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
明星公司及其创作
1922年2月,郑正秋、张石川、周剑云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民族电影企业。公司创作团队包括郑、张、洪深、包笑天等人,代表作品包括《孤儿救祖记》、《玉梨魂》、《最后之良心》、《空谷兰》等。这些作品在娱乐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上并重,从早期的娱乐滑稽片发展到以《孤儿救祖记》为代表的伦理正片,开创了中国电影的新篇章。洪深加入后,公司进入新阶段,创作了《冯大少爷》等心理剧作品,以细腻的动作和细节揭示人物心理。
“通俗社会片”模式
在“通俗社会片”模式下,公司主要以家庭伦理故事为题材,强调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取向。技术运用上,采用传统文艺的传奇手法和平俗流畅的叙事结构,峰回路转、有头有尾的创作方法,赢得了多数市民和观众的支持。代表影片包括《孤儿救祖记》、《玉梨魂》、《苦儿弱女》、《最后之良心》、《上海一妇人》等。
长城画片公司
1921年5月,李泽源、刘兆明、梅雪等人在纽约创办了长城画片公司,1924年回国在上海建摄影棚。公司作品与侯曜、濮舜卿夫妇合作拍摄了《弃妇》、《爱神的玩偶》、《一串珍珠》、《春闺梦里人》、《伪君子》等社会问题片。长城派作品具有鲜明的社会政治批判色彩,其制片方针为“非采用问题剧制成影片,不足以移风易俗,针砭时弊”。代表作品《弃妇》表现了妇女受侮辱地位的同情,反映了作者对妇女争取社会平等愿望的理解支持。
神州影片公司
1924年,留法归国的汪熙昌创办了神州影片公司,编导人员包括陈醉云、裘芑香、万籁天、李萍倩等。公司作品以悲剧见长,风格婉约哀怨,注重人情世态的写实性再现,同时讲究画面形象含蓄的情感表现。代表作品《不堪回首》、《花好月圆》等展现了社会罪恶的揭露和情感色彩的动人描绘。
民新公司
黎民伟由香港迁到上海的影片公司,1923年在香港成立,1926年迁往上海。公司聘请欧阳予倩、侯曜等人为创作骨干,作品包括《玉洁冰清》、《天涯歌女》、《西厢记》、《木兰从军》等。其中,《玉洁冰清》表现了对剥削者的憎恨和对穷苦人的同情,影片结尾表现高利贷者的从善方式显然是理想化的意识体现。
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
1925年6月,大中华影片公司和百合影片公司合并成立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1930年8月并入联华。公司主创人员包括陆洁、王元龙(史东山后由上海影戏公司加盟)、朱瘦菊任总经理。作品《战功》、《小厂主》、《同居之爱》、《儿孙福》(史东山)等,体现了对西方生活价值观的认同和中西参杂的造型设计。
“天一”公司
1925年,邵醉翁创办了“天一”公司,作品包括《立地成佛》、《女侠李飞飞》、《忠孝节义》、《梁祝痛史》等,表现出对市场利润和赢利对象的关注,对民间故事和古典小说的改编,以及对传统道德和旧伦理的热衷。
南国电影社
南国电影社由中国现代话剧奠基人田汉创立,早期提出“白日梦”理论,引入电影理论上的接受美学。代表作品《银色的梦》等,展现了田汉的政治方向和艺术方向的转变。1928年,南国电影社改组为南国社,后因演出舞台剧《卡门》被国民党解散。
网址:中国电影史 https://mxgxt.com/news/view/1589701
相关内容
中国电影艺术简史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
《明星史记》讲述中国百年电影史
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人对中国电影的历史贡献.docx
小知识:中国电影史
《电影的踪迹:中国电影文化史评》 【简介
历史轨迹和发展现状:中国电影简史
中国电影史上28位国际影后国粹之光
长春电影制片厂:光影记录新中国电影成长史
百年中国电影史十大女影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