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人民群众文化消费取向 提升文化消费观念和行为

发布时间:2024-12-11 22:30

原标题:关注人民群众文化消费取向 提升文化消费观念和行为

  原标题:关注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取向

  当中国社会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民群众关注更多的不再是温饱问题,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是对民主权利和精神价值的诉求。小康生活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精神文化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逐步增大,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当前,文化消费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已成为具有广阔拓展空间和巨大潜在市场的消费潮流。关注小康社会文化消费取向的发展与变化,建立新的文化消费意识,积极引导大众文化消费,不断提升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文化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使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大众电子传媒的迅猛发展与普及、大众文化的迅速崛起、休闲活动与闲暇的出现,都对当下文化消费取向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我国刚进入总体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文化消费观念和方式的变化正处在发生过程中,许多特征体现得还不够充分,但以下文化消费取向应当引起重视。

  第一,文化消费取向的多元化,是中国当下文化消费发生的显著变化。社会转型期多元道德文化和价值观的并存,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一元主导价值观的状况,形成了一个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中国与西方等多元并存的道德文化和价值观交织碰撞的新格局。在这个多元的价值世界中,多元文化和思想道德观念带来了道德文化的异彩纷呈,也形成了文化消费取向的多元化格局。这种多元化格局,不仅表现为社会各阶层文化消费取向的多元并存、消费理念的多元竞争,而且不同消费群体在消费方式上也表现出更多的自由选择权,人们的消费取向和消费需求呈现越来越明显的多元化趋势。

  市场经济形成的不同利益主体,他们的道德诉求和价值观念多种多样,由此决定,他们的文化消费取向和消费理念必然要展示各自的文化素养、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消费过程中会有不同的需求和选择。在文化消费领域,主流艺术、高雅艺术、大众文艺和民间艺术的多元文化消费结构,呈现多元的价值选择和道德观念,在消费取向和消费理念方面也不尽相同。不妨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为例。如今春晚一年比一年奢华,却一年比一年更难办,成了一道大而全却无特色的寡味大餐。其实,春晚这道众口难调的“年夜饭”隐存的最大弊病,就在于尽管年年花样翻新、大腕云集,却难以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消费取向和欣赏口味而费力不讨好。特别是近些年,传统节日文化增添了许多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新形式、新载体,人们过年的方式也发生了许多新变化,而不再局限于“除夕夜团坐看春晚”。春晚也要与时俱进,应当改变过去的固定模式,体现娱乐性、民众性、开放性的特征,满足数以亿计观众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

  文化消费取向的多元化趋势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思想的解放,体现了社会以宽广博大的胸怀容纳、善待各种不同的文化声音的良性发展状态。但我们也应当看到,文化消费取向的多元化为人们带来更多选择自由的同时,也使人们在文化消费主义和感官欲望的支配下,丧失了对多元消费观念的道德评判标准,带来了文化消费价值选择的困惑和价值取向的迷茫,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道德取向的混乱。文化消费取向的多元化,需要人们不断调整消费理念,重新整合消费需求。在文化消费需求和价值取向多元并存的态势下,我们应当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下,包容各种不同的道德文化和价值观念,注意调整和优化文化消费的结构,既要大力扶持和发展主流文化、精英艺术、高雅艺术,也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健康有益的大众文化、流行艺术,还要抢救和保护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通过多元文化消费取向的和谐共存,促进文化消费生态的平衡和良性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第二,消费主义对中国当下文化消费取向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繁荣,现代商品经济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中国开始迈入消费主义时代。消费主义时尚的兴盛,文化消费观念的变化,在不断改变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同时,促使消费主义成为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和艺术创造的支配力量,消费至上、享乐第一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演变为文学艺术的主导趋势,世俗化、娱乐化、媚俗化的艺术观念已渗透到艺术生产、传播、消费的全过程,直接影响消费时代道德观念的嬗变和文化消费取向的发展趋势。

  在商业大潮的猛烈冲击下,某些文化生产者把文化消费定位于休闲娱乐、精神减压或欲望释放上,使文化艺术成为供大众娱乐和消遣,甚至寻求感官刺激的一种消费品。他们以满足大众的通俗娱乐趣味、迎合大众的文化消费心理作为艺术创作的出发点,以只要娱乐不要深刻的审美趣味来迎合大众的消费需求。文化消费的泛娱乐化倾向,使文化艺术的认识功能、社会功能、教育功能受到抑制、弱化和消解,而强化和突出的则是娱乐功能、消遣功能、游戏功能和感官刺激功能,由此决定、支配大众娱乐趣味的是社会上流行的“过把瘾就死”“玩的就是心跳”“游戏人生”“潇洒走一回”的文化消费观念。于是,在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操纵下,在声势浩大的大众文化潮流的引导下,这种游戏人生、娱乐至上、享乐人生的消费观念成为了文化市场消费中一种令人担忧的问题。2005年后,在全国各地电视台刮起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我型我秀》、《红楼梦中人》、《第一次心动》等选秀风,正是通过大众媒体的推波助澜,将文化消费的泛娱乐化倾向推向高潮的突出表现。

  在消费主义的主导下,文化的泛娱乐化直接影响中国当下审美趣味和消费取向的发展趋势。消费时代的文化消费体系中,文化艺术已不再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和精神价值,更倾向于娱乐性和休闲性的扩张。为满足消费大众沉醉于娱乐享受和感官刺激,传统的古典艺术、高雅艺术、严肃艺术被低俗化、平面化,红色经典被戏说、恶搞,各种“文化艺术”纷纷成为满足大众娱乐趣味的消费品。显然,单纯从市场导向看待消费大众的文化消费倾向,完全按照大众的消费倾向来调节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往往会使文化生产者不顾社会效益而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引发文化艺术的商品化倾向。

  第三,尊重公众文化消费的自主选择权,是当前文化消费取向的新变化。作为消费主体,消费者在文化消费活动中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应当在消费的广度和深度上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改革开放前,社会上流行的消费观念或是以群体的消费趣味取代个体的消费趣味,或是以艺术作品的政治功能、社会功能、教育功能代替审美功能、娱乐功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使消费者在文化消费中能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做出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消费选择。文化消费主体的自由选择,反映了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进步、教育普及后人民大众丰富多彩的文化需求。

  我国文化消费市场应注重提倡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权利观”,尊重群众对文化消费的选择权,保障群众文化消费的合法权利,改变过去靠发“红头文件”才能推广的“文件图书”“文件戏剧”“文件电影”的消费方式。文化工作者要关注小康社会文化消费观念和方式的新变化,把握消费者的精神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特征,把丰富多彩的、内容健康的艺术作品奉献给人民,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来源:中国文化报)

网址:关注人民群众文化消费取向 提升文化消费观念和行为 https://mxgxt.com/news/view/164201

相关内容

《2024年 基于社群文化的明星粉丝消费行为研究》范文
“饭圈文化”中的粉丝群体其消费行为有哪些?为何产生消费心理?
科学网—被消费的女性身体====中国女性的身体文化与社会消费
《2024年 社交媒体时代明星粉丝群体消费行为探讨》范文
2018年彩妆行业消费现状与市场趋势分析:消费观念趋于身份认同 明星网红自创品牌成潮流
明星代言对青少年消费行为的影响 毕业论文.doc
音乐会、文化市集……北京朝阳三间房打造金秋文化消费季系列活动
传媒与公共关系:传媒消费与舆情管理.pptx
明星效应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范文
上海电影文化中的明星消费与日常生活史(1930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