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娱乐圈风起云涌,综艺节目层出不穷,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方式更是五花八门。然而,前几日演员培训竞技类综艺节目《无限超越班3》的上线,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其原因在于节目中要求演员王星重演他曾遭遇的绑架经历。这一操作再度将内娱的伦理底线推向风口浪尖。
王星在节目中的表演,虽出色,但在许多观众眼中,却是对他痛苦经历的“消费”。微博热搜榜上,反对和支持的声音如潮水般涌动,其中的细节更是引人深思。对这名刚经历过被人口贩卖的演员来说,镜头前颤抖的双手与导师泛红的眼眶,确实是对其精神创伤的再次折磨,有些人甚至用表情包进行调侃,这种对痛苦的玩味,自然引发了争议。
节目组的安排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导演团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节目的流量,而王星这名小演员的悲剧正好成为他们博取关注的工具。在这样的情况下,问王星是否选择接受这样的表演,恐怕不仅仅是简单的自愿,更多的是一种生存的无奈与迫切。现实中他投递的每一份简历,尤其是那被痛苦经历赋予的表演机会,更是让他无法轻言拒绝。
而在众多的导师中,吴镇宇的反应尤为耐人寻味。他似乎在用泪水激励王星,不仅在于对其遭遇的同情,更在于将这段经历转化为表演的资本。他的态度可以看作是一种善意,却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王星对职业生涯的依赖与无奈。
而这起事件所揭示的,不仅是娱乐圈对痛苦经历的利用与消费,更是整个行业在追求流量与关注度时,逐渐滑向了伦理的边缘。以往因《演员的诞生》而一度兴起的演技综艺,如今却成了冲突与争议的舞台,悲剧似乎成了成功的代名词。在这样一个演技综艺的退化史中,观众不禁要问,节目真正传递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对比历史中那些走出创伤的演员,如吴若甫,他在经历过生死考验后,通过真实的创伤故事重归银幕的过程,成为了一种励志的符号。然而,王星接受的训练,似乎并没有给予他应有的尊重与选择,反而让人觉得犹如在重启他痛苦的记忆,甚至在观众眼中形成了一种新的“创伤经济学”。这种模式让人警惕:当流量成了新的PUA,生存已然必须以痛苦为代价时,我们该如何平衡?
综艺的重心若仍然停留在表演而忽视了演员的尊严,将可能迎来一场舆论的审判。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如何保持对人的基本尊重与人性的真实关怀,是每一个参与者的责任。或许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突破流量的桎梏与商业的噪音,重新找到人与人之间最初的共鸣与理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