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信手拈来的一首诗,将一次平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
北宋诗坛,江西诗派如清风拂野,黄庭坚的诗韵似星辰闪耀,引得初习诗者纷纷追慕效仿。
曾几身处彼时,自然难脱江西派的影响。他深敬黄庭坚,一部《山谷集》被他读得字句入味、墨香沁心;又曾向韩驹、吕本中请教诗法,故而后人常想将他归入江西派。
但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言:“他的风格比吕本中的还要轻快,尤其是一部分近体诗,活泼不费力,已经做了杨万里的先声。” 这道出他并未全然依附江西派,而是执着探寻自己的诗路。
其作《三衢道中》便是明证,全然异于江西派风格。诗人以美景衬晴日,又借晴日显游兴,全诗明快如溪,满含生活意趣,读来心生暖意。
《三衢道中》
曾几〔宋代〕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这首诗的大意是:
梅子成熟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古树苍翠,与水路上的风景相比也毫不逊色,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三衢道中》是一首记游诗。此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触,描绘了初夏时节诗人在三衢山道中旅行的所见所闻,展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风光的深情咏叹。
首句写出游时天气很晴朗。诗人出游,选在梅子黄时,准备冒雨出行。然而,天公作美,梅雨天季节却遇到连日晴。
出行大吉,不雨反晴,使诗人对天气不好的担心一扫而空,可以说诗人是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出游的。
次句写出发时走水路,返回时走山路。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
一个“却”字暗含意犹未尽、兴致不减的心境,表明诗人游兴未尽,继续探索美景。
一路美妙的山色,一路初夏旖旎的风光,但诗人都没有写,只道出了“山行”,便戛然而止。这样,“山行”有了更为诱人的魅力。
三句写山中之行,只见翠翠的树,浓浓的荫,与来时绿树掩映的溪边所见相比,毫不减色。
“山行”和“来时路”相照应,交织在一起,使诗具有更美好的意境。“绿阴”,极言山山草木苍翠,路径绿树掩映,景象极佳。“不减”则“增”,兴致尤浓,可见“山行”的万千景象。
四句写在这幽深静寂的山中,时不时能听到黄莺悦耳的鸣叫,为三衢山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乐趣。
“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黄鹂”的鸣叫,是诗的点睛之笔,它使静谧空旷的山中回荡起动人心弦的音响,带来了新的活力。
诗人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
网址:曾几信手拈来的一首诗,将一次平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 https://mxgxt.com/news/view/1560525
相关内容
一场春雨后,辛弃疾学李清照写下此词,似信手拈来却越读越有味道《念念平安》:“又是一封短信,我回得快,也盼你多多来信”
一首最不像王维写的诗,前几句还美得令人心醉,最后一句画风清奇
陆游见皇帝前,随意赋诗一首,竟成千古经典
写给袁隆平爷爷的一封信(集合15篇)
宋代奇懒的诗人:一生只写一首诗,一首诗只有两句,至今人人会背
周深“卖萌”:一个平平无奇的天才歌手
苏轼调侃同行好友,写下一首很拗口的怪诗,能一次读顺的都是高手
唐诗真正的高手“过招”,李白和杜甫各写首同名诗,水平高下立判
杜甫高水平的一首讽刺诗,世人经常引用,没点文化还以为是在夸人