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徐若瑄宣布自己战胜癌症,年过五十的她不仅状态“亮得刺眼”,还顺带解锁了一个新的技能——她的歌声反而比手术前还要动听。你没听错,别人手术后担心失声,她却一跃而成“ProMax版的歌者”。
徐若瑄自己透露,由于手术改变了她的“喉部肌群”,如今每首歌都得重新找发声位置,结果是“更加能够掌控唱歌的韵味”。这不禁让人怀疑,难道甲状腺癌手术成了娱乐圈最新的“声乐特训班”?建议各大音乐学院考虑开设“肿瘤声乐专业”,毕竟连医生都没想到这手术还能附赠“唱功提升大礼包”。
更令人惊喜的是,徐若瑄还强调如今她“更认真对待唱歌这件事”。那之前是随意唱唱吗?还是说,癌症成了她职业生涯的“重启键”?果然,在娱乐圈,生病也能成为“励志剧本”的一部分。
当然,徐若瑄的抗癌经历值得大家尊重。她在2024年初被确诊为甲状腺癌零期,经过手术成功,半年后复出工作,甚至完成了新专辑演唱会和在澳门的演出。但问题来了——为什么她的抗癌故事听起来像是经过精心剪辑的纪录片?
徐若瑄提到自己有“家族遗传因素”,但不要忘了,她的父亲因肝癌去世,而甲状腺癌的遗传性并不像乳腺癌那么明确。所以,这是一种科学的解释,还是借用“宿命论”来包装?
她在2024年11月提到手术后失声,需要恢复,结果半年的时间后竟然宣布“唱得更好”?这个恢复速度,怕不是偷偷服用了“仙丹”?或者说,娱乐圈的“时间流速”与普通人就是不一样?
她一边声称医生让她“正常生活”,一边又强调必须每半年复查。那么,到底是“完全康复”,还是“暂时稳定”?这种模糊的说法是不是为了维持她“抗癌成功”的完美形象?
徐若瑄的故事,本质上是一场“病痛励志”的经典营销。从“为保胎打了300针”到“抗癌后唱功提升”,她每次人生的低谷都能被包装成“逆袭剧本”。可是,观众真的需要这种“苦难美学”吗?
更讽刺的是,她的前夫李云峰曾被曝欠债,而她在离婚不到一年后就查出了癌症。如今,她一边强调要“健康生活”,一边却拼命工作,仿佛在说:“看,我不仅战胜了癌症,还能顺带让事业更加火爆!”——这到底是励志,还是内卷到连生病都不能休息?
徐若瑄的抗癌成功值得祝贺,但她“术后唱功提升”的故事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娱乐圈魔术”。当病痛成为明星“镀金”的工具时,我们是否该反思:真正的健康,究竟是医学奇迹,还是流量时代的又一场表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