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自己的信息「摄入图谱」?
发布时间:2025-08-06 16:56
每次新电影出来的时候,大家总是趋之若鹜。
但敢问,「新电影」就代表是「好电影」吗?
在你去看一部新电影之前,在你无法判断新电影是好片还是烂片之前,是否存在着你还没有看过、并且已经公认的50部好片?
对于绝大多数的观影者来说,找到这样的50部没看过、且电影质量已经被公认的好片并不难,但为什么我们不先去看这些好片子,反而对「新片」如此热衷?
奥妙就在于“新”字,这是来自于我们本能的东西:
对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性。
-人类对新信息的敏感,是刻在基因里的。远古时代,新信息往往有攸关性命的重要性。新信息出现的时候,其属性是不确定的,有可能代表的是危险,有可能是安全——面对这种不确定性,人们不得不投注以全部的注意力,万一它是老虎呢,你不注意就岌岌可危。可以说,对新信息没有敏感的人都灭绝了。这就是我们对新信息总是如此敏感的原因,几乎是一种本能——当新信息出现的时候,无论好坏,我们总是会去关注它,万一那玩意很危险呢?!所以,不关注不行。在原始时代或者生存环境极度恶劣的情况下,这种本能可以帮助我们保命,但是到了现代这个「安全」的社会,它反而成为了人的一种心理缺陷。商人利用人的这种心理缺陷变成了一门生意:注意力经济。人的注意力变成了商人们争夺的对象。政客的言论、明星的恋情、恶搞的视频、新出的电影、炮制的新闻....这些信息会以最快的速度呈现在实时热榜里,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见缝插针出现在你的推送里,当然,如果可以,它们都希望以性和暴力为标题,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刺激人们的点击欲望……妙哉!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是在瓜分你的注意力,包括这篇文章,我也是绞尽脑汁才想到这么一个似乎可以激发你点击的标题----当然,如果你觉得我取的标题没有吸引力,那只能说明我缺乏才华,但我向苍天保证,我已经在用心的吸引你的注意力了!我可能稍有的善良之处,也许就只在于,我的内容稍稍比别人的烧脑一点,并不全是口水话。所以,正是因为有我等的存在,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总是强迫式的刷新闻、新鲜事时间线,即使没什么好看的也抑制不住一直刷,或者打开小视频低头抬头就是几个小时,那么,不好意思,你沦陷了......很多时候,你点进题目的那一瞬间,你就已经沦陷了......-这些以吸引人眼球为目的的信息,是怎么影响你的?1、闲置你的大脑你所吸收的那些信息碎片,被无限加工过,你只需要以极低的认知成本,甚至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尽情吸收,沉浸在获得新鲜内容的喜悦之中。
正因为它不需要思考,所以长期接受这些对你的思考没有考验的事物,你的大脑就只会越来越钝化----你大脑的CPU总是被闲置的后果。长此以往,根本无法承受复杂事物的深度思考。我们来做一个小学算术:据知,国民手机平均使用时长早已超过电视,假定一个人刨开生存活动所需时间,余闲时间里,每天刷手机总时长可达4小时(可以用软件记录测试一下,很多人每日手机使用时长可以轻松超过4小时),其文字阅读速度是每小时3万字,那么一个人一天可以处理的文字信息量就是12万字,对吧?当然“12万字”是不准确的,有的人阅读速度更快,他的速度可以是20万字,慢一点的可以是10万字.......因人而异,不过我只想用这个确数告诉大家:原来我们每天可以处理10万左右的文字处理量!借用这个具体的数字,我还想问大家两个问题:1、就你个人情况而言,这12万字是由哪些内容组成的?2、一个人一天所能处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有没有想过,每天这12万字的应该由哪些构成?你可以按照这样的格式回答第1问:X万字的政治新闻+X万字明星八卦+X万字的公众号......当然,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回答,一个具体的统计可以帮你确定到底一天能处理什么数量级的信息量。在第一问的基础上,你能清楚自己的关注点----那么你对这些注意力分配满意吗,有没有要调整分配比例的地方?这就是第2问的答案。跟踪自己一个星期,列一个“我在看什么”的列表,一周下来,你自然清楚,为什么你现在是这样一个你。2、它让你的好奇心变得无比廉价在人身上存在两种好奇心,其中一种叫做“消遣性好奇”(diversive curiosity),指的就是当你看到一个新事物,你还想知道的更多,你会为之着迷。