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与崩坏丨那些名利场上的「人设」

发布时间:2024-12-11 16:36

电子媒介使人与人间的时空距离无限压缩,也让“人设”的塑造与崩坏成为了弹指一瞬间的事。 圈外人看的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圈中人却是冷汗直流、如履薄冰。

眼下被“代孕”“弃养”等谜团淹没的郑爽,一路以来的人设历经了几破几立。从耿直善良、不畏强权,与富二代互骂“你是猪”的楚雨荨,到与公司解约、敢于公开吐槽的真性情,再到现在深陷代孕弃养的风波中,触碰道德与法律红线, 几经波折的人设包装之下,却掩盖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畸形。

同样,以业务水平过硬、颇具社会关怀(积极为抑郁症患者、抗击疫情等创作歌曲)的华晨宇一夜之间也突然树立起了一个 “负责任的奶爸”的形象。张碧晨更是从获得好声音冠军却沉寂多年后摇身一变,成了 “在爱情面前懵懂无知不得不选择逃离独自面对一切的励志单身妈妈”,这时,“私生饭”的故事早已被人们抛之脑后。

人设俨然已经成为了明星行走江湖的必需品,通过一系列大大小小的事件来塑造人设、建立公众形象的操作早已成为惯用公关手段。人设易立,可是若与个体的现实情况相去甚远,也如稻草般易倒。

20日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管重点刊物《广电时评》在公众号上刊发文章,评郑爽境外代孕、曾欲弃养一事,称代孕不是私事,与法不合,有违社会主义公德。这样的演员,私德有亏,其本人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上的社会公德示范作用不会积极正面。 “我们不会为丑闻劣迹者提供发声露脸的机会和平台,一如既往,坚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荧屏声频。”这样严厉的评论,算是为郑爽的“明星”生涯,画上了句号。而华晨宇与张碧晨的这张牌,希望他们能打得久一点。

“人设”从何而来?如何维持?又何以崩塌?作为专业的新传考研er,瓜可以少吃,但习不能不学,瓜背后的道理不能不懂,本期就带大家梳理一下那些人设的“塑造”与“崩塌”。

人设生产:名人、资本、粉丝三方合力之果

“人设”即 人物形象的设定,原指小说、电影、动漫作品中作者在人物家庭、外貌、性格、穿着、造型等方面的设定。随着娱乐行业的发展,塑造人设被纳入了“造星”的流程之一,成为名人自身与其背后促成的资本刻意营造的产物,同时也寄托着粉丝对于名人个体的想象与情感投射。

“人设”作为代表名人个体的标签、符号,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下获得了新生的土壤。人们习惯于接受 简单快速的信息,借助简短的标签,有利于形成能够被人们迅速记忆的符码,从而以更低的成本完成名人形象的建构,并获得大众的喜爱。名人若能得到关注度高、受欢迎、有市场的“人设”标签,就能够快速获得相应的社会资源与关注,完成从泯然众人到烨烨明星的转化。

霍顿和沃尔曾提出大众媒介的准社会互动功能,认为 人们把电视中的人物或媒体名人看作是真实的交流对象,与其发生互动并建立关系。在这样的单向互动中,粉丝对于名人个体的 想象与情感投射成为维系关系的重要凭借。社交媒体对于网民的赋权,帮助大众成为建构名人人设的第三方权力,参与到人设建构的博弈场当中。不同个体对于名人的想象虽有不同,但却能在得到共鸣以及传媒有意引导之后趋于一致,并借助网络土壤进一步发酵,丁真的“甜野男孩”的标签便是由此而生。

此外,消费社会的来临使物品不再仅仅是消费的对象,还包括物品作为意义指涉的关系结构,是“符号-物”的意义体系。 人们对物品的消费转向对符号的消费,物品要成为一种商品,必须先生产出背后的符号价值。明星、名人作为被围观、被消费的对象,也即“商品”,人们不仅消费以名人、明星为中心的相关作品或事物,也消费其所代表的符号体系和价值观念。在这种逻辑的指导下, “人设”不仅是刻意为之的产物,也是消费社会下符号消费的集中缩影。大众通过对于具有特定“人设”的名人、明星的围观与消费,满足其情感与价值的寄托。

人设维持:前台、后台与中区

作为多方建构与博弈的结果,“人设”的维持也并非易事,本具有多重立体形象的名人个体,不得不遵从于人设的逻辑,在闪光灯前戴上既定的面具,表演完美的、扁平的、想象中的角色,而在黑暗不见光的台后,才显露出其真实的品性。

这种角色塑造或许从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可以找到答案,他认为, 人们为了在社会舞台中进行表演,区分出了前台和后台。前台是一种有意识的表演,即观众能够看到并从中获得特定意义的表演场合,而表演者也知道被观众所观看,呈现的一般是能够被社会接受和认同的形象;而后台则是相对前台而言的,是为前台表演做准备或掩饰在前台不能表演的场合,因此后台是不让观众观看且限制观众与局外人进入的舞台部分。

