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听漏》研讨会举行,刘醒龙:最了不起、最有味道的是不断在新领域进行发现
7月5日,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刘醒龙长篇新作《听漏》研讨会举行。与会嘉宾高度评价了《听漏》,认为作品打通历史和当下、弘扬文化和文明,是生动践行“两创方针”、坚持“两个结合”的长篇佳作。
《听漏》是著名作家刘醒龙青铜重器系列长篇小说的第二部,入选了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小说以半个世纪以来考古人的生活与命运为经,以青铜器九鼎七簋承载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为纬,将个人命运、城乡变迁与文化传承、历史演变结合起来,通过田野考古现场呈现丰沛的考古和文物知识,通过两代考古人的命运纠葛展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城乡变迁,通过对考古人精神世界的揭示追问了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更通过对礼器制度的追溯探讨了历史变迁中的人心与伦理。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表示,《听漏》的节选曾在《人民文学》发表,考古挖掘、文物鉴定是文明溯源与历史研究的基本抓手,展现了参与文明进程的力量的现代形态,重器的存在检验着人性的文化质量,《听漏》是这一类题材中不可多得的好看且耐读的长篇小说力作。听漏者不是场面上的主人公,但这个极少出场又绝技在身的人物,探听与表达有着巨大反差,甚而构成了作品结构的张力,在一个弹性空间里,历史和现实往来穿梭。作品环扣相衔、情节丰饶、舒展自如地揉进了养分丰沛的专业知识,既巧且妙地将各种疑案拿捏得隐显适当。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表示,刘醒龙善于在小说中追溯历史,《听漏》有一套独特的处理历史、书写历史的方法,既勾连远古历史的褶皱,又深入现实人心最隐秘处,而且弥散着强烈的楚文化特色。什么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今天的现实有何关联,刘醒龙通过《听漏》回应了这些问题。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徐贵祥认为刘醒龙的小说是追求品质、追求格调的大视野、大格局、大手笔。《听漏》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一是开辟了独特的叙事空间,人、事、情都有特殊的价值;二是对文物鉴定与考古挖掘的书写,极富文化价值;三是塑造了一大批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表示,刘醒龙一直在不断突破自己,《听漏》这部小说是现代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古代的文化、传统、文明是很重要的写作资源,是文学创作的立足点,刘醒龙以此为题材,做得非常好。考古在社会上比较热门,而在小说里表现得比较少,《听漏》在小说里写考古,弥补了小说里考古的不足,让社会热点在小说里有了应有的表现。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表示,刘醒龙是开疆辟土式的作家,《听漏》的关键词是“重与轻”。青铜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载体,代表了礼仪、制度、文化甚至是道义之重。青铜器很重,但是听漏很轻、很静,要非常细腻,才能听到历史深处传来的回音,这体现了小说的叙事之轻。
三个多小时的研讨中,各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听漏》做了深入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听漏》以青铜重器理解历史,书写当下,拓展了当代小说的边界;对马跃之、曾本之等一系列知识分子的描摹,丰富了知识分子群像;以青铜重器探讨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范本。
《听漏》作者、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在研讨会上介绍了这本书的缘起和成书过程。《听漏》以九鼎七簋为对象,缺失的一簋是历史留下的破绽,也是历史为小说家打开的一扇窗户。刘醒龙表示,对于小说家而言,最容易的就是守着自己熟悉的一亩三分地不断写下去,最了不起、最有味道的是不断在新的领域进行发现。小说在成长,文学在成长,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一位作家也需要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进步,才能对自己有新的发现和认知。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嘉
编辑/弓立芳
责任编辑:
网址:新作《听漏》研讨会举行,刘醒龙:最了不起、最有味道的是不断在新领域进行发现 https://mxgxt.com/news/view/16381
相关内容
感受青铜的激情 | 刘醒龙《听漏》创作谈刘霄长篇小说《白牛》新书发布暨作品研讨会举行
长篇报告文学《新声》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少一《月光紧追不舍》研讨会举行 新时代基层警察故事集引热议
向阳长篇小说《最后追诉》《善良密码》创作研讨会在汉举办
诗集《雪只是让树枝弯曲》研讨会举行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叶广芩儿童文学系列作品研讨会在京举办
“戏剧新力量——首都民营剧团十年繁荣发展”研讨会在京举办
湖北举行“中华家风”孝文化暨《椿萱集》长诗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