现在这种消遣性好奇,能够被无数的链接、推文、博客、app完美的满足:每一样东西是在精心的设计之下快速的呈现在我们眼前,成功的抓取我们的注意力。为什么要用“消遣”来描述这种好奇心?那是因为当我们陷入这些信息后,通常的表现是无止尽的喜新厌旧,通过不断点击来切换链接、搜索新的信息,但我们从不会停下来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好好学习或者消化前面的内容。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从不深究、缺乏耐心,在不断转换对象的过程中浪费时间和精力,无法得到任何领悟,一切变得毫无意义。-能否跟这个世界扳回一局?你是想要自己一直这样被外界主导,任由自己的宝贵注意力被商人们瓜分,还是想要扳回一局,让自己掌控自己的注意力?这就要看你了。需知,信息是会塑造一个人的,你输入的是垃圾,你输出的也必然是垃圾:你输入什么样的信息,就会影响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给自己一周的时间,去记录自己的时间流向,看看有多少信息是自己主动吸收的,又有多少时刻,不知不觉就陷入了被动吸收的信息陷阱中。在了解自己时间去向之后,我想你应该不会舍得把自己的注意力拱手相让,你也应该不会再舍得任由这个世界向你随意输入这些用来塑造你的材料。你需要对自己有要求,你需要建立起信息的筛选标准。你的世界,还得由你自己来塑造。-
这里有六个建议给你做参考:1.清楚自己的时间价值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价值的,你是否对自己的每一分钟较过真,你的时间价值又有几何?当然,每天所吸收的碎片内容,多少也都还是有一点价值的,比如能带给人以当下的欢愉,但除此之外,还能带给你多少收益,这个收益,是否又值得你投入的时间?个人认为任何人都需要对自己的时间价值有充分的认知,并且,也应该对每一分钟较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2.对自己有要求,建立起筛选标准对于经常接触的信息形式,我个人有一个信息价值图谱:明星娱乐、小道消息、时政八卦类新闻、朋友圈、QQ空间、微博、小视频...<<知乎、豆瓣、公众号、优质blog、TED、演讲...<<<公开课、教程视频、书籍、少数专业网站、专业期刊、论文...第一梯队,明星娱乐、小道消息、时政八卦类新闻、朋友圈、QQ空间、微博热榜、低于1分钟的小视频...第一梯队的信息,最大的价值在于感官刺激,就其内容而言,于我看来,其价值可以忽略不计;这一梯队的信息,时间黑洞,能避开就避开。第二梯队,知乎、豆瓣、公众号、优质blog、TED、演讲...价值取决于个人的使用方式,比如当我采取主题阅读的时候,知乎、公众号、豆瓣,都能发挥极大效用,这些平台的信息,其内容最大的特点是接地气、范围广,这是跟书本最大的区别所在。第三梯队,公开课、教程视频、书籍、少数专业网站、专业期刊、论文...这个梯队,其价值取悦于个人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耐心程度,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是否具有投入的意愿。对于以上三个梯队的信息,我的建议是:平时尽量待在第三梯队,有时采用主题阅读或者主动搜索的方式降临第二梯队,最后,第一梯队,能不去就不去了,不小心去了也赶紧抽身。当然,更多人真实的时间分布其实是相反的:大数时间待在第一梯队,少数时间进入第二梯队,偶尔涉足第三梯队。看到这种情况,我只能建议你,可以慢慢去使用那种将时间反向挪移的生活。这是一个时间质量、注意力质量、信息质量慢慢升级的过程,至于你最后能够升到哪里,就看你的咯。3.碎片信息不止是用来满足“消遣性好奇”,还应当升级。前面说到消遣性好奇,对应的还有一种,叫做“知识性好奇”(epistemic curiosity),指的是把消遣性好奇转化为一种对知识和理解的探寻,这种更深入、更有序和更需要付出努力的好奇,就是知识性好奇。以前我也说过,即便再好看的记录片,其实也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往往编辑只会挑出那些能够挑动人们情绪的点播出,通过纪录片,你无法获得全面的知识,所以纪录片只能拿来当作兴趣启发物。同样的,网上各种碎片信息,无不是遵从「只挑高能点来刺激你」的原则,所以它们如果真的可以发挥作用,那么于你,其最大的作用便是可以起到兴趣启发的作用,你可以把它们当作是进一步探索的起点。走马观花的看,让你成为多数人;只有进一步的探索,走hard模式,才能让你变成少数人。去发掘,去探索,去发现其背后特别的背景知识、原理,去查资料、查论文、翻墙、谷歌、谷歌学术。往往,当你习惯于发掘,你才会越来越擅长捕捉底层的信息,成为某些知识的领路人。注:两个好奇心的概念,来自伊恩·莱利斯《好奇心》。4.外国的月亮没有更圆,但墙外的世界确实是“另外一个世界”不要只看到中文,英文是一片更大的世界。