名人的人设就是其在前台所表演的形象,而人设的维持则需要前台与后台的明确划分与区隔,以帮助名人在不同的情境之下扮演不同角色。在以往,情境的空间区隔轻易便可实现,名人走到幕后、回家拉上窗帘,便可以袒露其原本一面。但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各种直播、真人秀等综艺节目的兴起,一方面拉近了观众与名人的距离,另一方面也将“偷窥的望远镜”深入到了名人生活的各个角落。偶遇名人的随手一拍、时间跨度较长的直播或真人秀中不经意间的自然流露、名人主动分享的生活记录等等,都让前后台的界限不再分明。

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一书中,结合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和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提出了媒介情境论的概念,认为 电子媒介模糊了前后台的边界,产生了“侧台”或“中区”行为,以及更为公开的“前前台”和更为隐秘的“后后台”。名人人设的维持,从以往单纯的前台,贯穿到了“中区”,而名人的原貌,则隐身于更加不为人知的“深后台”。

一方面,中区既缺少以往前台行为的正式和规范,也非以往后台的随意发挥,这为名人维持人设增添了更多的压力,也更需要全方位地雕饰自己任何有可能暴露在公众面前的情境,即使冠名以“真实”的真人秀,名人也难逃一身的包袱,以维持角色的稳定; 另一方面,这种看似“真实”的中区行为,也更加满足了粉丝群体对于名人个体的接近与了解的欲望,观众对于自身全知全能的想象和隐藏的深后台,使观众更容易相信名人苦苦塑造的“人设”。如仍有一定热度的明星VLOG,虽然标榜着记录名人个体的生活,但实际上仍逃脱不了导演的痕迹,却因为伸向名人不为人知的侧面的镜头,使粉丝们相信了美化的现实,但实际上仍然是精心雕琢修饰的产物。

人设崩塌:想象的破灭

人设的立,源于其简单而美好,而人设的“崩塌”,却恰恰源于其片面而虚幻。

人设的崩塌,往往是弹指一瞬的事。传播技术的发展,使每个个体都有可能暴露于公众的视野中,承受社会公众的围观和监督,也即“ 共景监狱”。 名人作为茫茫人海中更加突出的个体,其任何细节与行为都有可能被放大,社会公众作为“监视主体”,借助互联网拓展发声渠道、释放话语能量,迅速实现对其的围观和讨论。因此,一旦出现任何与名人人设不符合的信息,甚至有悖社会道德伦理、规范之事出现,便可立即获天下周知,房子塌易,再建却难。

人设运作良好,可以使明星获得与之相对应的影视作品、广告代言,也可分享粉丝经济的发展红利;若人设运作失败,则会使明星失去观众信任,并进而导致媒介曝光,丧失职业发展资源和机会。而此次深陷代孕弃养风波的郑爽,严重触碰到了法律和道德的红线,也使其可能永无“翻身”的可能性。

作为粉丝想象的投射,名人人设的崩塌也会对粉丝产生重要的影响。粉丝是狂热的消费者,通过消费行为与明星建立起某种拟态亲密化的情感关系,来寻求认同和归属。特别是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粉丝依托互联网所形成的网络粉丝社群,更成为他们集体建构粉丝文化、形成群体归属、寻找社会认同的重要形式。他们通过观看明星的影视作品、购买明星代言的产品、集体参与明星的工作安排,来获得一种社会存在感和满足感。而 明星人设的崩塌是对其既往行为和价值的全盘否定,寄托在明星人设之上的文化、群体和认同因失去了明星人设这一附着物而逐渐丧失。

“吃瓜”只是消遣娱乐的一小部分, 吃瓜之余,我们更需理性回归,看清其背后的逻辑,则不至于被情感与愤怒裹挟,冲昏头脑。

抛开名人包装的人设不谈,戈夫曼告诉我们,事实上每 个人都在苦心孤诣地经营着自己的多重“人设”,根据不同的社会情境,变换着自己的行为与角色。那些人设“崩塌”前车之鉴告诉我们,比起“生活如戏,全靠演技”,不如“踏实做人,坦诚做事”。做人如此,做明星亦然。

参考文献

◾王倩楠.情感共同体:明星“人设”现象背后青年重建社群的尝试[J].中国青年研究,2018(08):94-101.

◾刘诣,汤国英.生产、维持和崩塌:明星人设的三重逻辑[J].中国青年研究,2019(12):80-86.

◾[法]让·鲍德里亚.物体系[M].林志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1.

◾ [美]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022人大新闻备考群已经建立,快来加入组织~

ヽ( ̄▽ ̄)و

(如失效可联系小小班助手邀请进群)

《 新闻理论十讲》带读正在火热进行

六节课轻松拿下这本新传考研必读书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网址:塑造与崩坏丨那些名利场上的「人设」 https://mxgxt.com/news/view/157005

相关内容

传播学下明星“人设崩塌”原因分析
“人设崩塌”的传播学解读
传播学视域下明星“人设崩塌”的原因分析
大明星人设崩塌后
从李易峰事件看基于受众视角分析明星人设的构建与崩塌
娱乐圈的“真性情”与“人设崩塌”:以某明星为例的深度剖析
一夜成名到人设崩塌,中国的网红到底经历了什么?
薛之谦崩了?别对明星的“人设”入戏太深
又双叒叕一个明星人设崩了,保险能赔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男孩”的人设崩塌十大男明星丑闻揭秘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