚀了古道,阳光下的这一片青翠已经与荒城连成一体,强烈对比之下只剩荒凉凄寂与依依惜别。
尾联“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是白居易在铺垫过后爆发的离愁别绪。这种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让人更能体会和认同后面诗人表达的真正感情。
俗话常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难以预料的分分合合乃是人生常态,人生本来也不只有顽强奋斗,但太早体会离别,对小学生而言难免太过凄苦。
相比起后四句,《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四句不仅可以变成自成一格的五言绝句,还拥有更值得学习的高远意境。
这个年纪的孩童,与其感受知心朋友间的离别,倒不如去懂得世间万物都要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当然,除此之外,课本删掉后四句也有着现实的考虑。
《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学期的学习内容,但二年级小学生的识字水平有限。后四句中“翠”、“荒”、“城”、“萋”的汉字结构相对复杂,字义不易理解,不利于小学生认读。
这首诗是五言八句格律诗,前四句只是为了抒发离别之情所做的铺垫。不过经过节选之后,前四句从铺垫变成咏大自然生生不息,敬佩生命力之顽强的励志诗。
这样的删减,既没有破坏格律诗的完整性,又符合小学生的学习水平,还赋予了这首送别诗更深沉的意义,怎么不算是一次高明的决定呢?
责任编辑:
网址:“离离原上草”为何课本里要删掉后四句?看了原诗,删减很高明 https://mxgxt.com/news/view/16701
相关内容
齐白石诞辰160周年,为何重编新出《白石老人自述》?王星越《墨雨云间》被删减镜头…
果冻兄,假如删掉起初的情节,这样看来,还真有点甜蜜呢……
作家毕飞宇:要想“手高”,必须首先“眼高”
原著节选|李娟:我的阿勒泰
古代八百里加急仅一人一马,为何土匪从来不打劫?背后原因很简单
作家毕飞宇:要想“手高”,必须首先“眼高”|当代书评·专访
端午节,读读这四首诗词,淡看流年烟火,细品岁月静好
她终于逃离了
如果把黄亦玫和苏更生吃生煎包这段的对话删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