问一下,到现在,还有多少人不会翻墙?这是打开另外一个世界最基本的技能。别问我怎么翻,如果非要问,我只能告诉你:找到一堵墙,然后翻过去,注意安全,别摔到,嗯.......就这么简单。学习英文,具有一定的英文阅读能力,这是很重要的能力——当然,切记不要以「英文不好」为由拒绝去打开自己的视野,现在的英文网站大多可以实现全局中文翻译,翻译的确不接地气,但90的情况下,不妨碍理解。英语,谷歌,翻墙,这几个基本技能,已经可以让你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获得比那些懒蛋多得多的信息。这个世界上,更为有用的知识,都在英语世界里,也还都被翻译。君不知,某些心理学公众号,其最大的创作精力就花在翻译上,英文世界里的内容,都值得被翻译成中文再说一遍,这里有很大的商业价值。5.攸关你个人发展的信息,往往在“人际网络”中传递信息,不要以为网上传递的才叫信息,其实攸关你个人发展的信息,往往在人际网络中才能传递。工作机会,合作信息,行业发展动态,其实这些更具有私密性的内容,更会在你的人际关系网络里进行传递,不是网上。a.你有问过自己,在你的人际圈子里,你的信息是第几手的吗?为什么要这么问,在这个十分重视等级观的社会里,当你在玩一个叫做赚钱的游戏时,往往规则是这样的:第一层不要才给第二层,第二层不要才给第三层......那些能赚钱的资讯,都是逐级传递的。请问,在圈子里,当一个产生重要资讯的时候,你能接到信息是第几手?如果,你毫无“第几手”可言......那说明你的人际关系网络可以拓展的空间实在太大了!在你的圈子里,大家有活不找你,或者甚至想不到你,把自己活成一个孤岛,这是很可惜的事。b.人际关系网络需要不断的拓展。人际关系网络需要不断的拓展,逻辑是这样的:“在一个紧密联系的圈子里,圈子里的成员显然没有办法提出超出团队内部世界观的认知”。这就是为什么人年轻的时候,最好先去大公司闯荡,因为大公司能接触更多的人,见习更多的事,这种复杂环境,不太容易能够短时间内就变成一个紧密联系的“圈子”。如果是小公司,天天对着同样几个人,人会变得懒惰,没有活力,因为它段时间就可以变成一个紧密联系的小圈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去拓宽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也就不会有新认识的人去刺激你,让你比较,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甚至给你提供进一步的认知。如此,你便如困在井底的青蛙,没有了外界的接触,没有新的信息流入,让人麻痹,安于现状,虚度光阴。6.成为信息源就人们摄取信息的现状,记得《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过一句有意思的话:我们在衣食住行上方方面面都追求优质,在信息上为何不也这么做呢?摄取信息就像吃东西,我就从“吃”这个角度,把前面五点梳理一下:1、吃的对我来说很重要(嗯,我的时间是有价值的)2、我需要自己挑选好吃的(是的,我需要建立筛选信息的标准,对输入大脑的信息有所要求,就像在吃上的,不能随便吃,要挑选好的)3、我不要只吃粗粮,不仅要吃的好,还要吃的精细、有品味(要让消遣性好奇心进一步升级成知识性好奇心)4、我不仅吃国内好吃的,还要吃国外好吃的(嗯,翻墙,看看英语的世界)5、我不要只吃网上点的外卖,还要吃线下的(是的,还要捕捉人际关系的中“传递”的信息)6、从坏到好,从里到外,都被我吃了个遍,我现在想做一件事,这就是我要提的第六点参考意见:自己做点吃的。为什么要自己做吃的?第一,你有资格,做了前面五步的事情,你的信息提供力已经远远强于一般人,所以,你有能力为别人提供信息。第二,自己成为信息源,才是持久之道。你必须锻炼自己的信息提供力,如果你能成为信息的“连接点”,其他信息自然也会向你汇聚。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聚集在持有并提供信息的人身边,你的人际关系网也能随之建立——无论网络上还是线下,都遵循这个规律。维持人际最好的方式,不是去讨好谁,而是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这就是“自己做吃的”,也即让自己成为“信息源”的意义所在。
网址:如何设计自己的信息「摄入图谱」? https://mxgxt.com/news/view/1648362
相关内容
百度动态知识图谱设计基于人物知识图谱的个性化信息推荐研究
团队组织架构如何设计图
如何设计团队架构图
家谱模板示例:轻松创建自己的
设计师如何和效果图公司合作
揭秘UI设计高手秘籍:如何通过竞品分析图,轻松提升你的设计竞争力
人类细胞图谱组装的信息学路径:清华大学张学工团队NSR观点文章
什么是产业链?如何绘制一张产业链图谱?
家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